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现:老街深处,文艺狂欢

2012-04-29 02:34
大武汉 2012年4期
关键词:黄陂老房子老街

作为汉口老租界中保存最好的老街之一,黎黄陂路素有“街头博物馆”之称,街上有不少精致而大气的老宅,老汉口人应该不会对它们感到陌生。短短604米的街道两侧,遍布着老教堂、老医院、老洋行、老私宅,徜徉其间,仿佛踩着一段屈辱而光荣的历史。

百年前的那段租界时光,留给老城的,是一段情感矛盾的记忆。一方面,自然没有城市甘愿自己的土地被外人借用;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当年老汉口的繁华,才让各国商人们看中了这块宝地,留下这一处处洋溢着异国风情的痕迹。对于汉口来说,这是最坏的时光,也是最好的时光。

人似乎有种天性,会选择性地遗忘回忆中不好的部分,如今的武汉人看租界,更多的时候,只会对“大汉口”的荣光浮想联翩。老房子们见证了昔日的繁华,因此感性的武汉人,对它们有种固执的喜欢,也就不足为奇。

老街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离开它,外面的人想亲近它。

经过时光的洗礼,老房子似乎真的不再那么适合居住,漏雨、电线老化、不方便停车、没有管道煤气,难怪条件稍好的老街居民,都慢慢搬了出去,留下一条越来越陌生的老街。

可又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喜欢老旧的味道,喜欢挑高4米多的老宅,喜欢老街的紧凑格局和懒散节奏,如果手头足够宽裕,他们梦想在老街里开一间小馆,表达他们对生活、对城市的热爱。不知道从哪一天起,黎黄陂路就成了这群人的聚集地,他们或租或买,让自己理想中的咖啡馆、小酒吧或者创意小店,住进了梦想中的老屋。

40岁的武汉男人李军,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2006年,事业、家庭都稳定下来了,他决定着手实现萦绕心头多年的想法——在老房子里开间咖啡馆。他独自一人从江汉路步行到永清街,看到有空闲的老屋,就进去打听,最后终于在黎黄陂路上找到一间西班牙风格的老房子,开起了一间叫“魔界”的咖啡馆。据说,这是黎黄陂路上第一家咖啡馆,“魔界”之后的这几年,方圆500米内开起了大大小小至少20家咖啡馆。

在黎黄陂路采访的3天时间里,我听到了太多这样“众里寻它千百度”的寻房故事,这条街似乎有种特殊的魔力,把这些偏执而坚持的梦想家,聚集到一起。

老街故事多,街上居民不经意地就会聊起,某位达官显贵曾住在附近,某间房子曾见证过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些开店的老街新居民,也都是有故事的人。有人开店为了广结朋友,有人开店为了见证爱情,有人开店为了大隐隐于市……他们把对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的故事,写在了一间间小店里,年复一年,让故事发展、沉淀,也给古老的街道,带来了清新的文艺气息。

尤其喜欢老街的夜,不见霓虹,温暖的淡黄光线里,只闻到隐约的咖啡香,仿佛置身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在那里,我们只喝咖啡、聊文学、谈理想,只顾风月,不问国是。

那是太美好的文艺狂欢,在太美丽的老街深处。绿树知了开在一间西班牙式老房子里,它不一定拥有武汉最好喝的咖啡,但这里发生的爱情故事,绝对是武汉咖啡馆里最感人的,关于这个故事,在本期杂志的特别报道《遇见@武汉》中有详细的描述,就不在这儿喧宾夺主了。

店主老童去世之后,他的爱人伟伟女士坚守着绿树知了,她说自己不像老童,对咖啡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只是在老童的感染下,知道咖啡馆是要带给人幸福感觉的地方,因此绿树知了一直都保持着这种精心营造的温馨感觉,虽然房间起初是洋人的车库,不如一般老房子的一楼拥有高挑的空间感,站在里面会感觉稍微有点压抑,天花板几乎触手可及,但一旦在沙发上瘫坐下来,就会觉得天花板的高度刚刚好,窝在下面相当有安全感,配上错落的吧台、小桌排布,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变成自己的私密空间。

除了咖啡,在绿树知了还能喝点酒,最推荐店内自调的长岛冰茶。另外,伟伟是个“杯子控”,收集了很多样式特别的马克杯陈列在店里,客人遇到喜欢的就可以开价买走。101时尚工厂:潮得心旷神怡地址:黎黄陂路洞庭街路口

开店1年多,101时尚工厂已经成为了武汉潮人人尽皆知的去处。店里无论老板还是营业员,都是潮品爱好者。老板选货的眼光很准,代理的品牌都很适合亚洲人身形,比如李灿森的SUBCREW、张震岳的WNP、日本潮牌UBIQ等,偶尔还能在这儿淘到NIKE等知名运动品牌的限量版。

