明晓东
秋天的阳光纯净而又温暖,透过窗外那棵已经开始泛出淡淡的黄色的白杨树的间隙,在地面上打出一片斑斑驳驳的色彩,明艳中又显得如此的安静。而此刻静静地坐在窗前的她,内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如一场提前赶来的秋雨,丝丝缕缕地将她的心情湿得透透彻彻。
面前是忙碌的流水线,坐在宽大的车间里,她很满意自己这个靠窗的位置。虽然刚刚离开高考那个没有硝烟却又杀机四伏的战场,但这里简单而又机械的工作她还是很快就适应了。她不得不尽快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高考一结束,她就从继母和父亲的眼里读出了自己的命运。即使是考上大学又怎样?继母喋喋不休的唠叨、父亲无声的叹息,都隐约地告诉她不应该再成为家里的累赘。她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至少这样,她可以养活自己,可以离开那个冷得像冰窟一样的家。但每每安静下来,她的内心那一丝不甘和犹豫总会像一层层的秋雨般漫过心头。她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在异乡的流水线上耗费青春,还有那个总是摇头晃脑一副书呆子气息的他,也许早已走进了他们曾经仰慕的那所大学校园了吧?想起这些,她的内心总会被一丝浓浓的忧郁击伤。
然而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事情总会发生。那一天,在工厂里新招聘的一群年轻人中,她一眼就认出了他。陈若凡!她大声地喊着,迎上去帮他拿行李。他看着她,淡淡地一笑,仿佛早就知道她在这里。
很快,他们明确了恋人关系。在异乡的城市里,他们把在学校里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情演绎到了极致。每每她问起他,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什么也会出来打工,他总是淡淡地笑着回一句,考不上啊,咱们可是同病相怜哦。然后就不声不响地为她做着一切。
他爱上她是因为在高中时经常从校报上读到她的文字。知道她喜欢读书,他会陪着她逛遍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书店,为她买来她喜欢的书。在她写不出文字时给她鼓励,却总是任由她任性时无端地指责。后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秋天,她终于成为了他的新娘。他们离开了那座工厂,开始了他们自己的事业。
他在这座异乡的城市里经营了一家图书批发市场,也小心翼翼地经营着他们的爱情。他拼命地赚钱,却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她,供她上成人大学,鼓励她继续她的写作。似乎命中注定他就是为她而存在,一切都是那样的心安理得。
渐渐地,她的文字开始占据了各类报刊杂志,她的新书也成了在异乡城市里打工一族们的至爱,她成了这座城市里千千万万打工者追捧的打工作家。然而,她却越来越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足。尽管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顺着她,可她还是莫名其妙地对着他发脾气,就像刚来这座城市之初一样,她的心里总有隐隐的失落,像蛇一样久久地缠绕。
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她却迷失了自己。那一次,在她的作品研讨会结束后的晚宴上,她认识了李森,这座城市里主管文化的最高官员。李森向她伸出手来,一只手紧紧握住她的手,一只手端着红酒和她碰杯时,她的心里竟然微微地动了一下,一抹桃红挂在了腮上。
以后和李森的约会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他给她承诺,把她安排到文化部门工作,由官方来包装她,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频频地约她去各种场合,甚至不管时间早晚,霸气地把电话打到她的家里。而家里的那个他,结婚几年了,从不问她的事,只知道沉浸在她的文字发表时的欣喜里,只知道像佣人一样伺候着她,似乎她交往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来就与他无关一样。
她内心的那一丝渴盼就这样被李森点燃。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仅仅只热爱着文字的小女人,她渴望拥有李森那样的潇洒与豪迈。毅然决然地离婚,她不顾他的苦苦哀求,搬进了李森在郊区的别墅,她在自己头顶上的光环里迷醉。
那一个秋天,在忙于李森安排的大学新生们作报告中的她,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原来他已经死于车祸,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她曾经是他最亲近的人,交警部门便把电话打给了她。结束了应酬,匆匆赶到医院的时候,他已经被送进了太平间。整理他的遗物时,她发现了那个她从未注意的包裹。打开,原来是厚厚的一堆信件,其中一封特快专递却是来自那所他们曾经向往的大学。
轻轻打开,原来是一张录取通知书,她的心猛然一颤。一封一封地读了下去,那些信很多都是他的家人写给他的,劝他回去读书,不要为了她而放弃那么好的大学。最后一封,竟然是他父亲责骂他,要和他断绝关系的。她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一滴一滴地落在那张有些发黄的录取通知书上。她看着“陈若凡”三个字在她的泪水中渐渐变淡,最后消失成一团水渍,淡淡的蓝,一如那个秋天干净而明亮的早晨。
在無尽的懊悔与悲伤中,她回到了家乡小城。几经周折,凭着自己在南方文坛上的影响,终于破格在小城的文化部门谋得了一份平凡的工作。她的书依旧为读者所喜爱,南方的打工经历成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只是细心的读者总会注意到,她的文字永远都与秋天有关,或明丽如秋,或淡雅如秋,或沉静如秋,或伤感如秋。却只有她自己能够读懂,永远有一个人,只会在秋天里等待她华丽地绽放,却不会去亵渎这秋天的纯净。
(责任编辑:孙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