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救助管理的问题及可行性解决方法

2012-04-29 15:00:34金龙刘天宇孙启洲
群文天地 2012年6期

金龙 刘天宇 孙启洲

摘要: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本文从民间机构力量救助个案访谈,以及国内救助的基本做法,出现的问题,又和目前国内成熟的方案类比,从而找到一个更加有效的的可行性解决方法,通过社工专业化的介入,使我国目前的救助管理更加有效,充满活力。

关键词:救助管理;社工介入;民间力量;国内救助

当前流浪乞讨人员问题日益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问题之一,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期刊,发现当前救助的一些不足、局限,如何使民间力量机构与政府有效的结合,在当前社工数量发展迅猛的情况下,在救助上介入社工的专业化,也能使救助创新,使人民的满意程度提高,减少社会问题的出现,使治安更加有序,社会更加和谐。

一、当前民间机构力量的救助困难

1.民政部门申请资金难。民政部门非常雍杂,程序非常繁多,申请资金支持很麻烦,正如该机构负责人所说,审批一批资金,需要好几个月。8月份在X市福利院领养16个孤残、有智障问题、很问题的、很难助养的孩子,去领取资金,需经过副科长、科长,到处长,处长就一个,层层审批,一层一层把关,还得报财务处审批,非常麻烦。到11月份你还领不到资金。

2.作为民政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福利院和救助站是民政部门的下属机构,救助站只是负责给孩子们吃住,等过一段时间后又放出来了,而这些孩子们继续流浪,形成了一种流浪—救助—再流浪的循环怪圈,只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没有为他们提供心理思想教育,教他们一技之长,只是做一下形式而已,没有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

3.受到社会捐助的很少,最重要的是有些人、企业捐的钱不知所向。更为重要的是,民间力量机构助养流浪孩子,有一点和救助站、福利院抢饭碗的样子,因此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管理也存在问题,该机构靠自己一个人管理不过来,管理不到位。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问题,有的流浪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就容易和邻居、社区的人们出现矛盾。

二、当前救助管理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没有细化。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方法》和《实施细则》,以及《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规,规定了基本的救助方式和服务对象,同时也确定了救助管理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但是并没有从实际操作宏观上加以指导,对于乞讨人员的特殊群体、儿童群体也无详细的明文规定。

2.财政经费很少,资金来源单一。这是目前国内救助站发展都遇到的困难,例如,海口市救助站,该机构自1992年到现在,每年享受政府财政拨款30万元,办公地点设在海口市社会福利院内,并且并未给救助人员提供食宿。重庆万州区每年拨给救助站的拨款十四五万元,如果不出事,尚能应付,如果一出现意外,就不知什么结果了。可见救助站的尴尬困境,发展困难之处。

3.救助管理机制不完善。救助力量比较单一,缺乏联动机制,没有发动社会民间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搞好救助管理工作,光靠民政一家肯定不够,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官方硬性的力量可以强制一些问题的解决,剩余的政府不太擅长的,就要有民间机构力量来完成。

4.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我国救助管理工作的目前在职人员很大一部分是从以前收容遣送的工作人员直接转化过来,在短的时间内,难以接受新的服务知识和技巧,自身的服务理念在转型上也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培训和素质培养。更需要的是观念到技术的彻底重变。

三、当前各种成功模式的借鉴

1.郑州模式采用的是全天候开放式救助点、固定救助亭、流动救助车、类家庭、家庭寄养、技能培训、网站服务、跟踪回访、高校社工合作、定期评估等多种新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救助保护。

2.成都模式通过完善救助管理工作中社工介入的规范化、专业化,将救助管理的“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和社工秉持的“助人自助”相结合,针对性的拓展并开创多元化的模式,在日常救助工作中严格执行规范化的督导制度,通过规范制度、小组工作、经验交流和总结等方法,充分合理调配资源。理念有效结合、程序专业规范、岗位自主设置、服务多元开展、督导时刻改进、存量增量和谐、效率效果共进的本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救助管理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综合成都和郑州的模式,通过社工专业化的介入,以及政府政策、财政的宏观支持,发挥社会民间机构的广泛力量,支持民间机构的特色救助,使救助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

四、总结

笔者认为,救助流浪儿童的助养模式最终是成功的,民间力量机构救助流浪儿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只有将政府硬性的和民间机构软性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走向成功。助养是成功的,是能终止流浪犯罪的,会大大减轻政府、社会的负担,能在全国做大,形成一个典范,一个案例,最终达到每个省都有一个这样的助养机构,做成全国连锁的,政府民政部门应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理解,相信经过机构助养从而走向社会的流浪孩子不再会有犯罪的,而会成为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论当前我国城市救助站的困境与出路——以海口城市救助站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0(7).

[2]王万民.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郑州模式”的实践与思考[N].郑州日报,2009.

[3]高万红,郭柏炎.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