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政
十月的惠州,依然是一派南国风光,花团锦簇,生机盎然。无论是大亚湾畔的石化基地,还是龙门县的南昆山颠,处处体现出文明之城、和谐之城、发展之城的景象。
近年来,作为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广东省惠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的“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为总目标、总任务,把惠民利民、为民谋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人本立市”战略,推动“民共建、民共富、民共享、民共乐、民共治”不断迈上新水平;实现了民生幸福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连续两次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走出了一条人本立市、民生为先、科学发展的区域特色发展之路。
近期,党的十八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同志接受了媒体采访。黄业斌主政惠州近十年,念兹在兹,将全部精力挥洒在惠州这块土地上,为了惠州的发展,他殚精竭虑。谈到惠州的发展,黄业斌娓娓道来:“同全国、全省一样,惠州在快速发展中也曾面临区域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等问题。”那么,惠州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解放思想 培育惠民文化
黄业斌认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惠州为了科学发展,首先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思想上强化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为了谁的理念。”率先实施县(区)党政正职和市直部门正职责任考核;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制度”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引导各级党委政府以惠民利民为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出台政策看惠民导向,建设项目看惠民作用,评价干部看惠民绩效,教育党员干部以推动发展、造福人民为最大的幸福,着力培育为民谋福的政治自觉。
转型升级 壮大惠民实力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成果”,就无从谈“发展成果惠民利民”,就无从谈起惠民之州,就无从谈起一切发展为了民生。黄业斌书记告诉记者“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推进的问题,惠州的实践表明,只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耐得住暂时落后,舍得牺牲短期利益,相对欠发达地区也完全可以率先实现转型。惠州围绕夯实惠民物质基础,着力在转型升级中壮大经济实力。”
建设大项目,培育大集群。围绕大亚湾石化基地做好大文章。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吸引67个石化中下游项目落户,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石化产业集群。TCL液晶面板、科锐LED等大项目如期建成,引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开展大招商,增强新动力。坚持不懈地加强招商选资工作,每年引进内、外资总额千亿元以上。金融街、碧桂园、合生、富力、中信地产等一大批旅游、房产项目全面建成。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的“2+8”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企业大转型,激发新活力。每年完成300家以上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法人企业。开展“惠货全国行”活动,帮助企业扩大内销市场,稳定企业生产。扶持引导制鞋等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增强竞争力。
产业大转移,区域更协调。实施“双转移”战略,大力推进龙门、惠东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探索引导本市大企业、大集团市域内产业转移,建设产业转移“园中园”。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建设。几年转型发展,惠州在经济总量跨越1000亿元和2000亿元两大台阶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两个转变:石化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惠州工业发展由“单支柱”转变为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双支柱”;工业产品内外销比例由4:6转变为6: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连续3年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省第一,连续4年获评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优秀”。
推进服务 提高惠民质量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黄业斌提到,“惠州市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底线民生,改善‘基本民生,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坚持“民生财政”,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63.9%,市区公园、景区全面免费开放,完成了科技馆、博物馆、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等一大批民生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创业五年行动纲要》,创新推进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率先实施城乡教师待遇“两持平一鼓励”,提前两年创建省“教育强市”,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东唯一试点市;投入25亿元新建三所高职院校,新增职教学位3万多个,“学有所教”全面实现。
全面推行农村卫生站“六个一”建设(一村一站一医生一护士、补贴一万元、配一套体检设备),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医保实现“三网合一”,报销比例、最高上限大幅提高,“病有所医”更有保障。
较早实施被征地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结扎户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面覆盖,“老有所养”更加有力。
创新实施开发大型房地产项目,由开发商按一定比例“代建”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向异地务工人员开放申请公租房,“住有所居”加快实现。
推进“三平”(平价门店、平价诊室、平价药包)进社区,全市150多家平价门店每年间接为群众节约开支6000多万元。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持续开展“东江亮剑”严打行动,创新在本地媒体开辟“两抢一盗”警情天天报专栏;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探索建立“复退军人之家”、“出租车司机之家”、“流动商户之家”和“外来工之家”,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社会大局平安和谐,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保障权益 拓展惠民内涵
黄业斌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惠民不能只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应包括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层面。
惠州市扎实推进文化惠州建设,提高文化惠民实效。”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城镇社区建起了文化室和文体广场,市和县(区)文化广场 “年年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有活动”。财政补贴变“养人”为“养事”,推进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实行“演出一场奖两万”、“放映一场补两千”,文艺团体送戏、送电影下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开展“外来工免费看演出”活动,推动不同人群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惠州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努力追求善治共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创新打造“网络问政”平台,定期安排各级上线接访、下乡走访,定期组织“书记网友见面会”,定期选编《惠民在线摘报》,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明确落实责任单位,并在网上公布落实情况;创新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实施“四民主工作法”、社区约请部门办事等制度;每年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由群众投票决定,确保群众“有话有地方说”、“说了不白说”。
实施“积分入户”制度,在异地务工人员和基层干部中培养选拔公务员,不断拓宽基层群众干事创业、成就理想的制度通道,努力让每个人生活有尊严、前景可预期。
创新机制 强化惠民保障
“惠州的发展要有可持续性,这就需要在制度上有保障。惠州在积极创新惠民利民便民的工作机制和载体上,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黄业斌说。
着力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复退军人等制度;连续10年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率先开办“行风热线面对面”节目,率先探索推进“网络问政”工作,创新搭建“惠民在线论坛”、党政领导信箱、网上信访、114政务服务热线等网络问政载体,荣获“2010年度中国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
着力完善科学发展责任考核评价体系。率先开展县(区)党政“一把手”和市直部门正职责任考核,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市、县、镇、村四级责任考核网络。
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完成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八成以上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或下放,行政许可全面实行“零收费”。创新推进企业登记注册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推出企业登记“网上注册易”、注册资本“零首期”等改革措施,企业注册登记效率提升60%。这些制度的创新,为赢得惠州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编者按
惠州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只要以惠民生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一切发展为了民生为根本目标,不但可以增进民生福祉,而且可以发挥“倒逼效应”,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提供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