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格
歌剧是西方古典音乐和戏剧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然而,由于其规模宏大,成本极其高昂,观众群狭窄,市场前景不佳,因此堪称最“曲高和寡”的艺术。不过,在不断的突破与创新中,传统经典艺术通过数字革命为自己赢得了新的艺术生命,而且新生命的魅力相当令人惊叹。高清录像这一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科技进步,使得原味再现某一个特定舞台、某一刻精彩瞬间成为可能。
“在美国,在电影院里欣赏歌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英国连锁独立电影院Picture house的主管林恩·盖勒比说。作为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电影歌剧演出季”的第5季,其将歌剧送入了全球1500个电影院,其中620个位于美国,72个位于英国。热卖的演出包括罗伯特·拉佩吉制作的瓦格纳大型史诗级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女武神》。在影院观看歌剧《唐·卡洛》的现场直播要花费25英镑,这个价格比同样长度的普通电影票价高出1倍左右,但演出票早在9个月前就卖完了,“上一季的电影歌剧演出为我们带来了1500万美元的纯利润” 。
高新科技,正在为艺术创作与传播带来无限可能性。传统意义上的表演,往往封闭在剧院等固定场所,而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的表演以及观众的感官都将被大大延伸,表演场所的内涵将大大拓展。从现场演出到高清呈现,信息技术与演出业进行着独具创意的深度融合,传统的舞台演出正日益进入数字化时代。
“高清歌剧”的设想,最初源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彼得·盖尔博(Peter Gelb)。
作为一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歌剧院,大都会歌剧院在步入新世纪后,同样面临着观众老化的考验,从2002年开始,票房成绩不断下滑。相关调查显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是观众数量有限。尽管大都会歌剧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歌剧运作机构,每年要上演20多部歌剧,日间彩排、晚场演出、周六周日以及深夜装台,大都会的舞台几乎24小时夜以继日地工作,然而,能进入剧院现场观看歌剧的观众人数依然有限。此外,即使是大都会这样的品牌剧院,也逃脱不了观众老化的桎梏。数据显示,大都会观众的平均年龄为60岁,且呈现一年增加一岁的趋势。
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剧院,成为关系到大都会歌剧院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2006年新上任的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彼得·盖尔博首次提出“高清歌剧”的创意性设想。在盖尔博看来,如果通过他熟悉的、业已成熟的高清摄录技术,将大都会的歌剧同步传送给美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电影院,观众人数就能大大增加。2006年9月,歌剧《蝴蝶夫人》在大都会首演时,由15架高清摄像机在现场进行录制,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同时进行高清转播。除了在数字影院中进行同步的卫星转播,利用高清录制技术复制的拷贝,也在一些演出中心和大学校园进行版权售卖。
除了新颖的形式,相对低廉的票价尤其让年轻观众心动。在大都会歌剧院观看一场歌剧,一般得花100多美元,而在电影院观看高清转播,却只要20美元。此举一下吸引了众多习惯进影院却很少进剧场的年轻人,很多年轻人观看高清歌剧后,逐渐被吸引进大都会歌剧院,观看现场演出。
低廉的票价、全新的视听方式让不少歌剧爱好者以及好奇的观众耳目一新。此后,大都会歌剧院和NCM Fathom合作,向AMC、Cinemark、Regal集团等电影院线进行卫星转播,同时也向一些演出中心和大学校园进行转播。这种方式为大都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观众群。
在这项技术推出的第一年,大都会系列歌剧就在英国的7家剧院、日本的2家剧院和挪威的1家剧院同步上演。德、意、法等欧洲国家在次年也加入进来,当年全球增加了100块银幕,售出了20000张票,这一技术几乎遍布欧洲。如今,高清歌剧已经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的剧院和数字影院,并且成为许多影院最为成功的增值业务之一。据统计,2010~2011年度,大都会高清歌剧通过影院转播获得的收入达到6000万美元,为全年的总收入贡献了27个百分点。
