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中国社会回响巨大而且持久。报告中最具温度感的部分,当属对民生和社会建设的表述——居民收入十年翻番的指标、“两个同步”的要求、“美丽中国”的愿景、“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目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这些精神将在未来几年中浸润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在长久的时间中展现出它的逻辑和力量。
民生建设是大历史的小刻度,任何宏大叙事都要经得起它的丈量。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顶层设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其最具体的现实演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中,正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民生政策,那些不断累积和扩大的民生成果,让中国的发展没有停留在对速度和数量的浅层追求上,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目标与人文指向。
2008年,25岁的“大眼睛”苏明娟站在当年的那副黑白照片前,与自己的童年隔空相望。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之后,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义务教育终于相继实现免费。“让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学”的梦想照进现实。
2002年岁尾,广东佛山某市民不幸感染一种罕见的急性呼吸综合征。随后,这种疾病迅速扩展至全国、波及世界,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和公共健康危机。被命名为“非典”的小小病毒,为政府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敲响了警钟。
十年弹指,而今中国公共卫生监督和预警系统已逐步完善,并成功应对了禽流感、手口足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出色完成了重大自然灾害后的防疫措施。与此同步,中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也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95%以上。
除了教育和医疗,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保障、民生之源的分配制度、民生之依的社保体系,都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推进。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肯定会对《就业促进法》记忆深刻;孤寡的农村老人,可能会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印象尤深。与那些宏观抽象的理论相比,街头巷陌的民生变迁,讲述了一个更丰满的“中国故事”,映射出一种更可触摸的时代精神。
与十八大同时,民生建设仍在行进。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层层铺开,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正摸索推进,而收入分配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其实也可纳入广义的民生范畴。会议期间更特意安排了“民生日”,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人社部四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答问民生。“民生”不仅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章节,也是一种流淌在字里行间、会上会下的精神。毕竟,无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改革政治体制,无论“文化强国”还是“美丽中国”,其最终旨归都是国民的福祉,国民的尊严。
瑞雪之后,必有丰年。相信这个初冬之后,民生发展将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