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情雨景动留仙

2012-04-29 00:44王兴海
蒲松龄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苦雨喜雨蒲松龄

王兴海

摘要: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都纷纷将雨入诗,创作了许多名篇佳句。蒲松龄也创作了许多写雨的诗歌,在蒲松龄先生留存于世的一千多首诗歌中,随处可见雨的影子。蒲松龄笔下的雨形态各异,情感表达也不尽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本文将从蒲松龄不同的写雨诗中分析蒲松龄不同的情感表达,感受蒲松龄不同的雨景雨情。

关键词:蒲松龄;喜雨;苦雨;雨景诗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陆机在其《诗品序》中有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1]在陆机看来,雨雪风花都可以感诸于诗,的确,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纷纷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雨入诗,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闪耀文坛的名篇佳句。在这些诗歌中,有渭城朝雨,有巴山夜雨,有天街小雨,有空山新雨,数不胜数。

也许无雨不成诗,在蒲松龄先生留存于世的一千多首诗歌中,也是随处可见雨的影子,甚至他的《聊斋志异》,或许都是伴着“豆棚瓜架”下的如丝细雨,历经无数“冷雨当年寂寞天”写就的。在蒲松龄的笔下,有春雨,有秋雨,有绵绵细雨,也有瓢泼大雨。他为雨喜,为雨忧,因雨欢欣,因雨忧愁,创作出一幅幅不同心境不同况味的雨中世界。宋代词人蒋捷一首《虞美人·听雨》写得好:“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下的不同感受,有风流逐笑,有忧伤怀远,有无限感慨。而在蒲老先生的笔下,虽没有歌楼红烛,却依然有着不同的听雨、观雨感受,不同的喜怒哀乐。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蒲松龄先生的笔端,走进不同的雨中世界。

一、“忽闻雨信倍欢然”——蒲松龄笔下的喜雨诗

蒲松龄对雨的情有独钟,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息息相关。蒲松龄身居乡间,农耕的丰歉是他和乡人们年年关心的重点,而雨水的多少早晚对于乡人农民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翻看蒲松龄笔下的喜雨诗,少有风花月雨的浪漫,更多的是歌颂“好雨知时节”的润物之功。“冬初一雪雨全无,入夏萧条麦欲枯。枕上潇潇连夜听,窗前喜见草新苏。”蒲松龄这首《四月初七喜雨》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蒲松龄的心情来,四月在古代已经进入初夏时节,经历一个没有雨雪的冬天,田地干旱的程度可想而知,入夏以来的萧条更加衬托出这场雨的及时,窗外的小草同样受到雨水的滋润而出现复苏的迹象,这时的雨像春雨一样贵如油,田间麦苗的生长、丰收都要感谢这场雨水的功劳,这个时候的雨谁不喜谁不爱?同题目的诗歌蒲松龄还作了一首:“迟迟晓色暗黄昏,初日开帘见雨痕。远树晴烟鸠唤妇,连朝阴湿竹生孙。绨袍入夏寒犹润,布被经冬夜不温。遥忆麦田深半尺,相将着屐一窥园。”

即便是寒冷的冬雨,只要对农作物有利,蒲松龄都会赋诗加以歌颂。请看七绝二首《十月十二日雨》:

彻夜潇潇直到晨,甘霖沾足普天均。

麦田竞破凌澌种,犹待阳和望小春。

阶下成流浑似河,依然耕种奈寒何!

可怜一夜绵绵雨,迟下秋田两月多。

这首诗作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40),蒲松龄的家乡遇到了“千年仅见”的大灾荒,十月尤旱,故乡人憔悴,在这民不聊生之际,天空突降甘露,一场彻夜的甘霖让麦田“竞破凌澌种”,农民们因为这场及时雨,也忘却了初冬的寒冷,争相去麦田耕作,期望来年获得好收成,摆脱荒年困顿的生活。这一场“绵绵雨”,似乎让一切都破土重生,如何让人不喜,如何让蒲松龄不喜?

