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兰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乡村,都有举办庙会的习俗,民间小庙纷纷集资翻建,各种庙会越办越大、香火旺盛,但是政府对于农村庙堂和庙会举办的管理却出现真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亟待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农村庙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与引导
一、农村庙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庙会往往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有它积极的一面,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庙会组织者贴出了“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感谢邓小平”等时代性的标语;舞龙队、腰鼓队等一些民间表演团队在庙会上唱主角,倡导全民健身;庙会活动往往能积累一些资金,用于村庄建设;有时还能缓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庙会大多是自发性的,自然有它消极的一面,而且有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它毕竟带有一定的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庙会中往往有抬着神像走街串户这些表演,一些善男信女拥族其后。如果不加强管理与引导,势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经过一些调查,发现乡村的庙会文化活动存在着如下问题:
1.政府引导缺失,发展乏力。农村基层领导往往对庙会文化活动缺乏理性认识,认为庙会只是农村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活动,政府不需要参与其中,他们没有认识到庙会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意识到政府应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把它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任其自发、自由活动。
2.组织制度松散,管理不力。虽然各庙会都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但由于庙会大多由农民自发形成,管理人员少,文化水平低,组织能力差,加上镇村两级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庙会活动时参与人数众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庙会文化活动中仍有不文明庸俗低趣的形式出现,有时因为利益冲突,还易引发宗族派系争端,成为社会治安隐患。
3.活动价值含糊,品位不高。无论在哪一个庙会上,由于人们都要敬神、敬菩萨,便助长了卖香、烛等生意的兴隆,有些人从中大赚其钱。有人借着庙会的名义挨家挨户收取香火钱,有人混在人群中,大肆进行偷盗活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使庙会文化活动品位明显下降。有的还将在庙会上敬头香当作祈求上天格外保护自己的手段。
4.文化内涵不深,缺乏开发。庙会既是传统民间集市的一种形式,又是汇集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每个庙会文化活动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挖掘发挥其文化内涵,必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能把庙会举办成集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的大型活动,那么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由于对庙会文化活动没有很好地管理与引导,庙会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其价值未能开发利用。
二、对农村庙会的管理与引导
如何传承和发展农村庙会文化,使之形成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管理,正确引导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宗教活动的依法管理,发挥基层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设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相应措施。主要对策如下:
1.主动进位,增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收集提供,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在节庆期间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咨询服务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庙会文化活动的要求规范和目的意义。
2.制订制度,规范庙会文化活动的行为。把庙会文化活动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农村基层领导主动参与引导。在每年重大庙会文化活动之前,邀请文化、宗教、法律等专家举办庙会文化知识讲座,组织群众参加,使他们统一思想,增强认识,文明有序地组织庙会文化活动。由政府牵头,协调文化、宗教、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抵制和摒弃一些低级、庸俗、鄙陋的活动内容,使庙会成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要将其与开展“送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春节前后,在家的农村群众很多,有关部门应多方联动,以庙会为平台,大力开展科技、卫生、法律等“三下乡”或“四下乡”、“五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和过程,力争做到方式新、活动涉及面广,让农民乐于看、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切不要摆花架子、走过场,要切切实实搞好服务,为农民朋友送上适合他们口味的“精神大餐”。
3.因势利导,开辟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增加新的活动形式,渗透先进文化内容。结合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举办各种文体比赛,组织法制图片展览,赠送农业、科技书刊资料,营造“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转化群众思想观念。
4.传承发展,提高庙会文化活动品位。庙会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表达着当地人民的个性特征、亲和力与凝聚力。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应对措施,健全保护机制,着手在硬件建设、资料搜集与保护传承、研究创新、开拓市场、加强宣传等方面来传承发展这些民俗文化,投入一些资金给庙会提供环境,给予扶持,让其进行传帮带,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培养新生力量。充分发挥庙会地方特色,组织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表演活动,进一步提高庙会文化活动品位。倡导文明的民间民俗活动。农村地区文化活动较为贫乏,庙会成为老年群众的主要业余文化生活。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文化活动的举办次数,提高各类文化活动下乡的质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组织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特色的业余文化活动。
5.积极创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管理与引导的同时,不断挖掘发挥其文化内涵,积极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使农村庙会文化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相互动,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平台。
参考文献:
[1] 秦永红. 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及其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展望[J]. 宗教学研究, 1995(04).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