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摄影作为艺术已经不只是单纯像以前那种挂在美术馆墙上进行愉悦的一种陈列品,它可以链接各个领域,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在图像过剩的时代,已经难以寻找到原创性的摄影语言,所以仅从形式语言、传统的内容着手考虑摄影,就无法拓宽摄影媒介更为广阔的视野。在中国每年都有不错的摄影节,如草场地摄影季,连州摄影节、平遥摄影节、大理摄影节,这些摄影节为发掘新锐摄影师和介绍国际摄影新动态做出许多努力,也许对于希望介入当代摄影收藏的人来说,逛摄影节是个不错的选择。
渗透日常生活的当代影像
《收藏·拍卖》:您坚持做连州摄影年展已经多年,您是怎样选择摄影师的?在您看来影像的魅力在哪里?
段煜婷:做摄影节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和我早期在《人民摄影》做摄影理论版有关系,我当时做了大量摄影家的访谈、评论,一直希望可以从多角度来探讨这个学科。影像是现当代极为重要的一种传播手段,它既作为各个领域用于记录与研究的工具,比如医学、科学,同时摄影也是一种特别民主的工具,在今天,每个人都可以用它来做任何记录、娱乐等等,所以在这样一个泛媒介的时代,艺术家、摄影师还可以怎么运用摄影呢?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探索的问题。比如去年连州的摄影展,有个美国参展艺术家Doug Rickard,他有着美国历史和社会学的背景,他利用Google街景的抓拍功能,展示了美国贫穷地区的面貌,探讨美国当下贫穷、种族和隐私问题。这说明在当代,摄影作为艺术已经不只是单纯像以前那种挂在美术馆墙上进行愉悦的一种陈列品,它可以链接各个领域,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在图像过剩的时代,原创性的摄影语言创作几乎没有了,如果仅是从形式语言、传统的内容着手考虑摄影,就无法拓宽摄影这个媒介更为广阔的视野。
连州摄影节做了七八年,我们选择的标准不是遵循着现有的经典去做,恰恰是要打破经典,打破传统的样式想象。其实做摄影节、做展览,和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不太一样,实际上我们是处于一线、非常实践性的。连州是一个小城市,我们在那里办摄影节,必须考虑到将摄影作为一种文化来推广,面对更多的市民和观众;但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性质的展览,每年都会邀请大批国外的摄影界人士参与,所以我们坚持不断挖掘本土新人、有活力的年轻摄影师,比如刘一青、骆丹、张晓、陈哲、孙彦初等,中国的私摄影流派,还有更具实验性的非常年轻的摄影师都可以在连州这个平台展示。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摄影大师,像我们曾经做过的庄学本,他是中国摄影史上人类学摄影第一人,连州摄影节首次把他的作品整理和推出。还有一些被历史遗忘的老摄影家,例如香港著名的左派摄影家蒙敏生先生、中国摄影和电影教育的开拓者孙明经先生等等,由于他们渐渐被遗忘,故而他们在中国摄影史上地位需要重提,因为他们是构成中国摄影史不可或缺的人物。
《收藏·拍卖》:其实对于想收藏摄影作品的人来说,逛摄影节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里面可以发现不少新锐作品。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理解当代影像,可以谈—下您怎么去看当代的摄影作品吗?
段煜婷:我的标准其实跟当代摄影界、国际同行一样。中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关注摄影史只是近十年的事情,而西方美术馆介入摄影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这是在讨论当代摄影状态时必须认识到的处境。例如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他们大约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举办常规的摄影展,大力地推动摄影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培养了一批摄影师和摄影评论家,MoMA甚至率先将摄影作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召告世人,摄影上的推陈出新,成了MoMA摄影部的一个传统和精神,他们现在每两年一度的“新摄影”展也是这样一个旨在发现摄影界新人的年度展览。所以对于西方人而言,欣赏摄影几乎有一个和我们欣赏国画一样的传统。我们每年都发掘新的摄影师,其实也是很难的工作,我认为在看年轻摄影师作品的时候不能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次作为摄影师的天赋也很重要,好的艺术家就是有—种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力和表现力。
只有几个真正藏家的摄影市场
《收藏·拍卖》:您也曾经有从事摄影画廊的经历,是什么让您从经营画廊转向影像策展?
段煜婷:我曾经在北京经营过一个影像艺术中心,当时比较理想化,特别想做成非营利性质的机构,运营需要依靠销售作品,但在中国消费摄影的人太少,掐指数一下,中国真正的本土摄影收藏家就那么几个,这个市场是很空的,反倒是一些摄影师在收藏同行的作品,这说明艺术家懂行,他们很早就开始收藏同行的作品,摄影较其他艺术样式来讲还算比较新的媒介,如果不熟悉摄影史的人进入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大多数人眼里影像的可复制性也让很多的藏家不愿意冒险(其实只要是正规画廊出售的艺术家创作的签名作品,像版画一样,都有严格的版数限定,特别是那些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代理画廊也不会冒险坏了规矩)。我做摄影艺术中心时特别重视作品的学术价值,但作品卖相“不一定好”,结果是即便是好作品,开始时也很难有市场。但也有特例,比如说吕厚民先生关于毛泽东的经典历史影像,作为一种重要和特殊的历史符号一直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后来我结束了这种要依靠市场的被动的策展,全身心地把精力放在摄影节上,反倒有更广阔的实验空间,让你实现对摄影真正有价值的探讨。
《收藏·拍卖》怎样的影像收藏是专业式的收藏?
段煜婷:这要分几个层面,比如有些人的角度比较高,喜欢收藏各个时期世界摄影大师的作品,这种是综合性的收藏,而且世界级摄影大师的作品地位和价格都相对坚挺,比如最近靳宏伟的“原作100”就是这样的例子。还有一种是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收藏,倾向于从某个历史时期、某个流派进行专项式的收藏,专项式的收藏是建立在对摄影更为深入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他要求收藏家对所涉及领域摄影家的密切关注。在欧洲,德国是摄影消费的大国,很多普通的中产家庭都会在画廊买照片,比如德国的Lumas画廊就是一个专门销售多印数、中低价作品的画廊,在巴黎、纽约都有分店。这里既有大师的作品也有年轻摄影家的作品,比如那里有像布列松、马克吕布这样大师的作品,也有中国成熟艺术家韩磊、杨勇等人的作品,也有欧洲新人的作品。Lumas走的路线是大销量路线,所以作品尺寸一般比正常艺术市场的小,并且作品的印数也多,而价格从一两千人民币至两三万人民币不等,欧洲人普通家庭都会购买,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普及方式,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讲这种方式很适合,不失为一种摄影收藏的起步方式。
《收藏·拍卖》:如何看待拍卖市场?
段煜婷:拍卖市场是很有必要的,但现在中国拍卖市场变成一级市场,特别是摄影,很多作品不经过画廊直接上拍卖,这还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方式。拍卖的形式更容易引起社会效应,引起大家关注,目前的画廊市场还不大成气候的时候,对藏家引导不够,拍卖市场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但要特别注意规范化运作。另外,国内拍场上大力推的还是老照片,如果不了解摄影艺术的话会误解只有老照片才是摄影收藏,当然老照片可以作为文物收藏,但真正的藏家更应该注意现当代的影像创作,这些作品才是构成摄影史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