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4-29 14:37:51吴桂林张翔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

吴桂林 张翔

摘 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理论与群众的结合。为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实践,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理论的彻底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群众的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切实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的时代性。必须抓住人的根本,均衡多重利益关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 群众; 利益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32-03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实现这一重要战略任务,不仅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而且有利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必须适应这个基本任务的要求。同时,要使理论武装群众,理论自身必须具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理解与掌握。这就是理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理论内容的大众化;二是理论形式的大众化。理论内容的大众化,强调的是理论的内容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与掌握,要做到这一点,理论自身就一定要具有魅力,一定要紧密联系群众的生产实践,反映当前群众的利益诉求,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即理论一定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理论形式的大众化,主要是指我们在宣传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两者相比较,前者是根本。但是,无论是从理论的内容上来讲,还是从理论的形式上来讲,其根本目的都是让群众接受和掌握理论。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群众创造、理解和掌握理论的过程。群众能否理解与掌握理论,取决于理论是否与群众的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是否能反映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深入人心,首先,必须要解决好理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理论只有在内容上与群众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吸引群众,从而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接受。因此,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实践性、时代性、彻底性的特征。务必做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联系,与时代同步,从根本上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

一、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将理论与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然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坚持理论的实践性,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理论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既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创造者,也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求我们将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反映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解决群众所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群众的创造,从而得出具体的科学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如果理论只是一味的从理论到理论,离开了群众的社会实践,那么,这样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是毫无生命力的理论。要让群众来接受这样的理论是根本不可能的。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他还指出:“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3]这就是说,我们需要的理论不是与群众实践无关的理论,相反,是密切联系群众社会实践的理论,能够反映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需要,解决群众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的理论。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的社会实践,总结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将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加工所形成的理论,才是具体而科学的理论。江泽民也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问题没有本本可以找,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分析和总结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中求得解答。死搬教条,不顾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就不能前进”。[4]

理论要紧密联系群众的社会实践,反映和维护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还必须将理论带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这样,不仅理论得到了检验与发展,群众对理论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论回到实践,指导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是理论具有实践性最突出的一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群众要理解和掌握理论,归根结底,就是让群众自觉地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因此,要将理论带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究竟能否给群众带来益处,在实践中深化群众对理论的认识,将理论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发挥理论指导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功能。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5]。我们的理论一定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只有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并创新理论,将科学的理论带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指导大众,让我们的群众真正感受到理论所带来的益处,人民才会接受和掌握理论,才会自觉地将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让理论成为大众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因此,理论要“掌握群众”,要变成“物质力量”,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坚持理论的时代性,依据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推进理论创新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动力。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也与以往不同。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群众在对利益的追求上基本是没有太多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经济成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分配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平均分配为主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生产要素也成为分配要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群众对利益的追求也在逐渐的强化。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从而在客观上促使了经济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利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人们在过分的追逐自身利益时,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社会变动带来的新变化。“社会成员之间越来越难以达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以往人们习惯采用的单一价值引导方式,无法面对价值多元化、社会大众主体的觉醒和自我利益强化的新局面”。[7]群众所追求的利益在变化,与此同时,其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于西方思想的渗透,部分人原有的价值观开始动摇。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这又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正确的理论引导。然而,人民的思想与其追求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就曾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8]要让群众在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必须充分认识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

面对当前群众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要与实际相统一,必须根据群众在新时期的利益诉求,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的创新。而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拿以前的理论来指导当前的实践活动。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9]所以,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要让理论永葆生机,要让我们的民族在正确的理论下快速发展,稳步前进,就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的群众的具体利益诉求,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无论是哪一种理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不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只有根据群众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不断更新自身,才能在现实中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反之,理论不仅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甚至可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如果我们“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0]。因此,在历史的新时期,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依据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诉求,不断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理论的彻底性,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理论要掌握群众和武装群众,成为群众的思想武器,必须坚持理论的彻底性。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那么,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呢?“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凡是没有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就是不彻底的理论,就不可能说服人,更不可能掌握群众。而事物的“根本”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和整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理论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多方面联系的总体,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这样的理论才会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论如何才具有彻底性,如何才能说服人,这就得抓住人这个根本。“人的根本是人本身”,它就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多种利益关系的综合。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让群众了解和掌握,就必须抓住群众这个根本,必须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群众才能对理论信服。“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2]这里的“人”不是少数高层领导人,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13]。理论只有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彻底的理论,才是能够说服人的理论。

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而理论的彻底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4]。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变。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期和风险积聚期。新的结构性矛盾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必然会挫伤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矛盾,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而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就决定了理论能否深入人心。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反映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曾说过: “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5],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时,理论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总的来说,在经济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考虑如何推进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应从理论本身入手,理论自身要能够吸引人民群众,这就要求理论必须贴近群众生活,与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切实反映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根据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来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解决群众生活和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让群众内心感受到理论带来的实惠,群众理所当然乐意接受与掌握理论。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和推进的过程中将更加的务实和高效,从而真正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8.

[4]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

[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9.

[7] 张敬斌.论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4):1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380.

[10][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13] 孙熙国.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9.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15]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利益与西瓜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12-18 11:54:23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