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2012-04-29 13:54:09陈文阁
群文天地 2012年6期

陈文阁

摘要:古诗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精练的语言文字蕴涵着无限丰富的内容,要使其精髓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法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现实中跨越时空,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那么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古诗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唤起想象;启发想象;发展想象;想象驰骋

古诗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精练的语言文字蕴涵着无限丰富的内容,要使其精髓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法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现实中跨越时空,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那么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是学好古诗的关键。适逢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谈谈在古诗教学中我的个人见解。

一、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故事,唤起学生的想象热情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果。”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互融为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学生在理解诗歌时,讲述有关诗人的所处时代环境、背景及诗人的经历可以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创设了一个想象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为了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述”的权利还是交还给学生,可是阅历浅成了学生“讲述”的最大障碍,学生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如询问长辈、翻阅书籍、上网搜集等,在教学中学生最常用到的是利用网络搜集,因为上网搜集与其它途径相比显得更方便、更快捷、更省时。通过上网搜集的资料,经过整理,编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不自觉中走进了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动情才能入境,入境才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就为学生理解诗意作了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音乐,启发学生想象

比如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由于诗词的内容不易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把写有原文,并在原文的下面注上解说词的透明胶片放在投影仪上,然后通过银幕投放给学生看,说明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中秋佳节,晴朗的夜空,挂着一轮晶莹皎洁的圆月,她象征着人间亲朋好友的团聚,象征着一种清高的理想境界。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在受排挤,被贬谪到地方作官,因而,词中寄托了他想超脱现实的愿望。同时,他和他的弟弟又分别多年,因此,又在盼望和弟弟团聚。但月圆人不圆,这是现实的矛盾。苏轼思想放达,他对着长空皓月,特作自我安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时,那一轮晶莹皎洁的圆月便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和思亲的深情。由于配上了解说词,学生对词的创作背景和复杂的感情有了逐步的了解,我再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一边随着节奏在手上击打着拍子,一边跟着轻轻地哼唱,把课推向了高潮。再看着课件为之配置的视频背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把复杂的思想感情作了既细致又形象的表达。这样由情入景,由景抒情,构成了完美的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的享受。

利用电脑画图,再现诗句画面,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而要充分地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基于此,古诗词用幻灯、动画、视频来再现古诗词的画境,就成了绝妙的手段。教学《使至塞上》时就可以截取优秀电视剧《唐之韵》中有关本诗的相关画面,汉代敦煌胡马驰骋的砖刻图,浩瀚无边的沙漠、横亘其间的黄河、冲天而起的狼烟、以及徐徐而沉的落日,这些无不给人一种苍茫坚毅之美,再配以笙箫,这时学生的心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直接发生了面对面的碰撞。诗歌、绘画、音乐,三者的有效结合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鼻心,最大限度的使他们融入诗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再如在上北朝民歌《木兰诗》前,我播放了《木兰从军》的动画片。片子再现了木兰身着戎装,毅然替父出征的英武形象;再现了木兰跨过关山险要,英勇杀敌的十年征战生活;再现了木兰屡建奇功而辞官,荣归故里的喜悦场景。在观赏片子的过程中,学生们被木兰的孝道、勇敢、不慕高官,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品质所感动,对木兰的敬意油然而升。

利用CAI课件,展现声画魅力,让学生的想象驰骋。 CAI课件集图、形、声、像、文字于一体,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太空到海底、从远古到现在、从自然到社会、从异国到本土,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表现出来,让学生如亲眼目睹。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诗中的第三、四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学生认为不好理解,提出疑问:洞庭湖怎么能把吴国和楚国分开呢?乾坤之大,无与伦比,怎么会在湖里浮动呢?于是,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把课件中“登楼观湖”的视频调出来播放给他们看,他们立刻看到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相连,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天地似乎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的景观。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字句凝练,意境深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把高度凝练的诗词语言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刚.创教育之新 育创新之人[J].现代教育技术, 2000(06).

(作者单位:岑巩县凯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