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岩 张玉丹
摘要: 随着现代奥运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人际交流活动,成为各国展示体育科技成果和水平的特殊交流会,现代科技革命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促进和发展了奥林匹克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兴奋剂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其健康的发展,只有现代科技革命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现代科技革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 ;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兴奋剂
回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百年奥运之路也就是体育科技的进步之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和文化活动,早已是科技渗透的重点领域。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一、科技促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十九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传播,使人们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应用,伴随着这些现代先进技术逐渐对体育领域的渗透和影响,现代奥运会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室和展示橱窗,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竞争,实质上是各国科学技术的较量。
现代科学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应用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运动训练方面。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本活动形式,训练的质量和水平是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和保障。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技术战术训练、计划安排、动作设计、心理训练、医务监督、运动营养、运动恢复、运动康复以及成绩预测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和保障。
2.在奥运信息传播与输送方面。奥运会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新闻媒介的作用功不可没。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极大地满足了新闻媒介对奥运会的推广需求以及普通民众对奥运会信息的需求。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使庞大复杂的奥运会能够顺利地进行。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推动科技进步
(一)对信息技术的推动
奥运会是全球的盛会,需要全球信息互动.奥运会期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传递,因而必须建立一个快捷而方便的信息传递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相信有一天在奥运赛场上会出现无线联网(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那样信息的传递会更方便、快捷、及时。
(二)对生物技术的推动
生物技术的发展步入“后基因”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势是功能基因组的破译。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及其功能被识别之后,人们会更科学地认识运动能力与遗传基因的内在联系,将基因选材、基因调控、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广泛地应用到运动选材和训练、运动损伤治疗等方面,以增强运动训练监控的有效性,提高成才率。
三、 科技革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负面影响
(一)运动员的主体作用下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质、振奋精神、提高素质。以人为本应该是其宗旨的前提,而运动员无疑应该在其中起主体作用。随着高科技成果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深入应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主体作用有着明显的淡化趋势,而且科技含量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改造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则完全沦为科技的工具,其在竞技运动中的主体作用消失殆尽。
(二)与运动医学密切相关的兴奋剂问题
兴奋剂问题在古代已经有了,古奥运会时期,希腊运动员就有靠服用药物而提高运动成绩的。尽管我们不愿看到,但是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由于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种种原因,兴奋剂已经在体育界呈泛滥之势。尽管国际奥委会不断加大反兴奋剂的度,但由于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兴奋剂的使用问题,其结果也只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四、结论
奥林匹克运动和科技的结合所缔造的不只是一届届精彩纷呈的竞技比赛,也不仅仅是一件件高新科技的发明和产品,它们的结合更缔造了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从赛场渗透到了整个城市和国家,从运动延伸到了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也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与科技结合的无穷魅力,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得以顺利发展的源泉所在。但是,现代的科技也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发展有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崔野,王哲明,郭英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
[2]王琴芳.科学技术革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J].江汉大学学报,1997(4).
[3]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万岩,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张玉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