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莹
近二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各新闻电视台所上的调查性新闻栏目。中央台的《生活空间》、《新闻调查》、营口台的《视点》等栏目推出的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和朴素纪实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
然而,对调查性新闻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不少电视新闻工作者认为调查性新闻等于用摄像机镜头去对生活片段和人物的写生,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使我们看到的是简单地大量日常生活片段的重复。如何体现调查性新闻的真实性,如何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是否意味着用镜头去复制和照搬我们所见的东西?答案是否定的。
一、真实的相对性
在拍摄制作调查性新闻时,我们强调“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因此“真实”是新闻工作者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但真人真事可以通过镜头“再现”,却不一定具备“本真性”。当镜头对准拍摄对象时,他的一举一动是否自然流露?其中是否含有几分即兴表演的成分?尽管编导可以不“导演”生活,而被拍摄对象在“被拍摄状态下”难免刻意表演。虽然创作人员小心谨慎,尽量不留下任何摆拍和造型的痕迹,但实际上当创作人员扛着摄像机走近拍摄对象的生活时,事情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从拍摄对象的角度看,也许镜头激发了他的表现欲而使他和平常的时候并不一样。而从拍摄者的角度讲,他通过取景框拍下的生活总是受到他个人世界观、审美观、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
因此,无论我们把调查性新闻解释是对现实的创造,还是现实的真实反映,我们都不能完全认为反映的是客观的原始现实。真实很遥远,很少能做到再现真实。调查性新闻的真实是创作者通过某个视角所观察到的,打上了自己主观印记的真实,它是作者眼中的真实。
二、真实的幻象性
调查性新闻展现的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真实,它是一种已经化为画面的真实。
事实上,当镜头把摄像师看到的东西有选择地记录下来,电视画面本身不是真实,而是被中介了的“真实”。同时,在观众与这一幻象现实之间,还隐藏着政治意识形态、创作者主观意图、剪辑特技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等重要因素。所以被呈现的画面现实,也就是被摄像镜头所选择、所捕捉到的所谓“现实”,其实是受上述诸因素影响的主观价值体系。而任何画面都是局部的,无法重现整体关联之真。就如同电影理论家巴赞所说的那样:同一事件,同一物体能以多种方式来再现,每次再现都会舍弃或保留某些我们能在银幕上识别出该物体的特征。每次再现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蚀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难以保持完整……最初的真实被真实的幻觉所替换。
三、具有审美价值的事实
在拍摄调查性新闻作品中,真实性不仅表现在真人、真事、真实生活情状的记叙上,而且还表现为如何运用纪实性电视艺术手法,创造“纪实美”。一般来说,纪实美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调查性新闻的纪实美主要体现在“以事信人”上面。要更好地让生活本身说话,就应该真实地、具体地展现拍摄对象生活的具体情状和过程。作品的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和创作意图既然不能完全排除,那么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尽量淡化,不要图解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主观强加给观众。在审美取向上,作者应该强调客观再现的方法,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2、要达到纪实美就应该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内涵。调查性新闻没有“过程”就没有“事件”,构成新闻事件的是过程交代,事件只是過程展现的结果。而要记录较为完整的各个过程,运用长镜头是比较好的选择。一般认为,长镜头是纪实性电视新闻增强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这时,长镜头可以比为观众的眼睛,使观众通过长镜头画面经历生活流程和具体情状,领略到真实的纪实美。
3、声形一体化增强真实性。纪实,是一种特殊的多媒体记录形态,这一特殊的记录形态特别强调多维空间的各种原始形态,强调记录形声一体化的行为活动。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与活动,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是以声形一体化的完整形态进行的。当它以光波的形式传送出彩像的同时,也以声波的形式传送着音响,两者共同构成了具有特定对象性的具体的实物。这种事物是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将生活中真实的图像、声音、环境氛围同时记录下来的条件。
总之,调查性新闻的“真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地价值观念,“客观真实”必然与作者的价值观和立场不可分割。实际上,对于调查性新闻作者来说,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本质真实三者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互相包容,缺一不可。其中生活真实是基础,并且是唯一客观存在的真实。它不能重构,更无法复原。尽管选择性真实经过多重审美选择,它仍植根于生活真实之中。而本质真实则应当是作者孜孜以求并与电视观众共同对选择性真实进行感悟,从而达到共鸣的一种境界和理想。它来源于生活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