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关系

2012-04-29 00:44:03张雪莲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李延年乐府屈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常常被看着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集,其实305篇都是名副其实的乐歌。《诗经》的用语特点,多与入乐有关,《三百篇》无一篇非双声、叠韵,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双声、叠韵是《诗经》修辞手段的一大特征,如《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关关”为双声;“窈窕”为叠韵,这就使《诗经》唱起来和谐宛转、铿锵可诵。“风”即“十五国风”大多是北方民歌,主要分布在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及山东、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风》诗大都由多章构成,结构和语言特别近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且细腻深刻,每首诗分成二段至四段,结尾部分往往呈现出重章反复的模式。它所表现的是社会各阶层的风俗人情,属于民间音乐。“雅”是当时贵族和士大夫的作品,是朝廷的正乐,它篇幅宏大,语言典雅,章法整齐,承担着与民间音乐不同的艺术功能。它讲述的是民族历史,或者是国家大事,或者是朝廷大典,因此雅诗的句法结构非常整齐规范,词语也特别雍容典雅,属于朝廷之乐。《颂》也是贵族和士大夫的作品,但属于宗庙之乐,因宗庙音乐本身不需长诗来配乐,所以语言风格就简短、庄严、肃穆、虔诚。《清庙》之所以是现在这样的语言形式,是因为宗庙音乐本身节奏迟缓、气氛凝重,演唱中再加入深沉的合唱所决定的。以此可以推断《风》《雅》《颂》的名称原本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音乐的名称。《风》《雅》《颂》其实应属于音乐分类。孔子也曾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看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关睢》开始只是无伴奏的徒歌,后来随着发展,演唱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以至孔子听了感叹说:“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意思是说大师挚的演奏声音,开始乱的部分宏伟富丽堂皇,说明当时的音乐水平已达到相当水准,演唱已有器乐的伴奏与烘托。我国古代歌曲在元、明以前基本上都是以一字配一音,又加上《诗经》的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二拍,也很适合当时入乐的节奏,因此大都能用乐器伴奏来歌唱。“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弟子三千。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当地方官,处处都能听到弦歌之声,由此可看出当时歌唱的盛况,可以说《诗经》对民族声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楚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大国,楚国的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称“楚声”,“楚声”音韵独特,因地处南方,又称“南风”。著名作品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这也是“曲高和寡”的由来,从这段话中我们可感受到当时楚国歌唱的普及。《楚辞》是以我国伟大诗人屈原为首的诗人们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其代表作是屈原的不朽诗篇《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离骚》是屈原发愤抒情之作,很适用于个人的口头吟唱,基本是每两句为一组,在第一句的最后有一个“兮”字,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音乐的关系最紧密的当数《九歌》和《招魂》。

《楚辞》不仅对当时声乐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且为其后声乐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著名现代作曲家施光南根据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改编成的史诗性歌剧《屈原》,在采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同时,在音乐语言上,施光南大胆吸收了屈原生活区域的民族音乐素材,包括昆曲、楚剧、汉剧、京剧、花鼓戏、山歌、古曲等音调韵味。剧中主要人物的咏叹调和重要唱段大都取材于屈原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咏叹调《离骚》、舞蹈《国殇》、歌舞《礼魂》等,既有凝重的历史感,又有浓郁的楚风楚韵,大大提高了歌剧的表现力,演唱无论慷慨激愤,或舒缓缠绵,都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剧中咏叹调《离骚》是根据屈原的不朽诗篇《离骚》改编而成,抒情、壮美,突出了屈原炽热的爱国情感;《山鬼之歌》源于《离骚》中《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林中山鬼等候热恋情人,感情炽热缠绵,是一段迷人的花腔女高音。

由于《诗经》、《楚辞》的推动作用,使当时歌唱艺术出现了初期的繁荣景象。《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意思是说人们击着日常的用具,如放水的瓮,盛食物的罐,甚至仅仅拍着大腿,都可以作为歌唱的伴奏。同时随着歌唱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有造诣的歌手,《孟子·告子》记载:“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随之也产生了歌唱理论,《乐记·师乙篇》中:“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歌唱在当时的盛况、歌手先驱者美妙的歌声以及声乐理论的出现,与当时《诗经》、《楚辞》的盛行,创造了好的歌唱环境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

乐府的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相结合的音乐机构。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乐府。据载秦代时已有了乐府,但乐府重建、兴盛是在汉代。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夜涌,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章之歌。”乐府的领导人李延年,根据《摩柯兜勒》创造了新声二十八解。史称“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李延年原是宫中太监,但精通音律,歌声动人,实是阉人歌唱家。对阉人歌唱家的演唱,古代音乐史学家潘察基,曾这样感叹道:“什么样的歌声啊,它既有长笛的甜美又有人声的温暖、平和。这声音又轻松又连贯,像一只云雀飞越天空,陶醉在它自己的飞翔中。看来似乎这声音已达到最高点,但它却又继续向前飞,向上,又向上,同样的轻松,同样的连贯……”李延年也许就是这种声音,才得汉武帝的喜爱,他曾在汉武帝面前唱了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位佳人其实是他妹妹,他把妹妹献给汉武帝,且很得宠,李延年的地位也为此显赫起来,李延年在乐府中的地位加上“延年善歌”,使汉朝声乐艺术发展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有些不朽之作流传至今,仍吟唱不衰,如《上邪》现改名为《长相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为陵,江水为渴,冬雷夏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至今仍被选入声乐教材。还如《孔雀东南飞》全篇三百五十三句,是最长的民间叙事诗。另外一首与之并驾的是作为爱国素材数千年来一直传唱的《木兰词》。《木兰词》与《孔雀东南飞》都是徒歌,如此庞大的佳作,表现了当时乐府民歌尤其是叙事诗式的徒歌的盛行,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为当时及后世的民族声乐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养料源泉。乐府的设立与改组,客观上起到了集中、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承前启后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诗经、楚辞、乐府对当时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对以后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民族声乐演唱者,我们不能只注意发声技巧,应注意提高多方面艺术修养,对这些古诗词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作一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张雪莲,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李延年乐府屈原
《乐府考略》作者非来集之考辨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7:58
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祖国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品读乐府
学生天地(2020年13期)2020-08-25 09:19:42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若你碰到知夏
中外文摘(2017年23期)2017-12-06 02:15:56
《乐府三首》
中华诗词(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24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36
李延年 笑度人生 活出非凡
台商(2016年7期)2016-05-14 13: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