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军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政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考核,以监督、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是防止和治理贪污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而产生的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与其他审计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近年来审计机关的一项新任务,政策性较强,还具有一些与其他审计风险不同的特殊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只有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与传统审计风险相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有其特殊性: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审计对象不仅涉及到单位,而且还涉及到单位的领导干部个人。审计人员既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知识与能力,但在目前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把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专项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多种审计形式,往往面临时间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力量有限,需在有限时间条件下完成审计任务,客观上必然影响审计的深度和质量。审计人员既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又要对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要分清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另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些不可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管理能力等,审计人员只能根据短时间内的审计调查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责任,也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3.审计时效的滞后性带来的审计风险。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也提出“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仍然存在,领导干部已经离任再进行审计,势必造成被审计责任人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降低,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要有效控制与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审计法律法规。
要尽快完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使审计有法可依。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经济责任审计要由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委托,审计人员要恪守审计权限,严格依法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责任人应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协助审计人员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防范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首先,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有必备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政策水平;其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第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并且特别要加强其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防范审计风险。
3.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制定必要的审计程序,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保障。审计规范确定了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明确了审计责任,有利于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执行审计业务,从审计计划与委托、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到出具审计报告等整个流程规范操作。不能因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化审计程序。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评估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预计可接受的审计检查风险。符合性测试阶段可以增加向组织人事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班子情况的程序。实施实质性测试时,要严格对照国家有关的法规认真核实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要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检查制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坚持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复核促进审计人员认真对待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个环节,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制度的同时应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
4.突出审计重点内容。
要突出审计重点,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为了审好重点,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注意利用被审计单位已有的预算执行审计或财务审计的结果。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就可以保证审计质量。在实施审计时必须对主要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重点查明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和数额比较大的经济事项,以解决审计期限长、内容多、范围广而审计时间紧、审计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5.谨慎作好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所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其中又以直接经济责任为重点。审计评价是决定审计结论性意见的关键环节。要制定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以统一规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逐步完善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价要有根有据,要尽可能量化,在评价时要用一些具体数字、比例和实证材料;评价要注意谨慎性原则,对于与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行为责任没有直接联系的责任和行为,审计应不予评价,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可采用对比方法。在评价中进行分析对比,把实际数与计划或预算数比较,与同级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与历史水平比较等等。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