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雅韵 文房奇珍

2012-04-29 00:44:03李笙清彭建左易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5期
关键词:牙雕文房料器

李笙清 彭建 左易正

笔、墨、纸、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房四宝,笔为之首,装笔的笔筒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房辅助用具。明代朱彝尊对笔筒赞誉有加,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笔筒的前身为唐代的笔船、笔床、笔格,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称“笔筒,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始见于宋,流行于清,器形似筒状。”因小巧精致、使用方便,很快便風靡一时,至明末清初时盛行,成为文人墨客书房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长盛不衰。笔筒材质多样,有瓷、木、竹、漆、铜、水晶、端石、玉、象牙、料器、紫砂、翡翠和鎏金等,以竹木笔筒居多。对其古制,明代文震亨在编撰的艺术鉴赏典籍《长物志》中称之“古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另载:“(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笔筒传世很多,精美的绘画图案,精湛的雕刻艺术,美不胜收,令人赏心悦目。武汉博物馆珍藏有不同材质的文房笔筒,笔者选取其中精品及个人收藏珍玩,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竹笔筒

在中国,竹是有着特殊文化意蕴的植物,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和“松、梅”一起则被称为“岁寒三友”,其象征的高雅品格和坚贞精神,历来为国人所尊崇。竹雕也称竹刻,是以竹为材质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写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明代中叶以后,在竹雕文化极其发达的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金陵(今南京市)和嘉定(今属上海)两个竹雕艺术中心,清代乾嘉文人金元钰所著《竹人录》记载:“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嘉定朱松邻。”中国文人士大夫大多钟爱竹子,北宋苏东坡有诗云:“无肉让人瘦,无竹让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房之中,用竹子加工成的臂搁、镇纸、墨床、水盂、砚屏、笔觇、笔山等比比皆是,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笔筒。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屠隆就对竹木笔筒情有独钟,在《文房器具笺》之笔筒条中写道:“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凤也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由此可见竹雕笔筒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明朱三松竹雕人物笔筒(图一,武汉博物馆藏),高17.2厘米,口径16.1×15厘米。竹质,略呈椭圆形。用一节楠竹作筒身,精雕细刻而成,色似栗皮,色泽光润。笔筒口和底部用红木镶嵌,底边鼎立三小足,底面刻“其节高其气融贞坚自矢俦与而同三松制”隶书词款。款下篆刻一阳文“朱”字小印。朱三松活跃于明末,字稚征,克乘家学,不仅会雕刻立体圆雕,而且更精于浮雕,使嘉定派的竹雕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此笔筒构思巧妙,运用深浮雕技法,用刀如笔,线条流畅,剔透玲珑,筒身上刻魏晋“竹林七贤”优游情景:竹林深处二翁对弈,一翁持杖站在旁边观棋;另一丛林中有一人抚琴,旁坐二人,一人举杯欲饮,一人静坐聆听;另一侧,一翁立于山溪桥上,后随一背着铲子的小童。下方案侧有二童,一持扇烹茶,一欲行。纵观笔筒,器身人物众多,神态各异,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景致生动传神,且刀法简练而多变,布局巧妙,层次感很强,集镂雕、浮雕、阳刻于一炉,深得嘉定派竹刻之灵韵,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和造诣。

清竹雕松荫高士图笔筒(图二,武汉博物馆藏),高14.5厘米,口径10厘米。竹质,圆筒形。这件器物借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别,使用留青手法,巧妙构思,因势刻画,运刀流畅、细腻。周壁浮雕人物、山石、虬松。人物有9人,5个老翁在松荫下赏研书画,2人在山林间信步闲谈,另有一老者在童仆伺候下正泼墨挥毫。整个笔筒颜色洁净典雅,刀法深峻,线条流畅,立意古雅。浮雕讲究刀法深浅不一,留青则较为复杂,在雕刻时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黄竹肌理作底子,以青色竹皮作为雕刻纹样的表层,属于减地浮雕。留青的选材要经过煎煮、晾晒、胶合或镶嵌在竹胎器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饰,有古色古香之美。

象牙笔筒

在形形色色的笔筒中,牙雕笔筒雍容华贵,玲珑剔透,可谓其中高雅、名贵的种类,因而备受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颇具特色的收藏品之一。象牙是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属于有机质,表面滑润细腻,具有硬度适中耐用、光泽柔和光滑、牙纹光洁如玉等特点,容易受刀,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材质。牙雕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辽、金、元、明、清历代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专门作坊。象牙雕刻经过漫长岁月的演绎,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逐渐出现在装饰用品上,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牙雕技法完备,手法多样,主要有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透雕等,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和风景等四个种类,地域上主要有广州牙雕、苏州牙雕、北京牙雕等。

