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系统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2-04-29 14:03:27黄文黄杰魏露杨赞陈端吕
天津农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系统评价湿地洞庭湖

黄文 黄杰 魏露 杨赞 陈端吕

摘要: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采用AHP法系统评价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质量,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已退化。提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域生态农业、强化法律监督、建立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对策,为加强洞庭湖湿地生态建设与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湿地;系统评价;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5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1]。由于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故它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北美洲、欧洲、亚洲和中国等世界各地对湿地进行了相应研究[2-3]。湿地评价就是评价者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属性与人类需求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 欧盟、国际组织和我国对湿地功能评价研究较多[4]。洞庭湖湿地作为国内最集中连片与最大的湿地资源之一,开展洞庭湖湿地系统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探讨洞庭湖湿地系统功能效应及功能价值评价,湿地系统经营与管理,加强湿地生态建设与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洞庭湖湿地概况

洞庭湖区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主要包括常德、益阳、岳阳的14个县、6个市和15个国营农场,土地面积349.6万hm2,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6.5%[5]。洞庭湖是我国6个国际重要的大型湿地之一,湿地分布于洞庭湖平原,现有天然湖泊面积2 691 km2,洪道面积1 307 km2,最大容积187.4×108 m3(城陵矶水位34.03 m),平均水深6.7 m,最大水深30.8 m,流速最大1.05 m3·s-1,泥沙含量为3.36~10.3 mg·L-1,湖泊多年平均径流量3 126×108 m3。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由于受东南季风和长江、洞庭湖庞大水体的影响,具有湿润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和湿润、光热充足、多风多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土壤源于长江、“四水”夹带物的成层沉积,底层为沙层、沙砾层,上层为沙土层、粉沙层,土层极厚,土质肥沃,透水性好[6]。

2洞庭湖湿地系统评价

2.1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功能

2.1.1调蓄洪水洞庭湖湿地中泥炭土等特殊的土壤拥有巨大的持水能力,能储存降水和径流,降低水流流速,减缓洪峰的周期,在空间和时间上对过量的水分进行再分配,调节流量过程。洞庭湖多年平均过境水量为3 126×108 m3,湿地加大了对季节性洪水的接纳容量,降低了洪峰高程,减轻了洪水的直接威胁。

2.1.2鸟类和鱼类栖息地洞庭湖湿地是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区内鸟类资源丰富,主要以候鸟为主,在局部区域与其他经济鸟类混群,形成优势群体的重点保护鸟类混群。现有鸟类157种,已记录的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6种,二级保护的26种,地方保护的33种。鱼类丰富,珍稀种类多。已记录到的鱼类分别隶属于11目23科114种,其中鲤科鱼类所占比重最大,占总种数的55.4%。湖区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等20多种,较名贵的鱼类有鲥鱼、银鱼等。

2.1.3净化水质,提供水源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有较强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丰富的生物与根际微生物,能截留大部分营养物质,降解相当数量的有机物,有净化水质的功效。湿地泥炭良好的持水性及质地粘重的不透水底层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能提供充足的淡水资源。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2.1.4调节气候湿地通过积水土壤和植被持水的蒸发散,使洞庭湖区域内局部气温和降水量发生改变,影响局部气候条件变化。如洞庭湖中部的沅江市,其1月平均最低气温比距湖泊较远的县市高1.7 ℃,无霜期比距湖泊较远的县市多12 d,气温日较差是全省最小的区域,约为6.6 ~7.6 ℃[6]。

2.1.5食物链的支持者洞庭湖湿地的野生湿地植物如芦苇、荻等,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通过牧食型食物链和碎屑型食物链,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有机物的循环,经流水作用,湿地养分和食物交替运出,使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作为食物链的支持者,物质和能量通过湿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2.1.6生态旅游洞庭湖湿地公园,黄山头、夹山寺及桃花源等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景区。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湖南省整个北线的旅游布局,将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

