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婷
静脉输液是一种很常见的治疗手段。您或者您的家人,可能都有过输液的经历。输液的时候,您有没有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下面这几个输液镜头,您可能很熟悉吧?
镜头一:“您给调快点儿,我着急。”
年前,外企的陈经理到急诊就医,原因是这些天他常感到胸闷、心悸。医生确诊为冠心病,给他的治疗意见是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
护士为陈经理穿刺后,将输液速度调整到每小时40ml,大约每分钟10滴。这位经理一算计,液体至少要十几个小时才能滴完。公司一大堆业务还等着他来处理呢!于是,陈经理偷偷把速度调快。二十分钟后,陈经理突然感到头晕、心慌、全身无力,随即晕倒,幸亏护士及时巡视,立即呼救,经过及时处理,陈经理转危为安。
虽然像这样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并不多见,但是我们在临床经常听到这样那样的“理由”:
“没事儿,我一大小伙子输快点儿怕什么的呀!”
“姑娘,您给调快点儿,我着急。”
“我心脏没事儿,您给输快点儿。”
输液确实是件熬人的事儿,患者被输液“禁锢”在病床或输液坐椅上,活动受限,还会觉得浪费时间,于是,一些患者会偷偷自行调快输液速度。
可是,输液是有讲究的,患者不能擅自调整。
输液速度的调节跟很多因素有关。首先,输液速度过快将影响心脏功能。从解剖学上来说,我们所输的液体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若回心血量骤增,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因此,老年人和儿童,心功能、肾功能较差的患者等决不能滴速过快。
其次,较口服和肌肉注射等用药途径相比,静脉输液起效较快,但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很多药物种类都有严格的速度要求,常见的如扩张血管的药物输入过快会引起血压降低,静脉补钾药物输入过快会引起休克,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生物制剂等输入过快易引起静脉炎症,还有一些药物,如氨茶碱输入过快易达到中毒剂量,出现心脏骤停和休克等。当然,有些药物又需要快速滴入,比如神经科最常见的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时,还有当患者严重脱水出现休克时,必要时会采取加压输液的方式加快输液速度。
因此,输液速度与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目的、药物的性质等有很大关系,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不要擅自调整输液速度,否则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危及生命。一般来说,正常输液速度为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可适当加快。
镜头二:“护士快来,这里有气泡!”
“护士,护士,气泡马上就要输进去了!”“把空气输进血管可怎么办!”,一句高分贝的呼叫使原本就紧张的急诊室变得更加紧张。患者经常要呼唤护士来排除气泡,护士解释说微小气泡对人体并无影响,但往往难以得到患者谅解,有时患者一定要更换新输液器才能解除患者的担心。那么,气泡对人体到底有无伤害?气泡是怎样产生的呢?
其实,每一名护理人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对护士来说,静脉输液是她们最为熟练和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因此,由于护士的不正当操作引起管壁内出现大气泡的几率较小。较常见的原因是:在药物输注过程中,在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下的软管内,缓慢有微小气泡产生,气泡数量较少时,一般粘贴在软管内壁上不动,有时气泡数量较多,逐步被合并成2~4 mm长的小气栓,随药液输入患者静脉中。无论气泡量有多少,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恐惧。
为什么输液器滴管下软管内的气泡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实验表明,药液和室温温差大是产生小气泡的原因之一,药液在输注过程中不断升温,产生的多数大气泡在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上部已被释放,但在其下部因接触室温的表面积较大升温也较快,含有微小气泡的水流释放小气泡。其次,有些药品本身,如含中药成份的制剂、葡萄糖等黏性制剂,在输注过程中会缓慢释放小气泡。这些小气泡无法冲破水流阻力上升,被附著于输液器管壁上。
其实,小小气泡并不致命,患者不必如此恐慌。
首先,气泡附着在管壁上,由于张力的作用,不易移动;其次,输液器产品不断更新,很多医院采用末段带滤网的输液器,也可以过滤微粒和小气泡。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是不会继续“前行”,进入血管的。
输液进入人体的气体是很微量的,目前临床医学文献中还没有看到有输液气泡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资料。正常成人可耐受输入的空气临界量约为50mI,重症患者输人超过10 ml就有危险,但这是指集中输入能生成大段空气栓塞的量。微量气泡进入血管内,可随静脉血流进入肺动脉血管,最终达到肺毛细血管床,由于气泡中分压大于肺泡内分压,所以气泡可逐步经肺泡扩散呼出而消去。因此,当输液过程中出现气泡时,患者可以先自行关闭,请护士来处理,但不必惊慌。
镜头三:“我的血怎么流出来了?”
回血
患者上完厕所回来,有时会惊慌地喊:“护士,快看,我的血流出来了!”
静脉输液主要依靠重力作用进入体内。人体静脉本身存在一定的静脉压力,当液面高度不够时(多见于患者输液过程中上厕所),在静脉压的作用下,出现“回血”现象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在如厕时,患者应尽量将手放低并调高输液架高度,以免压力不足导致血液回流,若有回血,不用太过于惊慌,只要保持手部低位,过一段时间回血部分就会渐渐流回静脉。
手肿
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多见,就是在输液过程中出现“手肿”。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静脉管壁较薄,若是用坚硬的钢针作为穿刺针头,患者一活动就容易再次刺破血管壁,输入的液体进入皮下组织,便造成局部肿胀。肿胀组织会在几天之内逐渐吸收,无需用药治疗。有一种说法:土豆由于富含淀粉,具有高渗功能,切成2-3mm的薄片敷于患处,能消除局部肿胀,大家不妨一试。长时间不能消肿者,可用硫酸镁等湿敷。
青紫
当输液完毕拔针后,护士会叮嘱患者自行按压,并会告知:“请您不要揉,多压一会儿”。由于进针的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壁的位置和皮肤上肉眼所见针眼未必在同一位置。护士在拔针时,大多数也是将棉签放在与血管走行方向一致的位置上,护士离开后,很多患者会出于习惯自行调整,把棉签横向压在皮肤可见针眼上。这样由于失去了对主要出血点的压迫,血管穿刺点在深部组织隐性出血,就可能形成血肿、局部皮肤青紫等。若出现淤血要先冷敷,让血管收缩止血;之后再用热敷,利于血肿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