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超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风和日丽,暖风习习,天空中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风筝。在这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全家人一起到广场或野外去放放风筝,感受着春的气息,分享着大自然的欢乐,真可谓一大乐事。
风筝,古时南方叫鹞,北方称鸢,有南鹞北鸢之说,还有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多种称谓。放风筝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已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据《扬州画舫录》载:扬州人“于清明放纸鸢……漫以成俗”。郑板桥也曾在题画诗中写下了“闲逐儿童放纸鸢”的诗句。清诗人郭鳞在所著《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风筝,相传是在春秋时代发明的。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公输般“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便是“木鸢”。汉代发明了纸,就发展到“纸鸢”。到了唐代,李邺在宫中放风筝时,别出心裁,系上竹笛,当风筝升空时,风吹笛响,酷似筝鸣,人们才美其名曰“风筝”。
唐代放风筝,不仅装有弦和竹笛,一些达官贵人为寻欢作乐,还在风筝引线上系上明灯,夜间放飞,明灯乘风随引线上升,使夜空声光两俱,煞是好看。唐代著名诗人高骄在《风筝》一诗中就作了详尽的描述。其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到了清代,放风筝就更为普遍了。诗人高鼎就曾以放风筝为题材,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村居》。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
风筝不仅是人们喜爱的娱乐工具,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测距和通讯联络工具,在军事上和科技上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佳话。风筝刚刚发明,便在军事上崭露头角。《史记》《汉书》《古今事物考》《樱史汇编》等史书中,均记载着一些故事,如:“汉朝大将韩信,向敌军守城放风筝,根据风筝牵线的长短来测量与敌城的距离,决定战略战术,制定作战计划,从而挖通隧道,攻下了敌城。”到了宋代,古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具有一定威力的武器——“神火乌鸦”,这是由风筝携带火药的一种新式武器。具体做法是:先在风筝上装好火药,再在导火索上绑一段燃着的香,当风筝像乌鸦一样按计划飞入敌军阵地时,香火点燃导火索,药落火起,便起到了今日“燃烧弹”的作用。
世界各国利用风筝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更是屡见不鲜。我国是最早利用风筝进行气象观测的国家,明代曾用风筝测风向与风力。1749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尔逊将温度计系在风筝上,取得了高空温度的具体数字。1752年6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前夕放风筝,成功地把雷电引到地面,从而发明了避雷针。19世纪,俄国人莫扎伊斯基为了研究飞行理论,把自己绑在一个大风筝上,用三套马车拉着风筝跑,足足在空中飞行了十几分钟。飞机的发明家——美国的莱特兄弟,也曾经利用风筝来研究飞行的。莱特兄弟,利用风筝研究飞行,终于在1903年成功地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无线电发明者、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马可尼,用风筝把天线送上高空,试拍发无线电报。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风筝仍然发挥着它特殊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国风筝爱好者都进行风筝放飞表演、比赛和国际贸易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