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明
我居住的赊旗古镇,有一位专修眼镜的师傅,人称老道。老道不是道士,本姓张,名道,他六十开外,中等个子,胖脸,小眼睛,背微驼,待人和蔼,善于闲聊。我收藏老式眼镜,请他修过几次,几番闲聊,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自然也聊出一些他的家事和有关眼镜的趣闻来。
老道祖上几代都在赊旗镇开眼镜店,到他祖爷这一代,适逢赊旗镇开埠以来的鼎盛时期,“南船北马,商贾云集”,加上他祖爷诚实信用,经营有方,眼镜店自然生意兴隆,声名远播。直到光绪末年京汉铁路通车,号称“水旱码头”的赊旗镇逐渐萧条,老道家的店铺也随之衰落下去。后来又遭两次劫难,至老道这一代已无店铺,只有当街摆摊靠手艺吃饭了。
老道家祖上遭受的最大一次劫难,是在1929年。当年土匪老王泰率众三千人攻陷赊旗镇,大肆烧杀抢掠,老道家的店铺也被洗劫一空。幸亏土匪进店时,他父亲在后院,一机灵,抱起几块珍藏的镜片石放入水缸里,才躲过一劫,至今家里仍留传一块镜片石,成为传家之宝。
文革中,“破四旧,立四新”,戴墨镜(天然水晶石俗称石头镜,多成浅黑色、灰色)被视为奢侈品,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只有资本家、地主、汉奸、叛徒才配戴。店铺自然在劫难逃,必欲除之而后快。镇上的红卫兵多次冲进店里“打、砸、抢”,幸存留下的镜片已所剩无几。
只要一聊到眼镜,老道就兴趣盎然,一肚皮有关眼镜的话题,啥时候也说不完。他说现在年轻人戴的多为人造石头镜、玻璃镜和塑料镜,长时间配戴害眼,而天然石头镜能够过滤紫外线照射,长期配戴,眼睛发润发湿;石头镜还能治病避邪,得了红眼病,不用吃药,也不需打针,戴上三天,自然就好了,倘遇事端,镜碎人安,镜不碎人更安。
我当初有关眼镜的知识,多是从老道处得来的。论起眼镜的材质,老道说天然石头镜有好也有差。好的镜片清晰、色度一致,油润有宝光,打磨规整,配饰件合适,戴着感觉舒服。就是有石隔石绵也不影眼,一块料切开,隔样绵图基本对等一致,有像人、像鸟、像山水的,也有像树木、花草,像雨点、雪花的。尤其出土带沁的为上等,前人戴过的镜片,多是好镜片,生前爱镜死后随葬入土。若干年,后人挖墓,清理出眼镜,在镜片上看到有血丝的为血沁,有土锈的为土沁。带阴气,有凉气,深受行家追捧和喜爱。而差点的镜片,色度不一致,干躁,无宝光,隔绵紊乱,影眼,打磨不规整,配饰件不配套,戴着别劲无舒服感,不受人们欢迎。
老道还说石头镜配饰件也有讲究,用料有银的、红铜的、白铜的,现代也有铝的。镜片中间支架多成“几”状,上有“双龙戏珠”,意寓“喜庆祥和”;也有“蝙蝠”状,意寓“福在眼前”、“福到眼前”、“眼前有福”;“字号”也多打在支架上。镜片夹角做成“仙桃”状,意寓“长寿”,镜腿饰有花纹,多可折叠,便于携带,腿梢成“古钱”状,意寓“富貴”,可穿线兜头护镜,又可按摩头上穴位,吉祥实惠。
老道说的当然不差。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回归自然,懂得休闲,注意健康了,知道戴石头镜养眼。一些老先生翻箱倒柜,找出私藏,纷纷戴了起来。闲时谈镜比宝,把玩欣赏,玩出情趣。镇上有一嗜镜老先生,家藏老石头镜十余副,每逢盛夏酷暑,躺于竹藤老椅上,身旁置一瓦盆,内盛凉水,取出所藏眼镜,一放入水中,隔一时辰,换戴一副,纳其凉气,吸其阴气,养其神气,自感周身凉爽,惬意无比。
岁月如流水,眼看发达的科技要把很多老的物事远远抛在时光的深处,像老道这样的手艺人也成了凤毛麟角,专修石头镜的古镇上也别无他人了。儿子正在上大学,肯定不会子承父业,眼见得后继无人,一门手艺要失传,每聊及此,老道的脸上就写满了茫然。
品竹
迁移新居,小区置景,栽种几片青枝翠叶的竹子。不几年,遮天避日,苍翠成荫,青秀婀娜,摇曳婆娑,引人驻步,留连忘返。每至盛夏,坐于竹荫下,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凉,沁人心脾,顿感身爽神怡,燥热瞬消。每当望着竹荫下几个小孩天真无邪的玩耍,不由得吟起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勾起一缕青梅竹马恋,海枯石烂言,最终飞劳燕的思绪,独自怅然,空留遗憾。
以竹为邻,久之,我对竹就了解多了。竹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茎圆柱型,中空,直而有节,性坚韧。嫩芽即笋,可食,叶经冬不凋,可入药,主杆用于制造各种用具和建筑材料。人们种竹、用竹、食竹。以竹为生,植竹于山林,给人以财富;以竹为景,种置于园林,养眼又实用;栽竹于房前屋后,幽篁拂窗,清气满院。“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竹,挺拔秀丽,四季青翠,凌霜傲雨,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素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和“梅松竹”岁寒三友的誉称。