明牙雕荷塘鹭鸶图笔筒(图三,武汉博物馆藏),高14厘米,口径8厘米。黄褐色,象牙质,圆筒形。缺底。筒身上小下大,外壁采用减地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技法,雕刻出荷塘鹭鸶图主题纹饰。口沿雕刻几组竹叶,叶片向下伸展,与荷塘里田田的荷叶、盛开的荷花、俏立的芦苇、惬意的鹭鸶相映成趣。整只笔筒构思巧妙,雕工精细,打磨光尚滑,立体感十足,充分发挥了象牙细腻的质感,使纹饰造型栩栩如生。只见在荷塘之中,数只鹭鸶栖息其间,或翩翩起舞展翅欲飞,或安静嬉游,或相对交流,或低首沉思,或回头仰望,动静有序,惟妙惟肖,不一而足。牙雕花卉一般以花为主,以鸟、蝶、蜻蜓、青蛙等作为陪衬,雕刻具象有牡丹、月季、碧桃以及梅兰竹菊等,荷花更是其中常见的题材。这件笔筒的主题纹饰,除了主角鹭鸶与陪衬的荷花、荷叶、竹叶的合理搭配,还有十分美好的寓意,鹭鸶与荷花搭配,在古时寓意着科举之途登科高中、人生仕途通达顺利。作为与文人朝夕相伴的重要文房用具,在笔筒上雕刻这样寓意鲜明的主题纹饰,更是增添了浓郁的文房情趣。

清牙雕西厢故事笔筒(图四,武汉博物馆藏),高15.5厘米,口径11厘米,黄褐色。象牙质,圆筒形,微微束腰。底座有四浅足。筒身外壁主题纹饰取材于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侍月西厢记》,描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相遇普救寺,相互爱慕的爱情故事。这件笔筒上周身遍刻其中《游寺》的一幕场景,只见院中楼阁回廊,树旁嶙峋的太湖石畔,凳几上香炉生烟,崔莺莺正在专心致志地虔诚焚香,丫鬟红娘侍立一旁,看着小姐祭拜。院门外,书生张生正侧身隔门偷窥莺莺的美丽容貌,神情专注又有几分急不可耐,仿佛在极力按捺一种突然闯入与小姐相见的冲动。天边一轮弯月高悬,安详恬静,衬托出一幕即将发生在人间的爱情故事。画面场景以白描手法浅刻而成,无论是人物的身体姿态轮廓,还是根据人物身份雕刻的衣饰特征,以及人物的面部表情勾勒,都栩栩如生十分到位,尤其是从莺莺身上裙角飘动就可捕捉到一股穿过回廊的夜风。加上一勾弯月、曲径回廊、房檐、山石、树木、花草,月朗风清,烘托出一种宁静中蕴含生机的艺术效果,具有浓郁的民俗故事特色。清代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以“小品雕刻”为主流,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出现了许多清新典雅的作品,一大批文人画家不仅设计构图,还直接参与雕刻。笔筒、笔架、砚台、墨盒、水墨、镇纸、印盒、画托等文房用具成为牙雕工艺比较常见的部分,题材散见于人物故事、传说、花鸟图案等,散发出浓郁的文人气息。

瓷笔筒

这类笔筒大多是由瓷画艺人用粉彩原料绘制,有青花、青花釉里红、墨彩、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或书法,或诗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后经过窑火烧制而成,色泽温润。瓷笔筒具有胎釉独特、瓷画精美等特点,现在见到的明代瓷笔筒多为上下直口和撇口,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由口至底胎體渐厚,器口露胎或施酱釉,题材纹饰以人物故事为主。到了清代,瓷质笔筒盛行,如康熙时期的青花笔筒,雍正时期的墨彩笔筒,乾隆时期的粉彩笔筒,山水、人物、花鸟、松鹤、百寿字等是笔筒上常见的纹样题材,体现了各个时期瓷笔筒烧制的最高水平。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图五,武汉博物馆藏),高15厘米,口径18.5厘米。瓷质,圆筒形。清康熙年间瓷笔筒品种多,主要有青花、斗彩、釉里红、豆青釉、乌金釉、祭蓝釉三彩、五彩等,装饰图案丰富多彩。据邵蛰民所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载:“青花绘山水、人物、花卉及书辞赋之笔筒以康熙一代为最多。”这件青花山水人物笔筒以青花描绘山水人物,采用了“分水皴”的绘画技法,画面布局结构合理,浓淡分明,极富立体之美。只见在深秋的山野上,远处青山如黛楼台耸立,近处山石嶙峋流水潺缓,几株柳树枝叶扶疏,老树则苍劲挺拔,大雁排成“人”字高高飞过天际。一条渔船缓缓行进在河流上,船工撑着长篙,神态悠闲。岸边亭阁边,几个行人在岸边伫立,有的正仰头眺望天上飞过的雁群,有的正惬意地看着渔翁驾舟,身后山岩之侧有楼阁高耸,好一幅和谐宁静的山野渔村闲时景致尽收眼底。整件器物保存完好,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均匀,浓艳翠蓝,显得端庄大气,实属一件难得的康熙御窑佳瓷。有这样一件瓷笔筒摆放在书案之上,朝夕相伴,着实为文房增添了无限情趣。

