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中应关注的“三个思想”

2012-04-29 00:44林元龙朱明德
地理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阴天原理试卷

林元龙 朱明德

笔者查阅近几年有关刊物,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学》等并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检索标题中含有“地理试卷讲评”一词的文章共189 000篇,其主要研究成果为:①试卷讲评课的作用(学生层面与教师层面);②试卷讲评课常见的问题;③试卷讲评课模式;④如何进行“讲”与“评”;⑤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等领域。然而,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局限于知识、思路、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因而仅是供教师借鉴的策略,而要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与高度,必须在试卷讲评中关注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三个思想。

思想Ⅰ——相观而善,寻缘找故

·内涵:学生没有无缘无故的错,但结果错了,因而,在试卷讲评中,学生互相观摩、师生切磋琢磨,致力于寻“缘”找“故”。

·案例1:图1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曲线(日变化或年变化)

(2)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日变化的是,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A、B两条曲线的夜晚,可能产生霜冻的是曲线,原因是。

测试后,对第(2)问错误答案的统计,学生答案主要有:①阴天昼夜温差小。②阴天云层多,温差小。③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差小。④阴天云多,大气逆辐射强,温差变小。

笔者分析:四个答案中,都说出了阴天温差小的判别理由,此时如果从表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无问题。但学生答案①的形成,不知是对类似题目答案的记忆,还是答案表述上的粗枝大叶,难以确定,根据前面对B的选择,表明它对该结果的现象是知道了,但对原理的掌握可能要个别交流才清楚。答案②的形成与前面答案的形成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只是把关注点较为明确地体现在云层的作用,因此,至少让教师明白其分析对象是正确的,但云层到底如何起作用则无法体现。③④两个答案应该对该题的原理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能很好地提出大气的保温作用,尤其是④还具体提出大气的逆辐射概念,所以从答案的分析上看,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原理是理解的。但该答案也反映了学生审题中对“日变化”等关键词的把握,因而也导致他们对(2)(3)两题原因分析上缺少比较。

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错误率,并通过错误率的统计,分析存在的知识和能力欠缺之处,还要从学生答案产生的基本过程仔细分析,关注学生错误答案的产生过程,对师生进行交流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反思

首先要求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与否。教师要及时批阅,收集卷面各种反馈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典型错误应进行分类统计,记录哪些是知识性失分,哪些是技巧性失分;哪些是普遍现象,哪些是个别现象等;讲评时,学生先诊断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师生合作找出错误症结。

其次要求讲评时应对错误原因、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对于错误类型不难归纳,但分析时教师要善于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心比心”地分析学生出错根源,而且有的学生出错原因和教师所主观臆想的原因不相吻合,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上出错?有否因自己的教学而导致学生产生的错误?学生要思考错题是怎样形成的,是在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缺陷?

再次要求师生关注地理学科的三个视角。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地域)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即动态观察世界的思想方法;从空间来观察世界,认识区域特征、人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即从空间表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和从空间分布上观察认识世界的空间观念,把握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从相互作用综合地来观察世界,认识人类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即综合的思想方法。

思想Ⅱ——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内涵:让学生明了自身的优劣,学习要藏之于心应用在外,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能为自己开出“良方”,避免再犯同样的“病”。

·案例2:读我国华北某地地形图(图2), 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由于学生无法解答,教师给出的所谓“迎风坡降水多;阳坡光照强,温度高”等“原理”都用不上。而真正的地理原理是“高大的山地对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在暖湿气流的迎风坡,气流受地形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在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不断增高,降水很少,成为雨影区”。而教师的原理正是来源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试题归纳出来的假原理,如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迎风坡,是归纳不出这样的“原理”的。

因此,试题讲解一定要避免牢记习题的现象,应启发学生将其发现的思路表达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分析问题所在。在许多知识原理讲解中,最好是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注重题中信息,归纳出地理原理。

·反思

首先着重学生的反思,避免通过多次重复训练而生成技能。一堂试卷讲评课,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思维: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误等;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其次要求教会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提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试卷讲评时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训练或是多题一解的训练,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归纳,不要陷入考题中的陷阱;形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在探究中理解的知识最深刻。

再次要求“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运用(布鲁纳)。”通过学生的反思、联想,感悟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地理学科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它主区域产生影响,用以指导具体地理问题的分析。

思想Ⅲ——善学善问,和易以思

·内涵: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不能靠大量做题训练出来,许多时候“做的多”,还不如“想的多”,自主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是最深的。

·案例3:读图3,判断四地气候的类型。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及解读信息的能力。平时习惯于用柱状图表示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变化,而本题恰恰相反,图的表现方式与平时教学的常用图表现方式发生巨大反差。学生在读图时能发现这一变化,则本题从知识角度分析应该是简单题。根据图示可知①图雨热同期,且7月是高温期,1月最低平均气温低于0℃,因此是温带季风气候,②图降水集中于7~9月,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因此是热带草原气候,③图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高温的5~9月,且最冷月的平均气温0℃,因此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图7月平均气温最低,而降水是最丰富时期,1月气温最高,降水却最少,所以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因此选项C正确。但考后的得分率来看仍非常低。

因此,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地理空间记忆和地理因果推理的关键,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答问、质疑、讨论等),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评课的目标不只是弄清一次测试的得失,因而,不可就题讲题、就题评题,要从具体内容中“跳出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审题、如何思维、如何答题等,由例及法、由例及类,提炼、形成观念性认识;要让学生总结经验,掌握方法,少走弯路;形成对地理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

还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试卷讲评时宁少勿滥,要找准“变式点” 进行有效拓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克服困难,教师要作学生坚强的后盾,指导学生大胆尝试,以此有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上充分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有所感悟。地理高考命题的方向和思路从地理学科本质出发,从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观念出发,考察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学科思维品质,注重以地理视角,观察现实世界的地理能力,这样的导向要求试卷讲评课关注学科本质问题,关注学科思维品质和学科思维能力。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它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综合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试卷讲评课是教育教学思想的诠释。

猜你喜欢
阴天原理试卷
太阳躲在哪里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给阴天染上色彩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