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歌
李彦君先生成长于黑龙江巴彦县,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十几年前来到北京打拼,一手创办了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现为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玉器珠宝专业委员会主任。
现在有多少人在收藏,有多少人准备收藏,有多少人彷徨在收藏圈呢?针对当下纷乱的收藏市场,我们该怎么定位自己的收藏,如何收藏,收藏什么?无论是为了爱好而收藏,还是为了投资而收藏,我们都要踏入艺术品市场,在泥沙俱下的当下淘出璀璨的黄金。
媒体浮躁 鉴定乱象不只是专家道德问题
当前的艺术品市场着实的让很多收藏者心惊胆寒。不仅有五位专家为一件假“金缕玉衣”估价24亿,更有高达2.2亿的“汉代玉凳”,文物鉴定问题一时间被媒体聚焦。专家怎么突然不可靠了?就目前的鉴定乱象,李先生直言不讳道:鉴定乱,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制度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是懂理论不懂实践。史树清先生(这里不是针对他本人)曾经买过一把一次性铸造的剑捐给国博,如果我们看过《天工开物》就知道,过去铸剑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从侧面来说很多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缺乏深入的研究。再比如说很多看玉的专家,可以说他们是玉学的专家,却不能说是玉器的专家,他们研究的是玉文化,但是对于玉这种材质在材料学上和工艺学上的研究却比较匮乏,所以他们在辨真伪的时候必然具有某些局限性。
就当下媒体而言,李先生用了“肤浅”一词。李先生义愤填膺地说:“媒体一说到鉴定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专家的道德问题,什么给钱就签字,这些结论都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家我都认识的,他们的人品绝没问题!” 不可否认道德问题确实是存在的问题之一,但媒体更多时候是在起着误导作用。对于很多有名望的专家,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名声,一招出错,事业、名声全盘扫地,绝对不会如很多媒体评价的那般按照臆测而妄加评定。
剖析艺术市场乱象三因素
李彦君先生认为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乱象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整个国民的艺术、文化修养的缺失,文物教育包括科技等古代知识教育的缺失;其二,法制的不健全,违规操作可以不负法律责任,同时《拍卖法》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后一点,艺术品鉴定、检测体系的不完善。
李先生为我们逐个详细剖析了这三个原因:
第一,国民文化、艺术修养不够,这样艺术品价值的判断自然是个难题。我国清代、民国时期还有博物学,现在却没有了。文物被认为是国家的,不允许个人进行研究和收藏,所以教育自然就缺失。市场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清代的香炉卖一千万,战国的鼎才卖一百万,“买家决定市场”。因为很多有钱人缺乏家学更缺乏文化修养,他们用自己的情感决定文物价值,很不理性。他看这个香炉很漂亮,但脑子里并没有价格符号。同时,拍卖行为了顺应市场,大加炒作,媒体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也配合着炒作,这可以说扭曲了整个价值观。
拍卖行是商人。拿破仑说过“商人是不爱国的”,商人是顺应市场的。市场流行啥就推销啥,没有历史责任感。举个现实的例子,一本日本拍卖行的陶瓷图录,封面是平安时代的一个陶罐,而且缺了一大块,很粗糙的一件东西放在封面上。再看我们国家拍卖行,李先生随手抄起了身边一本2005年我国某拍卖公司的玉器拍卖图录,图录里有新石器时期的、有商代的,还有战国的,都是很好的玉器,封面却展示了一件毫无文化含量的清代玉牌子。先把真假抛在一边,也去除个人情感,尽量公平地说:目前从事商业艺术品销售的这些人,很多也是缺乏国学基础,缺乏文化的。
第二就是法制的不健全。因为在中国立法是通过部门立法,比如说《拍卖法》就是拍卖行业制定的,提交人大讨论通过,自然他会站到自己利益的这方。 法律的这种不合理性事实上就是偏袒了“骗人的人”,这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适合罪恶发展。可以说我国目前所有的专家、鉴定机构都没有能够在法律上负责任的。
第三个,就是整个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的紊乱、荒谬。我国目前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有太多“个人色彩”,而且国民也太过于迷信所谓的专家,不可忘记专家也是人!
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要具备四要素
李先生在收藏艺术品时很注重艺术品的文物价值。很多人都会有疑问自己应该收藏点什么呢?什么样的收藏品更有价值呢?李先生就此类问题归纳出如下四点:
第一,要有历史文物价值。当前中国地级市以上的书法家和美术家协会的会员有六七万人,按一个人三天出一张作品来说,一天两万张,一年七百二十万张,而且每年书法协会会员都是直线上升的。按照商品经济规律,价格高他就生产,这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书法、绘画的量都是直线上涨的。用不着太久,在中国有一定地位的书法家、画家每年的产量大概就有五亿张,换句话说,全国人民两个人有一张,一户有一张。这泡沫破灭的时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当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东北的君子兰事件不就是这样?你喜欢当代艺术,而当代画家是层出不穷的,每年都会推出一批当代艺术作品,特别是中国的笔墨远非西方的雕塑和油画般需要那么漫长的创作过程,几笔就一个,几秒钟就一张作品。无疑投资行为是需要变现的,当人们收藏的画作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家家有画都想变卖的时候,谁去买呢?而且中国画在文化认同上是有障碍的,国外不是很认同,不像青铜器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拿到哪个国家都可以行得通。日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腾飞到九十年代,那些名门望族如松冈家族,他们建立的博物馆,如白鹤美术馆、泉屋博古馆。这些古老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内涵,他们的收藏对象绝对是中国明代以前的陶瓷,还有就是中国的青铜器,这些东西永远不会有价格下滑的一天。反观之,你看日本那些浮躁的、没文化的财团买什么毕加索,甚至把欧洲三流的油画都拼命地往日本买,甚至在某一时期成为苏富比80%的客源,结果怎样?画砍一半卖都卖不出去。这就好像中国现在的齐白石,说什么价格硬挺,还得升,怎么还得升?毕加索在世界的认同难道不比齐白石强?日本那个时期的高价到现在还没被打破呢,日本这两类收藏家就是明显的例子,属于前车之鉴!
第二,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生产的这些东西要用多少工作日,工作有多难,陶瓷器是怎么来的?不是抓把泥土烧个罐子。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的东西迟早会有泡沫破裂的时候。
第三,要有艺术价值。艺术是反映当时的创作者的思维、文化内涵的,能够体现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我们通常说艺术无价不是说艺术有多高深,而是它不容易衡量。画水墨画,墙上挂一排纸,先画脑袋,再画身子。全是脑袋,一个题材可以画上万张,这还能叫艺术品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第二张吗?还是梵高的《向日葵》有第二张?都没有,那才叫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灵感,是人的智慧、文化的凝结。有艺术价值才有收藏的意义,甚至说历史意义。
第四,稀有度。稀有度是艺术品市场永恒不变的规律。比如汉代的五铢钱,前三条都符合,但是太多了,数以堆计,自然不具备投资价值。投资的艺术品一定是要不可再生的。
李先生并不掩饰自己对眼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状态的不满,对当下收藏的担忧,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的市场是畸形的”。但他也是个很乐观的人,当谈及对市场前景的看法时,李先生很风趣地鼓励收藏者:“未来肯定还是好的,不会太遥远,但也绝不会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