蒲松龄还创作了一首直接以《喜雨》为题目的诗歌,直抒胸臆赞叹雨水的润物之功:“柳陌笼烟生晓色,花村塞社走农人。藓苔初长青犹涩,禾黍新苏绿未匀。”这几首喜雨诗都“营造了一个美丽而迷离的氛围,柳陌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在雨水的滋润下苔青禾新,充满生命的活力。” [2]这样的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新生的喜悦,象征着一年的好收成,寄托着农人美好生活的希望。

久旱逢甘霖对于农人来说着实是一件大喜事,但是久旱之时对于雨水的祈求实在令人煎熬。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对农民祈雨的记载,《诗经》中就有“以我齐明,与我牲羊,以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庄,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小雅·甫田》)和“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大田》) [3]的祈雨描写。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旱涝对于农人是很大的打击,而蒲松龄所处的我国北方地区正是干旱经常发生的地区,久旱之后的甘霖是千金难求的,蒲松龄笔下就曾描写了农民久旱祈雨逢甘霖之时的欣喜之情:“远人同说雨连天,何吝一方独不然?人道是诬刚不信,隔朝佳信已喧传。方听讹言欲问天,忽闻雨信倍欢然。此时晴雨关生死,不比寻常家报传。”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旱情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至于人们刚听到要下雨的消息时都不敢相信,等确定雨信的时候就“倍欢然”,因为这个时候“苍生几与死为邻”,此时是晴是雨关系到农民的生死!同样的欣喜之情作者在《六月初入夜雨》中也有所描写,正当“六月无苗热似焚,老农无望复耕耘”的时候,入夜之后窗外却飘来淅淅沥沥的雨声,“久忘夜雨声何似”的农人们,感觉这雨声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欣喜中带有惊讶,惊讶中含着激动,“松风谡谡雨泷泷”,这种声音或许是农民们听到的最悦耳的音乐。

蒲松龄始终怀着一颗悯农之心,时刻关注着粮食收成的丰歉,哪怕身处异乡,他也时刻挂念这家乡的农事,哪怕连日的阴雨叨扰了他的心情,他时常也会因考虑到雨润万物而转忧为喜,这所谓“喜是吾乡春旱久,青畴此日麦新舒。”(《阴雨连朝》),只要是麦田汲取了雨水而丰收在望,雨水对自己的叨扰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并不是每一场久旱都可以迎来甘霖,也并不是每一次祈雨都能布下德泽。“麦田坚燥罢耕犁,日日阴浓雾四垂。酿雨不成难似酒,蒸云易散速于炊。”(《密云不雨》)久旱之时天空中浓云密布,雨水呼之欲出,然而雨水的酝酿却难于酿酒,阴浓的蒸云突然间散得比农家的炊烟还要快,从希望到失望,农民们还要一次次无奈地盼望着祈求着雨水的到来。可是,当“一月不生云,田干透尺五”的时候,降下微微一点豆花雨又有什么作用呢?风雨无常,久旱之后却往往又伴有雨涝,连日的阴雨却时常让蒲松龄苦不堪言。在蒲松龄的诗篇中,对于雨的无奈和苦恼也时常见诸于笔端。

二、“滴滴檐声欲断魂”——蒲松龄笔下的苦雨诗

蒲松龄青年时代时常出游,或因为赶考,或是他应江苏宝应县令孙蕙的邀请做其幕宾南下时所游览。如果出游途中遇雨,想必任何人都会觉得苦恼和无奈,蒲松龄所作七言古体诗《瓮口道夜行遇雨》,详细描写了途径青石关时遇到大雨的狼狈和苦恼:

日暮驰投青石关,山尘横卷云漫天。

望门投鞭纵马入,庭户冷落绝炊烟。

主人禾黍堆满屋,人无汤饼马无粟。

拍肩挽臂求作谋,苦辞不能留客宿。

下关暝黑闻风雷,倒峡翻盆山雨来。

潦水崩腾没马膝,激石擂炮鸣相催。

水猛石乱马蹄破,动骨骇心欲倾堕!

