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汇鑫
摘要:儿童探索世界的游戏性心理要求儿童书籍具有感官性、立体性。儿童书籍形态可以通过三维表现、感官传达架起创作者和儿童读者的桥梁,创造出与书籍内容相吻合的氛围。这填补了文字和色彩表现力的不足,充分调动儿童通过感性认知、理解书籍传达的信息。因此,感官性立体形态的儿童书籍能够有效地开发孩子智力,并使此类书籍达到增值效应。
关键词:儿童书籍;感官性;立体形态
在电子媒体时代,纸质书籍前所未有地受到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的影响,正在悄然地向非物质信息的电子书籍转变。然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依然是纸质书籍的忠实使用者,因为儿童一般不会使用电子书籍,且不宜长时间注视显示屏。另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儿童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而言,具有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的天性,这就要求儿童书籍满足儿童读者的活动需求。
一、儿童纸质书籍立体形态设计的感官性功能
在婴儿时期,鲜艳的颜色、会动能发声的事物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婴儿产生好奇心,作出积极反应,获得愉快的情绪感受。儿童在低幼阶段愿意体验多感官、全方位的刺激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4~12岁的阶段更加喜欢参与各种新鲜的活动,并且在游戏活动中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这就要求儿童书籍具有立体形态,满足孩子“探索与发现”活动的感官需求。因此,儿童书籍应该根据儿童的天性,在书籍设计上追求感官性的立体形态,使儿童在与书籍的互动中得到生动的感受、愉快的体验和直观的信息。
纸质书籍的趣味形态对孩子开发智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感官性立体“形态”,“形”是指多维造型,即设计制作出“立体”造型的书籍;“态”是指能够营造氛围的因素,也就是满足儿童视、听、触、嗅、味五种感官系统的需求。形、态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童趣性艺术魅力,从而使书籍洋溢出童趣的氛围,达到满足儿童的左右脑充分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具有感官性、立体形态的儿童书籍显得尤为重要。
二、书籍的“形”——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
儿童的立体化书籍是将图书的内容按作者思绪和儿童的想象力延伸到涉及多种材质、造型的三维形态,甚至是第四维度的时空状态,如历史遗迹的艺术形态。这使孩子在接触不同材质、感受各种形态的同时,对文明产生感性的认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艺术形态,在寓教于乐中以积极的心态了解人类的造物文明。
1.奇妙的异形轮廓
书籍的圆、三角、卡通、物品等异形的外轮廓适合童趣心理,可吸引孩子的视线,调动阅读的兴趣。事物的外部造型可以运用规则和不规则的几何型组合,利用其不同性质塑造出不同的造型特点,如:圆形相对柔和,具有弹性和控制力;方形稳定大方,但相对死板;三角形活泼且具有速度感。遵循这些原则科学组合,书籍造型才有美感,有利于凸显书籍的性格。在确定几何形后,再对需要强调的细节进行夸张处理,会使外造型更生动、更具差异性,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书籍外在个性的不同,又可以产生视觉上的感染力和多样性。例如,儿童书籍的外形可以制作成不同造型的动物、水果、交通工具等物品形象,再结合图片、文字等,既形成直观效果,又使孩子有兴趣和信心认识其间的信息(如图1)。
2.多样的表现手法
儿童书籍可以结合孩子天性好动的特点,设计成符合开发智力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书籍形态。通过造型方式,还可将书籍做出立体、微缩效果,使小朋友平日常见、却只能仰望的参天大树,瞬间转换为可以用“巨人”姿态俯视的“小花草”。这使孩子能够较为全面地体验生活中的不同形态(如图2)。书页可采用剪纸、折纸、拼图、拼贴、插拔等制作方式设计,做出镂空、透叠、覆盖、结合等三维效果,以满足孩子探索世界的心理需求。立体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就运用了物体的不同外形,采用插接、挖洞等多种方式,展示了毛毛虫从破卵而出变成幼虫,再到破蛹而出成为美丽蝴蝶的全过程(如图3),使小读者每翻一页都充满了新奇,培养了他们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3.历史艺术形态的熏陶
各国的艺术制作工艺是人类成长的见证,形式多样的艺术形态是历史长河中的文明载体。孩子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还应该对历史上的艺术形态进行感性的了解。仿古造型、泥玩具、木偶、布偶、编制工艺等融入书中,会让孩子切切实实地了解传统手工艺形式。比如德国的儿童手工书,随书附赠线、珠、针等工具,通过手工制作游戏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发现线索的逻辑能力,以及对数学几何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书籍的“态”——满足儿童感官的需求
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相当敏锐,因此书籍不仅要赏心悦目,而且也应该让孩子能触到、听到,甚至闻到、品到。儿童感官系统的调动与阅读活动同步,才会有效地增强书籍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现代儿童书籍的信息应该做到准确的“观感”传达,用感性的表达方式表现书中的信息,使书籍能够成为让儿童怦然心动的“好朋友”。
