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略特认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象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表达或抒发,而要找到“客观对应物”。“客观对应物”如各种意象、情景、事件,表达某种情结,并能立刻在读者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客观对应物不仅在诗中应用极广,在小说甚至电影中都有极强的表现力。
关键词:客观对应物;诗;风筝;伊朗电影
一、客观对应物的概念
所谓客观对应物,是英国现代派诗人及批评家艾略特(1888—1965)在《哈姆雷特及其难题》(1919)一文中提及的诗歌理论术语,指诗中用于表达某种特殊感情的一组事物、情景、事件或意象。他主张诗人的感受能力,把观照、感觉到的事物按一定原则排列于诗中,以表达某一情绪,确保诗的客观和冷峻。
二、客观对应物在诗中的体现
八十年代初,吕进提出了一个简洁的关于诗的定义:“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蓝天白云是诗,山水田园是诗,白鹭青天是诗,晴空一鹤是诗,大漠孤烟是诗,枯藤老树昏鸦是诗,小桥流水人家是诗,梅兰竹菊是诗,春夏秋冬是诗……艾略特在《诗歌的作用》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诗要表现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诗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一方,诗要表现的是情理美,即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客观世界要求于诗的,则是叙事和状物,叙社会之事,状自然之物。其所状之物、所叙之事,往往也作为意象,借以寄寓主观的情思及美感。《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者是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在艺术中表达情感的唯一途径是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作为某种特定情感定式的一组事物、一个场景、一连串事件,就像必然会引起情感体验的外在事件一样,当它们存在时,立即会唤起那种情感。”
三、客观对应物在小说中的体现
在此以《追风筝的人》为例做简要说明。本书主要描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陪伴人的是终日的恐惧。正如文中所诉: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让人温暖。却因为阿米尔的懦弱胆小而告终了。“风筝”不仅出现在题目中,还是小说线索,而且在文中反复地持续地出现,应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客观对应物。斗风筝、追风筝是民族勇敢性的表征,也是个体勇敢精神的演练;无情的风筝线是考验人性的一把尖刀,切割人的肌肤更剖解人的良心、割断脆弱的情谊,划下生命中难以弥补的伤痕;追风筝的过程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赎罪的过程、精神境界升华的过程。小说结尾部分,阿米尔与索拉博一起放飞起风筝,似乎又回到了小说开头部分阿米尔与哈桑一起放飞风筝,高高飞起的风筝是阿富汗孩子的希望。寓意:阿富汗的不同民族只有像兄弟一样团结,放弃种族歧视和宗教纷争,共同反抗暴力,才会有阿富汗孩子的和未来的明天。在整个叙事文本中,风筝是一个承载多元隐喻的丰富载体。一个简单的“风筝”,寓意深远。
四、客观对应物在电影中的体现
以伊朗电影为例。不论是《小鞋子》还是阿巴斯,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从里面发现那种一根筋的执著,也就是叙事和结构上的极简。用类似纪录片的方式,平凡的生活,庸常的人物和絮絮叨叨的语言讲述着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从这种平凡和庸常里,你却渐渐发现出诗意来,那是一些极为繁复华丽的电影语言都很难达到的美的高度。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艾哈迈德的同桌没把作业写到练习簿上受到批评, 若再不改正就要被勒令退学, 但放学回家后, 艾哈迈德却发现同桌的作业本误装在他的书包里。想到老师的通牒, 艾哈迈德执着得近乎固执要把作业本还给同桌, 从家里逃出来沿着弯曲坎坷的山路, 开始了他寻找朋友家的旅程。两个孩子、一双小鞋子是影片小鞋子简单的、贯穿其间的主线,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 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 阿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 思维、行为也是幼稚的, 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 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 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在世风喧嚣浮躁的今天,伊朗电影没有用灰色的眼睛去否定世界, 而是返璞归真, 以清新质朴、恬淡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 通过对童真、友谊、宽容与爱的向往与获得中重新得到心灵的平衡与慰藉。”在一系列的文艺作品中,客观对应物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作者将思想情感的表达倾注于对客观对象的刻画,由物及心。且暗含多种意蕴,给接受者以韵味无穷的想象,激发情感。
参考文献:
[1]朱先树,吕进,阿红 主编;朱先树,袁忠岳,赵伐等 编写.《诗歌美学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2]吕进.新诗的创作和鉴赏[M].重庆出版社,1982.
[3]董学文,江溶 主编.世界美学艺术学辞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马盼(1990.5-),女,湖北襄阳人,大学本科,长江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