人马不惜同时饥,颠蹶还愁丧身祸!

来时当道僵尸横,我行至此马腾惊。

云是虎噬远行客,髑髅啮绝断股肱!

念此毛寒肌粟起,心急行难步不咫。

电青乍见水磷磷,径昏惟觉石齿齿。

三漏始入土门庄,挝门下骥登人堂。

渭城已唱灯火张,唤起老妪炊青粱。

篾席破败黄茅卷,如醉醇醪卧香软。

青石关是从淄川至莱芜、临沂入江苏必经之路,两侧陡壁万仞,地势十分险峻。据记载这首诗应当是作于康熙十年(1671) [4],蒲松龄由宝应返乡重过青石关,却遇上暴雨。“下关暝黑闻风雷,倒峡翻盆山雨来。潦水崩腾没马膝,激石擂炮鸣相催。水猛石乱马蹄破,动骨骇心欲倾堕。人马不惜同时饥,颠蹶还愁丧身祸。”暴雨倾盆如下,电闪雷鸣之间仿佛蒲松龄自身都走入了自己时常创作的妖魔鬼怪的世界,人困马乏让作者不知如何是好,而暴雨导致的山洪让刚三十岁出头的蒲松龄惊出一身冷汗,险些跌落悬崖。狼狈的经历让蒲松龄印象深刻,或许这场暴雨是最令蒲松龄苦恼的一场雨了吧。类似暴风雨的经历在《四月十八日与笏过奂山,风雹骤作》中也有描写,真正是“四十年来人似旧,可怜险阻已全经!”

康熙十七年(1678),这一年又是乡试年。蒲松龄第五次赴济南赶考,考完试之后蒲松龄同安丘的好友李文贻游览了大明湖,然后启程回乡,路经济南章丘明水之时受雨水所阻。这一年蒲松龄已年近不惑,与知己同游本身是非常愉快的,然而欣赏泉城美景、登高望远却又让他“秋恨欲随湖水涨”,意有怆然,这个时候明水的冷雨更加增添了蒲松龄的感慨和忧愁:“横流浩岛接苍冥,白鸟红莲缀远汀。急雨来时村舍黑,垂杨深处酒旗青。宁堪鸿雁随秋至?况是芭蕉向晚听!四十年来人似旧,可怜险阻已全经!”傍晚的寒雨延缓了蒲松龄回家的归期,这不期而至的冷雨似乎再一次给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平添了一丝凉意,似乎预示着这次赶考仍旧像窗外的天气一样冷落萧条。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蒲松龄无心欣赏“白鸟红莲缀远汀”的艳丽雨景,五次赶考的经历让他心中郁结着烦闷之气,一场苦雨更让他心生忧愁,四十年奔波尚未换来功名,这个寒冷的秋日不胜春朝,依然有点悲寂寥。也许壮年途径青石关遇到大雨的场景再一次萦绕心头,作者也不得不发出了“四十年来人似旧,可怜险阻已全经!”的无奈感慨。

