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雷 戴申卫
“长江的开发”是“河流和湖泊”一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既是对第三节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又是对第三节内容的固化和提升。正文十行约282个文字,图片18幅。可以归纳为“三多一少”的特点,即“图片多、活动多、材料多、文字少”。基于本部分特点,教师既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掩护下无所事事,也不能在传统教学观的束缚下,固守着知识的本位。而应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尊重生活理念,打造精彩课堂,凸显六大“亮点”。
亮点一:一幅漫画,新颖别致,彰显高瞻远瞩的智慧
一幅漫画:潘长江卡通漫画加一幅对联(上联:阎锡山去无锡登锡山 锡山无锡下联:潘长江到天长游长江 长江天长 横批:浓缩的是精华)
首先给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似乎无关的漫画情境——潘长江卡通漫画和一幅对联,看后着实让人捧腹大笑。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引人入胜,辉映全堂。
亮点二:两幅对联,新颖巧妙,凸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联一:(导入时)
上联:阎锡山去无锡登锡山 锡山无锡
下联:潘长江到天长游长江 长江天长
横批:浓缩的是精华
对联二:(讲到长江流经的省份时)
上联:青藏川滇渝两湖
下联:江西安徽和苏沪
横批:第一大河
用对联来讲授新课,符合青少年“乐喜游而惮拘检”的特性,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表层需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极具趣味性、教育性。
亮点三:三首歌曲,独特魅力,包涵对长江的爱恋
上课前,即课间休息:“真心英雄”
上课开始,第一板块:欣赏篇——感长江“长江之歌”
上课中间,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长江“爱的奉献”
第一板块:欣赏篇——感长江时,引用歌曲“长江之歌”,同时插播长江的精彩图片,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曲唱出对长江的爱恋,寓教于乐。
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长江时,一曲“爱的奉献”作为背景歌曲,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震撼。
亮点四:四个活动,设计合理,体现开放的教学观
活动1:“探寻长江”游戏
活动2:长江水能开发
活动3:荆江河段的治理
活动4:洞庭湖的萎缩及治理
如“探寻长江”活动:第一步,人造长江(两位学生摆V和W造型);第二步,定位长江(用不干胶在“人造长江”贴上:唐古拉山、三峡、宜昌、湖口、东海);第三步,长江漂流(用不干胶在“人造长江”上粘:北岸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岸支流,乌江、湘江、赣江)。活动一开始,学生便蜂拥而上,那种热烈的气氛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交流和探究,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他们仿佛不再感到地理枯燥乏味、苦涩难懂,而是生动、有趣、好玩、易学的一门学科。
活动的用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做“毕福剑式”的老师,不做“易中天式”的讲授。易中天确实讲得好,但最终大家只记住了他,至于讲的什么多半都忘了。而毕福剑则是给别人搭建一个舞台,让大家展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舞台留给学生,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要学会适时“放手”, 解放学生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究。
亮点五:五大板块,思路清晰,展现全新的教材观
第一板块:欣赏篇——感长江
第二板块:概况篇——知长江
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长江
第四板块:开发篇——探长江
第五板块:忧患篇——治长江
一是增加精美图片。如“欣赏篇”,自动播放19张精美图片,从而使本节教学显得更加丰满,更有震撼力;二是替换案例,如把教材“荆江治理工程”图,替换为“荆江河段不同年份变化” 图,然后寻找治理对策,这样的替换显得更有说服力,学生更易理解;三是拓宽内容。如没有采用课本“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变化”的统计图,而是采用了“17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期洞庭湖的地图”来探究其变化,了解原因,讨论对策,这样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亮点六:六字箴言,贯穿始终,突出新课程核心理念
六字箴言: 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读图、指图分析、指图讲解、探究活动、角色扮演、师生易位、游戏等是主要活动方式,其实质贯穿了新课改的理念:尊重生活理念,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只强调“教”或者只强调“学”,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应该在教与学的天平上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那种“我讲你听”、“我指你站”、“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发你收”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学习方式上要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思想上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生命和灵魂与学生的生命和灵魂共舞;课堂上要凸显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