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尧
三家评议
从围观电视到电视围观
画面切入(一):
傍晚,某村。农人忙完地里的农活,陆陆续续地回家,吃完饭后,便相继到王姓人家串门。闲聊至7点,王家人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边看边和邻居评论。7点半,邻居渐渐都过来了,王家人把电视机搬到了院子里,支上高脚桌,在桌上再放个凳子,电视机便放在了凳子上。串门的邻人有的拿着小板凳,有的直接就坐在了地上,还有的没吃完饭便端着饭过来了。开始院子里只零零散散五六个人,十几分钟后,人便多了起来,大家开始等待每晚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渴望》……
画外音:
电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接力广播的话语叙述者,它具有比广播更强大的骄傲感,因为从新闻到影视、从娱乐到广告、从历史到现实、从真实到虚构,它都能画面性地统统涵纳,这种话语权之下的优越感吸引了普通百姓的集体性观摩。20世纪80年代,黑白电视机走俏,但在农村只有境况偏好的家庭才能买得起。那时的农村,夸张点说,是一家电视全村看。而且,当时电视节目的种类相对较少,娱乐氛围较淡,所以,全国百姓集体围观的节目呈现出同一性。而这种围观,是一种最时空统一和最接受统一的围观。
画面切入(二):
傍晚,赵姓人家,正是播少儿节目的时间,弟弟要看《圣斗士星矢》,姐姐要看《非凡的公主希瑞》,两个人争来抢去,谁也不让谁。最后,弟弟恼火地坐在地上大哭,姐姐无奈,只能陪他一同看《圣斗士星矢》。晚上,《新白娘子传奇》正是当时最火的一部剧,全家没有争议地一同观看……
画外音:
20世纪90年代,彩色电视机成功挤走黑白电视机,进入寻常人家。尤其到90年代后期,彩电几乎是家备一台了,电视机从此结束了它的露天性而回归家庭。彩电时代渐近娱乐化,喧嚣声更浓,多元的节目适应着不同人的审美。这种不同音部的唱响,分散了受众群,造成了人们对节目的紧随或疏离,但同时也开始让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
画面切入(三):
鹿家小女,正趴在电脑上胡乱地翻着网页,还没有决定要看什么电影;爸爸坐在沙发上,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拿着遥控,换来换去也没有找到一个想看的节目;妈妈偶尔看看时间,正等着看《传奇故事》和《人间》;奶奶呢,觉得现在的节目越来越看不懂了,只想看每周一期的《走进大戏台》和《梨园春》。
画外音:
曾经,电视是王者,它的单向传达更重于放下身段的吸引观众。而如今,电视走向争宠,正骚首弄姿地寻找目标观众。这是消费主义的信号。在此面前,高质量消费有之,庸俗消费亦有之,而前者已成小众消费,后者势已大众。其实,被消费包围以消遣时光的时代,较之前更让人被动和无助,我们的围观电视的实质正渐渐向被电视围观转变,无法摆脱的信息正一步一步地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网络盛行后,围观的形式从电视扩展到互联网,这种情形更甚。从围观电视到电视围观,我们正在被消费……
电视,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媒体,一个娱乐休闲的绝佳选择,它曾是家庭的核心、家庭成员目光的集聚地。不过如今,它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
是的,电视,它正在给我们传达过多我们并不想知道的信息,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是价值观。新闻千篇一律,越来越主观;电视剧夹杂了太多的“泡沫”,侵蚀着我们的时间和生命;互动节目除了选秀就是挖人隐私的情感谈话,主持人多少有点自以为是,而现场的观众在黑暗中被编导指挥着尖叫或者傻笑……
可是,还是有很多沙发土豆、宅男宅女,扎堆在了电视机前。这真应了那本有名的书所说的——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这些现象在让我们感到无奈感伤和哭笑不得的同时,其背后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也的确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