蒲松龄40岁时到王村西铺的毕家做了教书先生,直到七十一岁才撤帐归里。在这三十多年间,蒲松龄每年多次往返于蒲家庄和西铺之间,在这路途之中,蒲松龄时常会为雨所阻。蒲松龄的写雨诗歌中,常有以“阻雨”为题的作品,诸如《冒雨归家》、《雨中夜归》、《明水阻雨》、《午餐阻雨》等等。“千里始归来,大雨如倾泻。”出行归家本是心情愉悦归心似箭的,奈何碰上倾泻大雨着实令人扫兴,大雨阻碍了行程,延缓了作者归家的时间,而且“入室罗壶浆,衣濡尚沾洒。感此油衣漏,恨不为以瓦”,油纸衣根本抵御不了突如其来的大雨,浑身淋湿水流如注似落汤鸡一般,其窘迫之境可以想象,归家的大雨让作者苦不堪言。冒雨归家还有个落脚的地方,感受妻儿拥炉围坐的温馨,因淋雨所受的苦恼便可消减大半。而若是离家途中遇雨,想必愁苦之情更甚。蒲松龄在《雨后次岩庄》写道:“雨余青嶂列烟寰,岭下农人荷笠还。系马斜阳一回首,故园已隔万重山!”作者没有了前几次被雨水浇淋的窘境,可以好好欣赏下雨后的景色,然而回首望去,故园已经隔了万水千山。作者未用一句表明自己的情绪,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蒲松龄那心念故园的心,依然可以窥见一场冷雨对蒲松龄心情的影响。

坐馆毕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寄人篱下、孤独无依的感觉,一首《苦雨》,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愁苦之情:“尽日潇潇深闭门,萧条旅邸暗黄昏。弱泥溅辔行人度,骤雨平价潦水浑。白昼长衾书引睡,青窗短烛酒盈尊。同人隔绝登临废,滴滴檐声欲断魂。”连日的阴雨天让蒲松龄没办法高兴起来,孤独之感徒然而生,阴雨连绵让蒲松龄没法出行,整日封闭于昏黄的书斋中,独自读书独自饮酒,与友人登高也变成了奢望。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万千思绪萦上心头,无数个雨夜的记忆丝丝不断,那豆棚瓜架下的如丝细雨,那一个个冷雨寒夜寂寞天,纷纷而来,挥之不去。

三、“天涯人坐雨声中”——蒲松龄笔下的雨景诗

蒲松龄笔下的雨,有直接抒发个人情感的喜雨诗、苦雨诗,同样也有许多描景绘影的雨景诗。这些雨景诗或描绘春雨娇鲜,或写秋雨萧瑟绵绵,既融喜怒哀乐之情于雨景,又借雨景抒发悲喜离合之慨,篇幅长短不一,景色各有所殊,为我们创作出一幅幅别样的雨景图。

芳草返魂野烧青,东风瑟瑟雨冥冥。

芜菁十亩金铺地,桃李一行锦作屏。

趁暖黄花生客路,界云白鹭下渔汀。

清明小雪新寒后,北雁初从马上听。

这首七言律诗《清明后微雨,马上作》作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作者结束清明假期从家中返回西铺,旅途春景怡人,加上清明时节纷纷微雨的涤洗,景色更兼清爽。乍暖还寒之时,田野间一片五彩缤纷,颜色各异。“趁暖黄花生客路,界云白鹭下渔汀”这两句景物尤其艳丽分明,颇有渔洋山人神韵的风姿。类似的雨后春景图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创作的五律《途中》也有描写。

同样是写雨景,同样是微雨之后,时光由春入秋,在《夜微雨旋晴,河汉如画,慨然有作》一诗中,蒲松龄却为我们呈现了一副截然不同的画面。

九州四海同一云,黮黮千尺无裂文。

短烛含愁惨不照,四壁无人山鬼笑。

噫嘻此身何褴缕,把酒问天天不语。

但闻空冥吞悲声,暗锁愁云咽秋雨。

神龙怒气嘘九垓,靉叇撑天惧天摧。

帝遣封姨吹商律,虚声带寒入窗户。

夜搔短发哭歧途,狂歌击剑声呜呜。

歌阕粉绿扫重云,天开星眼泣露珠。

没有了清明微雨图的艳丽多姿,没有了春日雨后的清新爽朗,阴暗昏黑的乌云笼罩了整个大地,风声雨声似鬼神的呼啸呜咽,令人惊骇。这幅河汉如画的微雨旋晴图似乎带我们走进了《聊斋》中梦幻的鬼狐世界,有山鬼的笑声,神龙的怒吼声,还有神话传说中的风神封姨的演奏声,这一切的诗中的意象虚荒诞幻、阴幽飒沓、设色浓郁,既让我们感觉到类似屈原《山鬼》一辞的浪漫主义特色,又恍恍惚发现中唐那个“辞尚奇诡”、蒲松龄十分欣赏的“诗鬼”李贺的身影。两首诗景象的差异,明与暗的交错让我们穿插于时空之中,感受了不同的物换景异,不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也让我们感叹蒲松龄驾驭诗歌的能力之高。