在这里你会发现,“潮”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单品价位基本上都在500-1000元,普通的小白领应该都能承受。运气好的话,碰到店内打折,就跟在香港淘货的价格差不多了,依据个人经验,7折以下就完全可以考虑出手。

即使什么也不买,到101穷逛也是件心旷神怡的事情,老房子特有的怀旧风情和最In的潮流单品相映成趣,有种“经典也流行”的韵味。作为一个好酒之人,柒号大概是我在这次采访中的最大新发现。其实关注这家店有一阵子了,因为它的门面很有趣,有点东南亚皇宫的感觉,还摆了一尊泰式佛像,但一直没敢进去,因为从外面看,完全不知道这是个艺术廊、餐馆还是私人会所什么的。据老板介绍,柒号是几个武汉的音乐人开的,大家对酒吧的要求比较高,就一直在吹毛求疵中低调地试营业了半年。

资深嗨班子们对这个场子肯定不陌生,因为这里之前就是红极一时的77酒吧。改头换面之后,依然保留了老房子的格局,选用了东南亚风情的装潢,还渗透了一些佛教元素在其中,诡异中带点神秘感,。由于是音乐人开的店,对音乐的把握特别“到位”,英文歌为主,而且绝对听不到烂大街的曲子,到了晚上,还会有乐手演出。

柒号里的音响效果很赞,喇叭声音非常圆润,轻快悦耳的音乐氛围里,营造一种不用大摇大摆的、温柔的嗨。

黎黄陂路中山大道路口两侧,有近20家小画廊,从上世纪90年代末,它们就不约而同地扎堆在此,成为了美术爱好者的一大民间据点。10年前,美术专业出身的杜朝晖就来到这里,租了个10平方米的小门面卖画。“我是个有老房子情结的人,一直很喜欢这条街,(因为它)很有民国的感觉。”因此从他来到黎黄陂路的第一天,就在物色合适的老房子,计划打造一个“梦想中的画廊”。

直到2005年,他看到黎黄陂路38号的“高氏医院旧址”里有人搬家,就凑上去问,指挥搬家的人,正是高家为数不多在武汉的后人。听完杜朝晖的“画廊梦想”之后,对方爽快地把这幢属于保护建筑的老房子租给了他。艺术功底扎实的杜朝晖结合老房子的外形,做了“美莲社”的店名挂在外墙。这三个字的质地、造型、颜色都与老房子的造型搭配得十分和谐,以至于不少路人都以为,这幢房子最初就叫“美莲社”。

在美莲社,杜朝晖也创作、也卖画,偶尔还帮武汉本地的新老画家办小型画展,于他而言,这里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私人乐园。

乍一看红馆家居艺术中心(下简称红馆),很像一个杂货铺,或前卫、或经典的椅子们堆满了整个房间,在挑高4米的老房子里,显出十足的未来感。老板并不讳言,店里卖的家居用品都是“仿大牌设计”,全部是仿照国内难觅的国际一线设计师作品,由国内的工厂用相同材质制作而成,目的就是让武汉追求时尚生活的人群,可以用平民价格买到大牌设计。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是个鄙视“A货”的人,但由于在红馆看到的椅子和灯,90%都确实没在武汉的市场上见过,一半以上都在国内买不到正品,所以还是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有条仅200米左右的横街,连接黎黄陂路和兰陵路,叫珞珈山街。小街实在太短,不少路过这里无数次的老武汉人,都不能准确地把它跟名字对上号。即使小街两侧的红砖房非常上相,但依然改变不了它人迹罕至的现实,直到去年底,街上一家做川菜的“渝家小馆”在网络上走红,才让小街在饭点时分变得热闹了起来。

渝家小馆开在路边西班牙式砖木结构老房子的一层,最初这层楼的设计是用来停车或者给佣人住的,被老板租下来开了餐馆。这家的川菜味道十分地道,该麻的麻,该辣的辣,绝不手软。那些吃惯了“改良版温柔川菜”的武汉食客,虽然被小馆的菜辣得飚出眼泪,却还是对他们家趋之若鹜。蒙咖:时光交错的黑白默片

在它之前,黎黄陂路的咖啡馆只有魔界和绿树知了两家。2010年7月,三个学设计的好朋友选中了这一处西班牙风格的老房子,蒙咖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

和240毫米的一般墙体厚度相比,老房子的墙厚在360毫米以上,保温效果极好,冬天几乎不用开暖气,夏天也保持在16、7度。为了保护这面古老的墙体,店里所有的装饰画都摆放在桌上,墙上没有一颗钉子。