2.2洞庭湖湿地的主要生态问题

2.2.1湿地类型的改变导致湖泊调蓄防洪功能减弱四口、四水输入的泥沙每年在洞庭湖的淤积量9.84×107 m3,大湖湖床平均淤高3.7 cm,导致湖洲面积增加5.0×103 hm2,同时大规模“围湖造田”又人为加剧了湖泊的萎缩和湿地类型向洲滩型的转变,形成“淤积—围垦—再淤积”的恶性循环,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2.2.2湿地环境污染 区域过量的排污造成对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据调查,湖区共有各类污染源1 803个,其中重要污染源141个,每年接纳各种废水4.27×107 t,固体废弃物4.01×106 t,施用农药1.95×103 t。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迁移、转化,最终进入湿地系统,造成湖泊水体特别是沿岸水域的污染,对湿地资源的开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危害。

2.2.3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洞庭湖湿地类型多样,生物种群丰富,但由于泥沙淤积、人工围垦,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加之湿地环境质量下降,乱采滥伐,乱捕滥猎,不少野生动植物生存条件遭到破坏,从而使湿地生物结构、组成发生变化。洞庭湖名贵鱼类如中华鲟、鲥鱼,珍贵鸟类如白枕鹤、白头鹤等在洞庭湖大部分地区已很难见到。

2.2.4土壤潜育化严重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泥沙淤积,河床与湖底抬高,垸内高程相对下降,使地下水位升高,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洞庭湖区有60%潜育化稻田33.3万hm2,每年的4—8月份的80%时间,湖区多数地方的地下水位在20 cm以内,使湖区的农业生态受到严重威胁。

2.3洞庭湖湿地的生态质量

湿地生态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制订合理的湿地保护对策提供依据,这对提高湿地生态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可持续性作为湿地生态质量的评价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张峥、朱琳等[8]建立的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洞庭湖4大湿地类型进行生态质量评价(图1、表1)。

3洞庭湖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

3.1保护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因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物种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强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生产力,巩固了其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我国最早把东洞庭湖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一的湿地,后来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也都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好这些野生动物资源不仅能保证湖洲生态平衡,而且在科研上具有重大价值。根据现有的物种多样性状况,必须禁止在湖洲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资源,才能保护湖区生态环境。

3.2合理利用洞庭湖湿地水资源

洞庭湖水域具有航运、饮用、工农业用水、旅游等多种功能,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水体质量,加强湿地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的直排入湖,入湖废水须经处理并达国家排放标准。研究制定洞庭湖区域水质标准,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对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珍贵水生动物及鱼类的产卵、洄游与活动场所的水质实行优先重点管理。加强对湿地水体的监测科研工作,通过监测及时掌握湿地水环境变化情况。

3.3发展洞庭湖湿地水域生态农业模式

为了控制湿地生态功能的退化并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应控制湿地开发规模,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9]。依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进行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形成复合高效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工程建设把可以利用的荒芜河洲滩生态系统改造成适当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有限湿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针对浅水水体,构建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适用于池塘及小型水库的鱼、猪、禽复合模式。过水湖洲资源可选择性开发,高洲受淹时间短,可实施以林为主的林、草、禽、鱼(桑、蚕、禽、鱼)共生工程;中高洲可以芦苇为主,芦苇、林、鱼共生;中低洲种草发展畜牧业。流水低湖田发展水产养殖业,主要采取低湖田林、稻、鱼、油共生模式与麻、鱼、稻复合模式,适用于水源充足稻田的稻鱼共生模式。

3.4构建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

洞庭湖有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几乎涵盖亚热带内陆所有湿地类型,造就了该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洞庭湖区湿地旅游的开发,必须定位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重视湿地生态功能,在湿地生态类型完整的区域,形成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10]。

3.5强化洞庭湖湿地的法律监督

加强立法与法律监督,强化湿地资源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依据“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结合,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洞庭湖湿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思元,牛萌.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55-57.

[2] 崔丽娟,张明祥.湿地研究评价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6):46-53.

[3] 魏明芳.天津汉沽滨海湿地现状调查与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0(5):115-118.

[4] 袁军,吕宪国. 湿地功能评价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2004,2(2):153-160.

[5] 窦鸿身,姜加虎.洞庭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

[6] 董明辉.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7] 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 资源科学,2001,23(5):82-86.

[8] 张峥,朱琳,张建文,等.我国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0 (S1):55-58.

[9]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0] 李景保,朱翔,蔡炳华,等.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3):128-133.

猜你喜欢
系统评价湿地洞庭湖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利卡汀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细辛脑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的Meta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丹红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白洋淀湿地现状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