夜雨是蒲松龄喜欢聆听和描绘的对象,或许白天坐馆教书的繁忙让他少有闲暇就感受大自然的风雨霜雪,或许夜晚雨打檐窗的寂寥更能让诗人思绪萦发。于是在蒲松龄的笔下,夜雨的景色描写便时常见诸笔端,除了上文我们欣赏的《夜微雨旋晴,河汉如画,慨然有作》,蒲松龄还分别创作了《夜雨》、《夜小雨》、《秋夜雨》等诗篇。客居他处难免有想念妻儿的思乡之情,而一生功名未竟更让蒲松龄在无数个雨夜孤寂感慨。对影成三人之时最是愁苦,而碰上“梧桐更兼细雨”的雨夜,那次第,无可奈何地只有一个愁字了的。“细雨滴空庭,独饮不成醉。离群而索居,寒灯坐憔悴。”(《秋夜雨》),当雨情伴着雨景滋生,哪里还顾得上欣赏秋日的雨景图,字字景语化作蒲松龄的字字情语,“夜寒烛影深,残红生壁上”(《夜雨》)我们满眼望去,俨然看到一个对影独坐多酌的老者,身形憔悴黯然神伤,而窗外的细雨,只能“空阶滴到明”,一滴滴一声声,都化作了每个夜晚憔悴忧愁的注解。

“几年飘泊叹遭逢,魂断高楼细雨中。独坐屋梁看落月,怜依鸥鹭梦征鸿。”(《寒食阴雨,有怀刘孔集》)寒食的阴雨图已不同于曾经艳丽的清明微雨图,多年的漂泊让蒲松龄心生些许疲惫,独坐屋梁,伴着昏黄的灯影,蒲松龄望着这细雨,眼前怎能不显现曾经年华的影子,这个影子,在几十年漂泊之间,在数次赶考之间,在豆棚瓜架下著书之间,恍恍惚惚若隐若现。“旅邸愁生春色里,天涯人坐雨声中”,蒲松龄这个天涯人,欣赏着雨景,融入了雨景,坐在雨声中,一场场夜雨陪伴他走过了一个个孤寂的夜晚,陪伴他描绘出一幅幅景色各异的雨景图。

蒲松龄的写雨诗还有很多,雨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也时常出现于他的其他题材的诗歌中。纵观蒲松龄的写雨诗,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写雨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表现的情感主题和艺术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既与蒲松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有关,也与他学习杜甫“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创作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蒲松龄秉承杜甫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很多写雨诗中都表现出悯农的情怀,蒲松龄关心民间疾苦,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时刻与民生结合起来,颇有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遗风。同时,他的雨景诗中还有与宋诗相通的地方,他像宋人一样在听雨观雨写雨的过程中注入自己的人生悲欢,于平淡描摹中倍抒情感百态,让人时常窥见与“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神似之句。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写雨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融入了庄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学习了李贺“辞尚奇诡”的艺术特色。正是因为这种“转益多师是汝师”诗学观,蒲松龄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别样的写雨诗,而这些写雨诗,必将在《聊斋诗集》中闪烁着它们特有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南朝梁)钟嵘.诗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冯军.蒲松龄农村题材诗研究[J].农业考古,2010(04).

[3]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蒲松龄.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苦雨喜雨蒲松龄
朱海文
春夜喜雨(外二首)
多日秋雨逢晴有作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春夜喜雨
悼亡妻
春夜喜雨
云和幼苗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