清康熙五彩四妃十六子纹笔筒(图六,武汉博物馆藏),高15.3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6厘米。瓷质,圆筒形。敞口,直壁,大平底。内外施白釉,外壁绘五彩。口沿绘杂宝和锦地花卉相间,腹部主题纹饰绘四妃十六子于庭院中嬉戏玩耍。四妃十六子典故出自宋高承《事物纪原·帝王后妃·四妃》:“三代(夏商周)有夫人而无妃号,汉有贵人,魏始置妃,此夫人号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贵、淑、德、贤,是为四妃也。”十六子为十六相或十六族的引申,指古代传说中的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此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贤臣,因各有大功,皆赐姓氏,故称十六族,也称十六相。康熙瓷人物题材种类繁多,四妃十六子为当时较为常见的高雅图案。画面上,四位女子和十六个儿童神态各异,女子丰颜高髻,长裙曳地,眉如弯月,气质高贵,形态逼真;十六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玩耍,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则在附耳说着悄悄话,显得活泼可爱生动传神,童趣横生。筒体满身绘画,衬以树木、栏杆、花草、几凳等,画面生动有趣,色泽五彩艳丽。这件笔筒上的纹饰有着望子成龙、妻贤子孝的美好寓意。

民国“永味清香”笔筒(图七,私藏),高15.5厘米,口径11.5厘米。瓷质,圆筒形。正面绘牡丹和菊花等花卉,另有繁茂的枝叶和枯树,一只美丽的锦鸡收敛双翅,站立在枯树之上,翘着长长的尾巴,目光下视,嘴巴张开,仿佛正在对着枯树中部树洞中探出头来的一条小虫叫唤着什么,神情专注,形象生动,憨态可掬。画面构图繁而不杂,古拙老辣,动静有致,活泼风趣。反面草书“永味清香”、“己卯仲冬余翰青写于珠山”等字,书法古拙有力。笔筒底款“江西瓷业公司”,是清朝覆灭后,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官商合办的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产品精良,有“当代官窑”美称,1950年改为“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余翰青(1904-1987年)名达,号墨山人,晚年号拙翁,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国画家,10多岁就到景德镇拜陶瓷花鸟名家陈德明学艺,一生从事陶瓷艺术教育、创作,题材广泛,意境深邃,陶瓷作品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擅长粉彩花鸟,以工整典雅、精细缜密见称。“珠山八友”是晚清御窑厂停烧后部分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高手,余翰青即是后珠山八友第二梯队代表人物。己卯年为民国28年(1939年),余翰青时年34岁,此笔筒作品当为其壮年时期的佳作。

料器笔筒

料器古称琉璃,是用低熔点玻璃制作的器皿或工艺品,简称“料制工艺”,其质光洁,类似玻璃,有各种色彩。我国的料器生产大约始于元末明初,料器制作工艺盛行于明清,虽然与琉璃相同,但其价值用途不一。琉璃制品用于建筑装饰材料,如宫殿、寺庙、佛塔等,也用于装饰墙壁,以黄、蓝、绿、紫等色为主调;名贵料器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极其精美,质感可与美玉相媲美,系案头清供之上品,亦是文房笔筒的选材之一,洋溢着一缕浓郁的艺术气息。

清雍正料器龙纹笔筒(图八,私藏),高12厘米,口径10厘米。琉璃质,圆筒形。直壁,矮圈足,底部有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这件料器笔筒造型端庄,口沿起圈略外撇,中部上下边缘各自起脊,中间饰一圈主题夔龙纹,清晰、遒劲,凹凸有致,颇为新巧。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有“夔如龙一足”,说的是它似龙而仅有一足。夔龙纹又称“夔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到了明清时期,好仿古青铜纹饰,加上龙亦是皇权的象征,故龙纹开始流行于瓷器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料器的发展蒸蒸日上,工部在琉璃厂设置御厂,专门生产皇宫专用的料器,这件料器龙纹笔筒就是雍正时期的御厂精品,具有胎体厚重、颜色晶莹剔透、纹理细致入微、线条活泼流畅等特点,上面的夔龙张口、一足、卷尾,似在缓缓而行,收敛起了龙的威严凶猛的一面,举止神态闲适安逸,别有一番情趣。

在当前的文博界和收藏界,笔筒虽然被划入“杂项”之列,但其收藏价值之高,雕刻艺术之精美绝伦,艺术个性和文化品位之高,已引起博物馆和藏家的广泛重视,尤其是精美的老笔筒,早已成为收藏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牙雕文房料器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艺术家(2021年6期)2021-07-21 13:20:20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34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名家名作(2020年2期)2020-07-20 16:14:35
料器传承人刘宇:原料仅够用5至8年坚持把工艺传下去
北广人物(2020年8期)2020-03-19 03:51:23
文房雅趣话砚滴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58
我爱料器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名家名作(2017年3期)2017-12-06 09:33:26
“私人定制”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工会博览(2016年11期)2016-07-02 10:11:24
一种智能喂料器的设计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