去探访的那一天,不巧碰上黎黄陂路停电,店里点着蜡烛,却也平添了几许深幽的韵味。蒙咖的前身是一户家庭住房,但屋内的格局有些繁杂,长走廊,小包间,视野无法通贯,拐一个弯又发现一处新天地。虽然这栋房子是解放前的高档住宅区,但蒙咖所在的一楼,是当时保姆和车夫的住所,主人家的汽车也停放在这里,所以房间呈豆腐块状分布。——原来,我们是坐在几十年前的佣人间喝着咖啡,却谈论着现在的悲喜,恍如隔世。

咪:有壁炉的房子不怕冷

在黎黄陂路胜利街路口往黄兴路方向走,在胜利街黄兴路路口,有间叫悲情城市的小酒吧。这间开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酒吧虽然不起眼,看起来也没什么生意,但它却堪称“武汉夜场活化石”——目前武汉还开着的酒吧,应该没有比它资格更老的了。

紧挨着悲情城市,就跟它在同一栋楼,去年底开了家名为“猫咪”的咖啡馆。地中海风格的装修,和法式老宅融为一体,虽然面积很小,但处处都透露着温馨感和文艺范儿。开咖啡馆的是个爱咖啡的女人,从事设计行业的娃娃,平时下班了才过来开店,周末就都泡在这里。她们开咖啡馆的目的很单纯,这是为了给朋友们提供一个聚会的平台。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来猫咪,都能感到其乐融融的气氛,很快就能和所有人打成一片。

猫咪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老房子本身有一个快废弃的壁炉,而娃娃看到这个壁炉喜欢得不得了,就把它修好重新投入使用,到了冬天,就把炉火点起来,整个房间都暖烘烘的。依然是在黎黄陂路胜利街路口往黄兴路方向走,不到100米就会在马路右手边,找到这家低调的会所。之所以称之为会所,因为它也卖咖啡,也卖酒,也卖简餐,比较难定义。这栋房子原本是俄国人开的洋行,和大多数老房子一样,建国后原本属于一户的房子被分给了7户人家入住,老潘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老潘从小就在胜利街156号长大,对老宅有股挥之不去的情怀,后来只要邻居里有人要搬家卖房,潘家就把房子收下。用了多年时间,老潘家终于得到了整栋楼的使用权,成为了真正的“老房主人”。但老房子的现状还是不太适合现代人居住,老潘干脆把整栋楼进行了装修,做成了会所模样。保留了老旧的门窗,其它部分修旧如旧,整体感觉十分“大宅子”,处处显出主人的大气,连名字也是——懒得想店名,干脆就叫“胜利街156号”。

老时光:老房子里的英伦风情

三层楼——这是咖啡馆里罕有的大手笔。这座俄租界的老房子,顶层挑的很高,于是店主把地板下挖90公分,在中间做了一个复式夹层,将原本的两层小楼扩为三层。

红色砖墙与半拱圆窗,窗台上的植物顺着墙壁攀爬而下,招牌就隐藏在垂下的藤条中。推开门,迎接你的是一座站立的铁面盔甲武士,手握长剑,剑锋还隐隐散发着寒光。

在英国留学的店主,按照曾住宿的英式古堡模样,把老时光做了一次回忆中的还原。弯脚椅、格子桌布和倚在墙面的壁炉,向你诉说着英格兰的贵族情怀。唯独留下顶层的俄罗斯风情大吊灯,还有阳台墙面上的空画框——画框里是未粉刷的墙壁,似乎还印着百年前的指纹。

样子:躲进泰兴里

如果不询问,你很难找到它。走到泰兴里的尽头,推开一扇老旧的门,右手是一条狭窄的巷子,走到底才会发现它躲在你的身后。

院子被围墙隔起,一套木桌椅在正中晒着太阳,斑驳的纹路,还留着刚刚洒过水的湿漉清香。这里烙下了20世纪初法租界的印记,红瓦屋顶、半拱圆窗,墙面刻意做旧,却看不出过重的人为痕迹。做设计出身的店主,为了找到样子最合适的落脚处,从江汉路一直寻到泰兴里,把这里的每个角落都雕刻的精致而富有创意。

午后时分,阳光越过小院,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圆角的单人沙发有了被烘烤过的味道,手边的咖啡杯也被镀上一层金边。走过大厅,穿过回廊,吧台藏在最后。天井上的玻璃屋顶,楼上的木头横梁交错,天空若隐若现。

遵循着“一店一猫”的惯例,样子的明星猫“小姨妈”人气颇高,它的名字配合着店里的招牌饮品“大姨妈”——一杯亮红色、微酸的酒,不会醉,但是沉醉其中的心情,足够了。

猜你喜欢
黄陂老房子老街
老街谣
《老房子》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索——以武汉市黄陂河道治理工程为例
老房子
传说的语言结构分析——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
老街(外二首)
老房子
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