竹的种类可谓多多,最常见的有:毛竹、楠竹、箭竹、斑竹等。而斑竹有一个凄美的传说:上古时候,尧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娥皇,二女儿叫女英,长得俊秀貌美,贤惠善良。尧很喜欢两个女儿,尧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尧死后,舜即位。南方部落多次在边境骚扰,舜就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跟随同行,留在湘水之滨。大军征至苍悟,舜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娥皇、女英接到噩耗,扶竹痛哭不止,泪珠洒在竹子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后来,二人投水而死。相传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是湘妃或称湘夫人。她们的墓葬在衡山,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产一种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据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叫“斑竹”,又叫“湘妃竹”、“潇湘竹”。毛主席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人们颂扬翠竹,赞美翠竹,说它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挺,不惧严寒酷暑,彰显气节,万古长青。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无牡丹之富貴,无青松之雄伟,无桃之娇艳。竹是君子的化身,《阳羡名壶赋》日:“竹节之清,清贞某比”。竹有七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谓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谓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谓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谓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谓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谓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谓担当。”潇潇翠竹刚强正直,宁折不弯的精神,深为人们赞赏,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竹代表民族气节,是民族气节的化身。古往今来,守节英雄,坚贞义士,层出不穷。苏武出使匈奴,受单于逼迫,不为屈服,牧羊为生,执节十九年,不辱使命,其刚烈节义彪炳史册;文天祥矢志报国,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充满浩然正气的诗句,其凛然气节永垂青史;岳飞喊出“还我河山”的铮铮誓言,响彻天宇,受人敬佩;抗日民族英雄邓世昌、杨靖宇誓死报国的拳拳之心,气冲霄汉,令人敬仰。
竹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扬,苏东坡爱竹、嗜竹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爱竹、画竹(题竹)曰:“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狂放不羁,傲岸正直,以竹为题,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千古佳句,世人传诵。
借竹言志,咏竹抒怀。一些革命志士也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方志敏生前写有:“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董必武咏出:“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叶剑英写出:“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我师。人生貴有胸申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些诗句,教人立志持节,诲人处事做人,读之受益匪浅。
片片竹林荫人间,棵棵翠竹寄深情。伫立幽深茂密的竹荫下,恍如仙境,自觉清气扑身,竹香入鼻;自感竹韵悠扬,惬意舒适。细品其性,敬其节,心潮澎湃,感概万千,成诗一首:“枝绿叶翠不胜娇,根生黄土韧性高。审视人间众百态,谁有竹枝气节浩。”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