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30一40年代是音乐剧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却为音乐剧创造了良好成长的机遇。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的作品有《旋转木马》、《为君歌唱》、《疯狂姑娘》《离婚男人》《南太平洋》《俄克拉荷马》等;50一60年代表演上的创新标志着音乐剧发展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在音乐剧的表演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西区故事》《国工与我》《音乐之声》《窈窕淑女》《苹果树》等;70一80年代是音乐剧发展历史的中期,“垮掉的一代”乘变革和低迷期占领了舞台,反叛卞义、摇滚乐和性解放的流行起来,为音乐剧注入了新的元素。这与美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越战失利不无关系。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安妮》《年度女郎》《歌厅》《上帝之力》《哦,卜尔库塔》《油脂》《毛发》等。80年代后期至今,不列颠时代。当百老汇音乐剧日益走向低迷时,英国音乐剧立足大西洋彼岸,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红磨坊》《芝加哥》《猫》、(庇隆夫人》《雾都孤儿》《美女与野兽》《歌与舞》《摩登蜜莉》《毕业生》《卜比里亚之路》《日落大道)等。
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年来音乐剧始终风靡全球。1987年8月9日至10日,百老汇音乐剧《异想天开》《乐器推销员》敲开了中国文艺界的大门,正是在一年,中国音乐剧历史开始受美国音乐剧的影响,百老汇营销模式被初步引入中国文艺长河。近几年中国观众又一次深切体会到了百老汇音乐剧的独特魅力,《悲惨世界》《歌剧院幽灵》《窈窕淑女》《音乐之声》等许多优秀剧目登上了中国舞台。特别是2007年,音乐剧《猫》经历了在欧美国家连映20余年不衰的记录后,来到北京进行盛况空前的长达70场的连续演出。而在上海演出《妈妈咪呀!》,则带来了处处充满着绮丽的色彩和浪漫气息的另一种风格,其所呈现出的肆意的阳光、湛蓝的大海、盛大的婚礼场面,让硕大的舞台沉浸于轻快浪漫的氛围之中。
受西方音乐剧的影响,国内民众在对发展了二十多年的音乐剧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从优势上来看,有以下几点:
其一,音乐剧的概念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在很多人眼中,音乐剧就是《音乐之声》的翻版,其实受传统文化多年来的熏陶,大家对于音乐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事实证明,中国百老汇的出现,让国内的观众对音乐剧有了最为直观的认识,对正确理解音乐剧文化和建立音乐剧概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二,中国百老汇不仅对中国音乐剧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其承担着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其三,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国音乐剧创作水平,丰富商业演出形式,有利于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加快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然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美国音乐剧传入中国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几点问题:
其一,中国百老汇在一定时间内把美国经典的音乐剧大力推荐到国内演出,这在一定程度将阻碍中国本土音乐剧未来的发展。如果一个理念或者一种观念在被大众认识之初,就被冠以最成功最经典的花环。那么,当这个理念与其他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更依赖于所谓的权威与经典并以此作为最佳论据来辩驳,这种现象在中国音乐评论界司空见惯。从中国音乐剧这些年来的发展模式来看,一定时期内其成长道路必然是先模仿,后创新。而这种模式的发展道路有多长,仍有待探讨。
其二,中国百老汇邀请一些国外著名演员的加盟演出,虽然短期内增加了票房收入,但却给国内音乐剧人的快速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对于国内专业从事音乐剧的人们而言,想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并非易事,不可避免会存在与现有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无法对接,以及语言上沟通障碍等诸多问题。其三,不排除出现音乐剧垄断行为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叫做文化侵略,是除了武力侵略、经济侵略之外的,另一种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无形侵略。中国音乐剧现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目前尚缺乏在市场上反响强烈的成功之作,难免令国人担忧。
从音乐剧过去百年的发展历程和进入中国的表现来看,虽然中国老百姓对音乐剧还处于理解认识阶段,但音乐剧在我国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值得欣喜的是观众喜欢看,特备音乐剧在年轻的观众中很受欢迎。
中国的音乐剧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虽然音乐剧的发展已引起音乐院校的重视,教育系统也在努力培养音乐剧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在国内从事音乐剧的专业人士依然较少。二是从剧作方面看,歌词写得有些隐晦生涩,表达不够直接明了,描写常常绕弯子,排比句太多,这就容易造成歌唱和观众之间产生距离。三是从编舞上看,舞蹈的语汇没有现代气息和活力,相对较为陈旧,较为传统,在于观众交流感情方面存在障碍。另外在中国音乐剧在对剧情和歌舞的配比上把握不够准确。作品中时常出现只有歌舞,没有剧情,或者太重视戏剧,对歌舞轻视等现象,不利于音乐剧的魅力的发挥。
笔者认为中国的音乐剧要想突破困境谋求长远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是准确把握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从音乐剧的本质特征分析,具有古典与现代相结合,雅俗共赏的特征。而中国的音乐剧常常厚此薄彼,重视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比如《雪狐狼》虽具有现代性,通俗易懂;但连台词基本都是口语,毫无美感可言,给人感觉是没有文化、没有内涵。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又如台湾拍的《梁祝》只强调古典性,而没有结合现代特征,自然缺少观众欣赏。
其次是发挥通俗性。优秀的音乐剧应合理分配剧情与音乐、台词的比例,其中剧情表现的主题要及时新颖,要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常说常新”的特点;舞蹈要轻松活泼;歌曲大多音区选择适中平实;更易成为流行歌曲;台词要风趣而简短,易于普及。
第三是体现包容性。音乐剧作为包容性最大的一门舞台艺术,真实再现剧中人物活动的外在环境的总体风貌,就必须以故事发生的时代、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等规定位依据,要求音乐剧服饰化妆与舞台美术的搭配,必须同戏剧性保持一致。这不但创造了中国戏曲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发展机遇,更为导演发挥才华、施展全方位本领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四是演员规范性。音乐剧是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高度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要求音乐剧演员必须在唱工、舞蹈、表演、体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素质,非专业演员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
第五是演出商业性。音乐剧凭借其通俗性、娱乐性吸引观众,是一种典型的高投人、高回报、高风险的商业戏剧形式。
近些来,中国戏剧陷入困境,发展音乐剧以寻找生路的呼声则日益强烈。据了解,目前虽然起步艰难,还是有一些剧团、剧社,在为演出音乐剧做着各方面的调整和准备。日本四季艺术中心浅利庆太先生,在对中国剧坛进行考察之后断言:在5至10年之内,中国将成为音乐剧的大国。
(作者简介:曹云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