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强 薛宝庆
城市,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是建筑物的组合,又是一个人工的物化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有机结合。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中绿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垃圾的逐渐增多,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物质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城市雕塑作为一种雕塑形式,不仅对城市环境有美化作用,同时,可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节心理感受和生活行为。因此,探讨城市雕塑与生态的关系,保护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生态雕塑也随之应运而生。
生态雕塑,是一种新型的雕塑形态,利用树木、花卉等植物与无机物的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雕塑作品,将有机物的生命性及灵动性,与无机物的持久性与可塑性的完美结合可以使雕塑更具活力,更具亲和力;也可以通过利用城市建设中遗留的、废弃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根据物质的不同的形态,巧妙的结合,根据城市的环境创作出成本低廉的,具有环保意义的雕塑作品。
生态雕塑即可以美化环境,安抚高楼林立的建筑给人们的紧张压力;又可以废物利用,降低资源浪费,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已逐渐被广泛应用。
首先,了解雕塑对城市环境的生态意义。城市雕塑是公众需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打破几何建筑造型的呆板,对市民由于城市拥挤和劳累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城市雕塑点缀着城市环境,并和周围景观共生共荣,使得空间环境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并赋予美感变化。
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我们要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方向考虑,要避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采用现有材料,可以循环利用材料,以及城市建设废弃物等。根据材质本身的特性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当地人文、历史巧妙结合,创作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的雕塑作品。同时,还考虑雕塑的功能性,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空间越来越小,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越来越少。在公共设施建设时加入雕塑元素,使城市中的生活环境更加人性化,也使公共设施更加艺术化。这种具有功能性的生态雕塑将简单的陈列性、观赏性的雕塑与人们的生活有机地结合的同时,缓解了拥挤的城市空间,给日益繁忙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休息、娱乐、放松的场所,也符合城市发展的生态要求。
其次,探索雕塑材料的选择。雕塑作品的制作材料一般有泥、木、石、砖、铜、陶、牙、瓷、玉、骨、漆、竹以及其他金属、化工材料雕塑等。材质是雕塑作为实体性空间艺术的生命。雕塑作品在塑造实体的过程中,材质本身的性质经过强化、纯化、特征化,从而达到一种材料本性与对象实体的高度统一。生态雕塑在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其所处的具体环境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要与周围的道路、建筑、人文等因素相协调。同时,充分体现生态的观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及废弃物、建筑垃圾等。要考虑材料的废弃、重复利用和再生使用,考虑制作使用时如何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对人体、环境的侵害等。
再次,生态雕塑在城市中的设计理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本身应该是具有生态发展意识的。应该将城市雕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完善的政策、措施,使城市雕塑有计划、有目的地健康发展。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同时发挥作用,是保证城市雕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机制。雕塑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性、引导性。城市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文化积累的产物。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规范,有序发展;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格调高尚,雅俗共赏。因此,在雕塑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人文生活、历史背景等,在体现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具有可持续性。在创作、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要尽量可以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考虑雕塑的使用寿命,使其具有可以传承的特点;在雕塑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其拆除后不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可以循环重复利用。
最后,雕塑的专业维护管理。城市雕塑是露天陈列的艺术品,某些材料会出现损伤、锈蚀、褪色等多种病症,必须有专业队伍的精心维护,对于有花草、树木的雕塑更要定期进行打理。城市雕塑的建设只是城市雕塑中的一部分,城市的管理者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有效的保护,除了对自然发展造成的破坏有有效的措施,对城雕的非自然破损和故意破坏,应有必要的管理制度和处罚办法,达到保护城市雕塑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及人文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雕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题材越来越广,风格逐渐鲜明,制作手法、色彩及材料运用也逐渐成熟,出现了一批充分体现城市文化需求,贴近人民生活,具有环保意识的生态作品。如坐落在兰州市黄河之滨的生态雕塑《黄河母亲》,以黄河母亲为主题,以具有东方女性的秀美、端庄、朴实、和善良之美的造型,和母亲河中游泳的天真幼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的博大胸怀和坦荡胸襟,是西北地区雕塑家在挖掘中国民族雕塑语言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乡土气息的雕塑作品。这件作品是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历史进程、民族风情的完美融合,不仅体现了地域、历史文化特点,更将和平、温馨的氛围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与周围的环境—黄河,完美结合,相互映衬,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富有装饰性和主题性。
但是,目前我国城市雕塑建设状况和水平尚未成熟,与国外城市雕塑的发展与建设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公众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优美的城市环境的要求。中国的城市雕塑还处于一个完备阶段,不能与充分文明和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相适应。有相当部分的作品材料低劣,质量不高。一些质量低劣的雕塑品却经不起时间的洗礼,放置几年后就存在大面积损坏的现象,非但没有达到愉悦百姓生活的目的,反而污染了城市环境。创作时花费大量钱财、人力和物力,在拆除这些城市雕塑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时间,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造成了资源的双重浪费。
因此,生态雕塑的设计与创造是诸多因素相联系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历史的同时我们要及时吸取国外优秀的经验,利用新技术、新模式,通过雕塑艺术家、政府、社会、大众等多方面的合作逐步完善我国城市雕塑的建设与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多表现形式新颖,材料环保、耐用的优秀艺术作品。
注:该文系2010年度河北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克.当代中国城市雕塑之文化生态思考[J].雕塑,2006,(4):46-47.
[2]黄丹麾,刘晓陶.生态雕塑的美学本质概论[J].雕塑,2006,(1):17-19.
[3]李全民,石萍.城市环境雕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朱家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薛宝庆,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