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对策

2012-04-29 09:59:56李少华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焦点”、“热点”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主要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和QQ等载体予以强化。

笔者以百度贴吧上的“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吧”2011年1月1号至2011年10月11号的学生发帖、跟帖等信息进行跟踪、收集、汇总,以期得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共性。

贴吧将文章分类为“学院消息、吧务管理、天中情溢、感慨杂论、游戏一下、茶余饭后、吧务外交”等板块。截止至2011年10月11日,“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吧”内帖子主题数为6425个,贴子117576篇。通过对这些词汇进行分类,并对贴吧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统计出了200个贴吧上出现的高频词汇。占45.54%的词汇大多集中在大学生个人的休闲娱乐、生活、情感上,这类话题永远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生活求助次之,占28.22%,特别是新生开学之时,如咨询、求购、兼职等生活求助类信息较多;第三,情感问题也是贴吧上常出现的,占21.29%;第四,校园开展的各项活动、事件的动态也会吸引同学们的眼光。贴吧调查表明,近60%的议题同大学生专业学习、情感交流等有关,30%的话题是质疑、询问学院、系的政策、方案、活动等情况,而与社会相关性最大的时政新闻类却比较少,相较于其他类别的帖子,此类帖子明显浏览率高,跟帖率少。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关注的话题更多的是围绕着自身兴趣爱好以及需求展开,涉及大学生自身生活的板块人气指数最高,不同于其它贴吧集中于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这与他们处于高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息息相关。高校网络舆情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与思维动态。

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参与和开展网络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立意识,控制和驾驭网络社会各种生活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动地选择网络资源并创造性地参与网络各项实践活动的特性”。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社会经验的缺乏、阅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他们在面对来自网络的各种复杂信息和现象时,缺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从众性、随意性;而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因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又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产生一种“无责任状态”,想炫耀就“晒”、想说就播,完全不计后果。

由于网络载体的特性,在网络中大学生更多的表现为以“看”和“听”为主的行为方式,而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他们并不习惯针对某一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倾向于浏览和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且往往是不假思索地直觉认可,并反复转发与自己看法相似或者引起共鸣的信息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大多由社会突发事件触发,或是维护自身利益,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参与的主体目的比较单纯,其出发点是为了表达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未来主人的责任感,并没有社会舆情问题那样明确的利益诉求。因此,舆情问题的参与主体组织关系松散,无明确的计划、复杂的政治背景和较明确的主观恶性。

互联网的气氛促使观点相近的人群互相认同聚合并频繁沟通,沟通中往往更自由,更容易产生传媒学者James Stoner提出的“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近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及生活习惯,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相互交往频率高,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彼此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得舆情问题发生时,舆情的传播阻力小,速度快,极易获得群体的一致认同。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因其开放性、便捷性和虚拟性等诸多特点,使得传播具有难控性的特点。在网络上没有一个机构或部门能够绝对控制和支配网络信息的流向;而对大学生来说,活跃的情感,易为人左右的主观性,只要上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页和信息,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进一步加大难控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自由度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培养自律精神。大学生作为成年主体,拥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在网络道德教育这样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网络环境下,坚持网上网下行为的自律精神,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这一目标。

提升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素养,也包括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艺术鉴赏力、各类信息的辨识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在网上信息浏览、传播、评价的过程中,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从而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

教师的引导教育。必须强调高校教师在学生自我学习中的引导教育作用。

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网络上,据英国蒂姆莱贝教授调查,因特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调查也显示,约80%中断学业的(包括退学、休学)大学生都是因为由网络引发的机能失调症(IAD病),即网瘾,它会使人像吸食鸦片一样上瘾,甚至疯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厘清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二者的关系、网络道德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网络沉溺的预防和调节、网络暴力和网络黄色信息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干预,引导学生超脱“虚拟社会”,回归“现实世界”,防微杜渐,维护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构建宣传平台,把握话语的主动权。据统计,大学生在遇到与学校管理相关的问题时,最相信的还是学校官方网站发布的各类信息,因此校园网应及时地发布关于学校管理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权威信息,以确立自身的地位;加强主流媒体网站的建设,用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增强先进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构建网络宣传队伍。面对迅猛发展的网络,必须加紧建设和打造一支“两栖型”的教师工作队伍,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相关的学生管理经验,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语言,善于开拓创新;其次,组建专职网络舆情监控队伍,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主要任务和兼职网络宣传管理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另外,要选拔和培育一批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学生骨干,作为兼职网络宣传教育队伍,充实到论坛管理者、版主等位置上去,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学生一员的优势,及时发布正确言论,引导网络舆论情形发展。

【参考文献】

[1]瞿晖,董雨.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2).

[2](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少华,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