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梁
2007年,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韦伯复排自己四十年前的处女作《约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要找一位新人扮演剧中主角约瑟夫。他与BBC合作,用主题真人才艺秀模式挑选演员,节目名称来自剧中同名歌曲《梦想成真》。通过海选,50名帅哥进入“约瑟夫学校”接受为期四天的培训,经过演唱、表演、舞蹈训练、“体验生活”,以及曾经扮演过“约瑟夫”的知名演员口传心授和小型演出实践,2007年4月7日,他们中有12人过关斩将,最终登上了BBC的演播厅参加决赛。
经过九周比赛,2007年6月9日,300多万观众投票给来自英格兰东部26岁的李·米徳,他毫无悬念地成为最终的获胜者,获得6个月的演出合同。米徳的祖母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8岁那年他第一次观看《约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当时指着剧中的约瑟夫说:“我以后想成为这个人。”通过韦伯的主题真人秀《梦想成真》,他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
而这只是韦伯一系列主题真人秀中的成功例子之一,在《梦想成真》前后,他还借助BBC的平台,在《你如何像玛利亚一样解决问题?》、《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和《超越彩虹》等选秀节目中找到了《音乐之声》、《雾都孤儿》和《绿野仙踪》等名著的主角,实现了公演前预热、炒作和挑选演员等多重目的。除了感动、励志以外,观众更多欣赏到的是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声、经典的剧目、多样的场景、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最终实现梦想的喜悦。
韦伯选秀节目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高品质和高难度带来的差异化优势。因为音乐剧需要的是载歌载舞、声情并茂,对选手的外形、演唱、表演、舞蹈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属于“全能比赛”,与《英国偶像》、《英国有天才》和《歌唱小蜜蜂》等 “单项比赛”拉开了距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高端”选择。
现在,中国电视屏幕上继“达人秀”后,出现不少“梦想秀”,不论是打着“公益”、“草根”,还是“服务”等招牌,最终都是为了“秀”,但这种“秀”因为大多数参与者才艺和创意能力所限,技术含量较低,欣赏性也不强,于是策划设计、催泪煽情等有助于“秀”的手段便被放大、夸张,甚至是滥用,本末倒置,这就注定了只有能“秀”的梦想才有可能获得电视媒体的青睐,无论是才艺还是故事。
所以,做明星的梦想、找工作的梦想、觅终身伴侣的梦想等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在中国电视屏幕上最终不约而同地都借助娱乐秀这一单一节目形态来实现。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和社会,普通人梦想一夜成名,媒体追求一鸣惊人的神话,这就有了面目相似,互相克隆的才艺秀、职场秀、相亲秀和梦想秀,变着法儿地“娱乐至死”。
娱乐节目和秀的本质是让观众开心,英国的娱乐节目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是通过赏心悦目的表演为观众送去快乐,节目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水准的表演者们则用精湛的才艺和积极、乐观、幽默的态度打动人心,赢得尊重,让感性的英国观众喜极而泣。而中国的娱乐秀由于先天资源的不足只能“扬长避短”,一如既往地用催悲的故事来弥补“秀”的不足,以“中国特色”的方式诠释他们对娱乐的理解,令善良的中国观众总是悲从中来。
从制作者的角度看,即便是引进的节目模式,也往往因为图省事,想走捷径而删减必要的过程,令节目在细节上大打折扣。一轮又一轮的跟风,更是反应了中国电视媒体趋利避害的心态,工厂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不仅让这些娱乐节目在操作和制作周期上要比纪录片和真实类型的节目容易,而且莺歌燕舞的收视率也远远高于后者。
但唱歌跳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丰富多彩,梦想异彩纷呈,作为折射社会的镜子,电视该如何见证人们的梦想呢?英国电视除了形式多样的娱乐秀,为从草根到明星各个层面的人提供实现挑战自我、娱乐大众的炫目舞台,各电视频道还有众多用平实的视角见证各种人生梦想的节目。
英国第4频道的《宏伟计划》是一档记录普通人建造自己住房的纪实节目,讲述人们拥有梦想住宅的故事。节目关注的是那些资金有限,但有强烈冲动要拥有自己房子的普通人,一旦他们决定了,就没有什么能阻止,这就好像把一生积攒的财富和抱负都聚焦到了一件事上。
自建房项目不需要有多豪华,追求的是有个性和特点,也展现出普通英国人心目中的伊甸园是多么的异彩纷呈。有因地制宜“嵌在”山坡里的生态住宅,有旧物改造的谷仓,有风景绝佳的海景玻璃房,也有复古的茅草屋,住惯了整齐划一联排房子的英国人想寻求变化,体现个性和创造性,买块地动手建一座自己的房子就成为了挑战自我、实现梦想的好途径。
“建造你自己的房子是去完成心愿、实现梦想,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主持人凯文·麦克劳德觉得这样的经历不同寻常,因为人们准备去冒险。凯文则穿梭在各个建筑工地间,像是去走访亲朋好友一样,与主人们一同勘察工地,深入没建好的房子内部,讨论设计施工方案、预算和工期等问题,还常常“帮工”,参与砌墙、上梁架、搬运建筑材料,一同经历实现梦想的酸甜苦辣。
