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色课堂”就是立足儿童的语文,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的生命状态,让儿童喜欢语文、拥有语文。小学语文教学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要服从儿童语文基础性、现实性的需求,要关注语文课堂上儿童的心态、感受、话语、情趣和思维。
一、口诵心惟,以读促说,发展语言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但不能说他们不能进行逻辑思维。在教学时,针对教材内容,适度地进行逻辑思想训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不断地发展他们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老师先请学生读词语,然后结合这些词语说说记得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接着问学生读了这首诗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旨在激发他们思维,训练他们对关键词语的敏感度和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其实,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虽然未必每个孩子都能将诗意表达出来,但事实上诗的奥妙就在于此,让我们虽能够领会,但却一时之间无法准确表述出来,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真的走进作者的心,哪怕是初步靠近作者的心,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比如,在教学王维想起以前在家乡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除了让学生找找相关句子,还让学生品读思考,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说”中不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创设情境,对比品读,内化语言辨析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教学第三段时,老师通过创设重阳佳节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游玩时的情景,让学生交流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如,不知道王维过得怎样?登高远眺,却唯独少了王维。这里结合学生发言,突出对“少一人”的理解。兄弟们在想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着兄弟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是那么深厚,也使得王维心中那份思念之情越发地深厚了。
对比品读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关键字词的对比,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文本,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本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可能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让学生读读这句话发现句子中的“一定”改成了“可能”。再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老师质疑:读一读这两句话,好好比较一下。老师认为这段开头就说“王维想”,这些应该是王维的猜测,用“可能”不是更确切吗?你认为呢?结合学生回答,追问此时他们离得那样“遥远”,为什么会“一定知道”,解决古诗中的难点“遥知”。通过对比,体会兄弟情深,让王维十分肯定兄弟们也在思念着他。透过他的“肯定”,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他心中浓浓的思念之情!
三、合理想象,体验悟读,深化语言感悟能力
想象,是朗读者本身所接触过的彼时彼地的场景,被作品提供的此时此地情景激发而在脑子里产生出画面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朗读一篇课文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让自己的身心活跃起来,让图画活跃起来,感染听众,这样的朗读才会绘声绘色。
本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语段:“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和“登高游玩”,想象人们欢度重阳节的热闹场面,并透过这个“热闹”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交流“人山人海、笑容满面、喜笑颜开、欢声笑语”等词语,体会重阳佳节是多么热闹,感受节日的气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步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深入体会人们过节的欢乐气氛,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王维孤独寂寞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在这个张灯结彩、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里,王维却独自一人呆在他乡,此时让学生想象、体会王维的心情,并用一些词语来说说,体会王维日思夜想,举目无亲,孤单寂寞的乡愁。教师运用动情的语言总结:王维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一别已经两年了。我想在这两年中,每一天都那么孤独寂寞,每一天都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然而,在这重阳佳节中,王维心中的思乡之情就更加浓烈了。再点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的形象感受。
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这份情慢慢展开,轻轻流淌。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唤醒,情感的涟漪被牵动。
四、丰富内涵,积累赏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促使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文内容,丰富语言内涵,积累赏读并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
在教学第三段时,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内容知道了王维心中的那份“肯定”后,这样丰富文字“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刻,你会对远方的王维说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并出示写话句式:王维啊……在学生的一笔一画中抑或是思念的倾诉,抑或是关怀的祝福,抑或是鼓励的话语。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思念”也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厚实。
本课的结尾,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在升华情感中相机串讲诗意。当王维15岁离开家乡,两年来一个人漂泊他乡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王维看到在这重阳佳节别人团聚,自己却在异乡无人陪伴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王维想起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唯独少了自己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一层一层读懂、读透,再读出感情,逐渐丰富意象,进入意境。
诚然,“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已成了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了,但“佳节”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阳节”了,“倍思亲”也不仅仅是在佳节,而是在于“思亲”,课堂中老师关注这一点,丰富了诗句的内涵,指导学生活学活用。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诵读《静夜思》、《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泊船瓜洲》等诗句,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之情。这不仅是补充阅读,还给学生提供写的范式,从而引导孩子认真书写古诗,并在书写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综上所述,语文课要向“本色”回归,突出主题,凸显主体,理清主线。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多悟、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让疑问从文本中来,从学生中来,答案从文本中找,从体会中找,扣紧词句,咬文嚼字,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让冗长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清晰,使复杂的教学方法变得简约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