1.丰富的视觉感受
色彩是书籍形态设计中表达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儿童对色彩非常敏锐,他们借助色彩确认对象,甚至用自己对色彩的好恶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冲突和困难。因此,注意儿童色彩心理发育过程,结合色彩构成的明度、纯度、色相和色彩冷暖调子,以及色彩的等级与搭配,就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书籍色彩的心理需求。例如,2~3岁的幼儿偏爱暖色胜于冷色,低幼儿童书籍设计可以暖色调为主、以冷色调为辅。3~4岁的儿童能够明确分辨红、黄、绿、蓝、黑、白,设计书籍时就可以偏重艳丽的、高纯度的饱和色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5~7岁的儿童区别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个阶段的儿童书籍设计可以适当加入灰色调的、饱和度适中的柔和色,以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此外,儿童对文字不敏感,因此文字可以较少,字体不妨大一些。如能采用儿童式的手写体,他们感觉则更亲切。
2.生动的听觉刺激
由于儿童识字较少,因此儿童书籍可以结合科技产品,把书籍制作成集可听、可视为一体的读物,满足儿童的综合感官需求。“易读宝”“洪恩”等有声读物,书中不仅有语言对白,而且还有涓涓的水流声、清脆的鸟鸣声,甚至模拟创造出太阳普照大地的声音等等,这一切都营造了孩子阅读时的氛围。书中还用声音制作了很多小游戏陪伴孩子,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这一切弥补了孩子独立阅读学习的困难,使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有声读物成为了孩子的完美老师、家长的得力助手。孩子们也经常认为有声读物的点读笔是阅读的“小伙伴”。
3.自然的质感体验
纸张质感的差异,会带来美的不同感受。纸的美体现在它的纤维经纬、触感色泽等自然质感。坚挺的纸质会给孩子冷峻硬朗的感受;柔软的纸质会给孩子温柔细腻的感觉;凹凸的纸质会给孩子以亲切的触感。书籍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质感的纸质,甚至是适当地加上布料、金属、木头、塑料等不同材质,会让孩子在翻阅过程中充分领略书中所反映的内容,从而充分激发大脑的兴奋区域。比如儿童图书中为形象地呈现动物形象,可以把羊毛、鸡毛、猪皮等动物的皮肤和毛发附在不同页面上,展示给小朋友。这种既奇思妙想又合情合理的设计,可以帮助小朋友近距离地辨别不同材质。另外,可根据材料的特性制作书籍,使之可以运用于特殊的环境,比如,纸张怕水,如果采用塑料材质做书籍,在沐浴、水上玩耍或在潮湿的地方旅游时,给孩子准备一本这样的书籍,就能满足孩子在玩耍之余看书的需求。
4.营造味觉、嗅觉氛围
在时尚杂志的香水广告中就有具有香水气味的册页,让受众能够直观地闻到香水的味道。儿童书籍中,如果根据不同的花香、食物香味,提炼相应的化学成分调配融入到能够保持气味的纸张中,使书籍也具有丰富的气味,就会让孩子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图书中的信息。
5.逼真的多媒体环境
儿童书籍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听、触、嗅等感官综合为一体,营造出多媒体互动的娱乐环境。例如迪士尼系列图书就随书附赠小投影仪、MP3、照相机等科技设备,让孩子在看书的同时,还能使用投影仪把书变成“大书”,有助于观看图像细节;孩子还可以自己当主持人给小朋友讲解、播放书中的故事,或者充当小记者为小朋友拍照。这样的形式使孩子们在阅读时,还能与小朋友们游戏,增进孩子们的感情,带来新的友谊。
儿童书籍的形态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创造一个舒适、准确反映信息的阅读环境是现代儿童书籍的任务。阅读图书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是一段时间中感受图书信息的过程,是结合孩子的想象力在阅读时理解、建立信息的过程。儿童书籍形态通过三维表现、感官传达架起创作者和儿童读者的桥梁,创造出与书籍内容相吻合的氛围,调动儿童综合感官来捕捉书籍中传达的内容,运用感性思维来理解、填补甚至是超越文字和色彩的表现力。因此,感官性的立体形态能够使孩子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使书籍超越成本价值,达到增值效应。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讲师)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根植于河南民间文化的原创动漫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0FWX020)阶段性成果;2010年河南省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动漫创新与中原民间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编号B764)成果
参考文献:
[1] 格罗姻.儿童绘画心理学[M]. 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8.
[2] 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3] 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 郭敏,译.武汉:湖 北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