曾经有一集关于梦想的节目“森林中的本”吸引了450万观众。本·劳是一名护林人,在房车和帐篷里中住了十年后,打算用25000英镑在树林里建一座自己的房子,因为资金不够,很多事情需要亲自动手做。一些热心观众看了节目后,纷纷赶去帮忙,把房顶的A型框架在一天内全部吊装到位,赶在冬天到来前为房子铺上防水层,齐心协力帮助他完成心愿,普通人通过自己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深深打动了感性的英国观众。
设计师出身的凯文是名理想主义者,节目也为他搭建了实现“宏伟理想”的机会。在他的心目中,“好建筑”看起来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从风格到材质都要反映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居住时能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小规模的改动,让人觉得舒服、健康,还有就是远离对自然的掠夺。
为此,他用英文“快乐、建筑和美丽”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成立了一家名为HAB的开发公司,于2007年初在伦敦西部的郊外购买了两块地,一块是灌木丛林地,另一块是农田,建设两个适宜居住的“可持续生态社区”,这个“样板工程”一共有150到200套房子。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评估好的设计对于人们生活品质的作用和影响。
从1999年开播至今,《宏伟计划》已经播出11季115集,每一集把一个个长达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普通人实现梦想的过程浓缩在一个小时里,冬去春来,夏至秋往,房子在人们的期盼中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天天长高。像人的成长一样,建设过程中总会有很多不确定的意外发生,工期延误、供货商交货推迟、天气突变和预算超支等等,这些真实的细节构成了节目中一个个高潮。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分享别人创造的经历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与看虚构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收视体验。
《宏伟计划》让观众看到从一片空地到新居落成所经历的困难和快乐,用节目传递最朴素的人生哲理:不指望天上掉馅儿饼;实现梦想需要踏踏实实地创造和努力。
电视大厨杰米·奥利弗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2002年11月,作为烹饪节目《杰米的厨房》的一部分,当时27岁的奥利弗创办了自己第一个以慈善为目的的餐厅,就在装修、布置的同时,他从众多报名者中,“海选”了15名失业、没技能和无家可归的青年人,从头开始训练。
这是一个共同成长,实现梦想的过程,奥利弗拥有了自己品牌的餐厅,那些年轻人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具有专业水准的厨师,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父母没了后顾之忧,社会少了不安定因素。奥利弗还发起成立了一个“十五基金”,帮助年轻的厨师们建立自己的餐厅,追寻更大的梦想。
奥利弗一个接一个地实现梦想的过程也被节目记录和呈现,他走进校园改善校餐标准,让孩子们远离垃圾食品;进入社区教公众制作健康膳食,用简单的材料做出可口营养的饭菜,甚至建立一所“梦想学校”,专门招收问题少年,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兼职教师,为存在缺陷的英国教育尝试探索一条通道。
无论是《宏伟计划》盖房子,《十五餐厅》培训厨师,还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用知识改变命运,以及那些不能一一列举的关于梦想的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制作者不只是盯着华丽的舞台,而是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抱着认真的创作态度,耐心地投入其中,发掘和记录细节与冲突,而这些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资金,但节目的效果,也就是收视率却不一定会比西蒙·考埃尔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节目高。
电视媒体有责任通过节目让观众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社会,而不是变着法儿地用娱乐为大家营造一个虚幻的空间。幸运的是,英国电视不只是以收视率为衡量节目的唯一标准,“公共服务”的宗旨让电视人能关注更广阔的领域和大千世界。但中国电视人则似乎没这么幸运,是挑战自我,制作一些反映现实,但要冒收视风险的节目,还是向市场妥协,用演播室快餐迎合大众口味?遗憾的是,理想很浪漫,现实很骨感,当下的中国电视屏幕已经给出了答案。
记得英国一位兼职科普纪录片主持人的著名科学家曾经说过,正是那些制作精良的科学、历史、文化节目开启了英国人探索未知领域的梦想,展示了他们实现梦想的勇气,而BBC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媒体,即便做再多这样的节目也远远不够。
实现梦想的途径有很多,但达成梦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电视展现梦想的途径也不止一条,请别让梦想“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