转播试水成功之后,大都会歌剧院又进一步将其歌剧在广播、iPod下载程序、Met网络(手机网络)在线视频等进行推广,并免费提供高清的直播信号给部分纽约市的公立学校。这些举措,让剧院的观众群得以大大拓展。据悉,每年到大都会现场观看歌剧以及收看“高清转播系列”的观众人数超过300万,并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开始接近歌剧。歌剧从此与数字生活息息相关。
在相似大小的舞台上,演员形象被放大,人物表情、细小道具、动作暗示,这些以往无法在现场被绝大多数观众注意到的细节,在高清录像中得到突显。所以,拍摄高清歌剧对于传统的歌剧演出是很大的挑战,因为15架高清摄像机让一切图像和声音纤毫毕现,为了追求电影效果,连演员在舞台上吃东西、喝酒也必须是真的,更不能有游离于舞台之外的多余动作。《魔笛》是大都会歌剧院高清歌剧项目的第一个制作,不少地方都针对高清录像这一载体进行了不同于传统歌剧演出的改进。例如,帕帕基诺建议帕米娜说谎逃脱惩罚时,帕米娜用高音部回应“要诚实”,此时从侧面低视角拍摄到的画面,加强了两个人的对比,使得场景显现出优雅的趣味。
更加体现高清歌剧录像优势的是开场毒蛇追杀王子场景,如果用传统的表演方式,无论是用虚景还是模型,都会显得非常滑稽。大都会这个版本独辟蹊径,由多位身着黑衣的工作人员举起轻质而巨大的毒蛇木偶,或许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舞龙表演。上下翻飞的场景煞是好看,也非常符合该剧的童话色彩。如果是现场观看,或许还会留有一点遗憾,舞蛇人毕竟会对台上的主要角色产生遮挡,略微影响视线。但是在高清录像中,由于同时有多台摄像机从不同视角拍摄,剪辑后更多地保留了主角特写镜头与舞台全景,使得观众能够更加集中视线,避免不够完美的舞台角落带来的缺憾。
而《魔笛》在演出时,换景则是一大考验,要保证三十余次场景切换不能够打断歌唱段落与戏剧进展。1991年“大都会”有一个同为詹姆斯·列文指挥的《魔笛》经典制作,很多爱乐者都观赏过那个DVD,其中的不同场景以不同幕布相区别,因此可以简化舞台的换景处理,解决了这一难题。而大都会的最新制作更加精彩,布景上用了多个可旋转的小舞台,通透的玻璃材质,在灯光辉映下显得灿烂辉煌。这几个旋转舞台能够自由组合,并借助舞台其他辅助设施如幕布、立柱、台阶等,可以再现出极为瑰丽的效果。与旧版本相比,立体感与科技感更强,更容易让观众入戏。
2011年8月,大都会高清歌剧系列剧目作为上海大剧院13“周岁”的生日礼物落户上海,成为继日本、中国香港之后亚洲第三个转播大都会高清歌剧的剧院演出场所。此前,上海大剧院一直希望能将大都会歌剧院这样顶级歌剧院的作品带到上海,但是由于歌剧引进涉及环节众多,并受档期、人员、空间、地理等诸多因素限制,要实现这一愿望并不简单。高清歌剧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决定借助高新技术,让中国观众能够同步、身临其境地领略到世界顶尖歌剧院的最新作品。
不过对上海大剧院而言,直播的方式并不合适,因为中美两地存在时差,大都会在当地下午演出歌剧时,上海正是后半夜。后来,大都会推出了高清播放带,可以随时随地播放,时差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2011年大剧院13周年院庆之际,上海大剧院取消演出《天鹅湖》的惯例,而代之以播放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高清歌剧。
为适应高分辨率画面,上海大剧院配备了宽18米、高7米的特制高清大屏幕,与大剧院舞台台口尺寸完全相同。此外,还从专业机构租借了播出高清信号的专业广播设备索尼HDW M2000P录像播放机。这种录像机采用高效率、高质量的HDCAM高清晰度记录格式,输出信号达到广播高清级。
世界首部3D歌剧电影《卡门》在中国香港上映时,不少观众惊喜地感叹,高科技让欣赏歌剧真正成为轻松的享受。电影真切模拟出了歌剧院观剧感受,3D效果极为震撼,《卡门》中宏大的歌剧场景如在眼前,演员们酣畅淋漓的演唱如在耳边。由于电影采用了最好位置上的多机位拍摄和剪接,因此观众无论坐在哪个座位上,都是音响界所称的“皇帝位”,能够获得最好的视听享受。这在真正的歌剧院中是不可想象的。
《卡门》全剧长达170分钟,分上下半场。从歌剧开幕前的观众入场,后台的演员准备,到中场休息20分钟,影院的环绕音箱里播放的实时剧场噪音,都完全再现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的现场情景。甚至不少“老外”观众按照欧美的歌剧欣赏礼仪着正装入场。当银幕上的歌剧院中观众鼓掌时,影院里的观众也掌声四起。一切都是身临其境之感。
高清歌剧,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高新技术给歌剧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对于国内歌剧产业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它拓展了这一产业的链条,为其走向真正的产业运作提供了借鉴。当然,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高水平剧院仍然不足,而影院建设速度较快。在现有条件下,剧院可以考虑和条件成熟的电影院线合作,通过资源整合,拉长产业链条,为自身走上良性运作创造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