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奕
企业战略管理首先是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以及竞争者分析等。外部环境分析常用的工具有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和SWOT(强项、弱项、机会、威胁)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通常基于波特提出的竞争的五种力量,即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的进入者、替代者的威胁、供应商和购买者的影响;竞争者分析就是深入地对一些具体的竞争对象进行分析。
同理,我们在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战略时,也可以进行职场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工种竞争结构分析以及竞争者分析。
职业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整体的就业形势,如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就业情况、人才供给情况、劳动力迁徙状况、薪酬福利的变化趋势、相关就业的法律法规等等。这个分析还可以更进一步,具体到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区域。
比如汽车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的影响,就会随之产生“冷”或“热”的变化,由此带来这个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又如互联网行业,互联网泡沫带来的投资热潮,让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的状态,可是泡沫一旦破灭,各家公司就可能会裁员或者控制招聘。当然,这种职场战略环境分析,也可以运用于某一地区。
工种竞争结构分析所说的工种是指具体的职能,与工作的性质有关,与行业或者区域无关,比如质量、财务、法律、市场、销售、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等,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工种发展状态分析。就是要了解这类工种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像企业有生命周期一样,不同工种也会因为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比如,驾驶员这个岗位在二十多年前是非常吃香的工作,很多人都趋之若鹜;又如,财务管理这个职能在过去十多年间,由于企业对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人才需求的总量上提高了很多;再如,由于社会的分工,企业中很多的IT岗位都已经外包了。
另一方面是工种竞争力量分析。如,当你想从事某个职业时,到底谁会与你竞争?他们的竞争力量如何?就像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一样,有几种力量会参与竞争,现在这项工作,由于技术或社会分工的原因,代替这份工作的人或者机器(这项工种被机器替代?被外包?被简化?)、跨工种转移过来的人、大学或者各类学校最新培养的人的情况,以及企业管理者对待这个工种的态度(管理者是否认为这类工种所拥有的技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
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大概就可以了解这个工种的竞争结构了。
竞争者分析就是具体到个体,到底谁在与你竞争?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他们优势是什么?与他们相比,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当然,这类分析更多地运用于高级人才。
职场战略环境分析过后,我们可以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另一个工具SWOT分析,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现实的环境下的强项(S)、弱项(W)、机会(O)和威胁(T)。
以上的分析,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在职场竞争的战略,根据波特的理论,企业基本的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同理,在职业发展上,基本的竞争战略也有三种:
一是专业化发展战略。在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上,专业水平明显高于该工种的平均水平或者主要竞争者的水平,当企业聘用你时,立即能够获得高于市场水平的专业能力,因此,企业有很强的意愿付出更多,不仅仅是薪酬福利,也包括在工作中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支持等等,这样会进一步强化你在专业方面的竞争优势。
选择专业化发展战略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旦这种职业发展战略取得成功,就会有那种“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效果。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就是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区域中,某一个工种中只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成为专业领先者,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采用这种战略。
二是通用化发展战略。这一职业发展战略成为不少人的重要选择,通俗地说,就是让自己成为“通才”,但很多人在选择这种战略时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通才就是“什么都懂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或者就是会所谓的“三脚猫”功夫。
其实恰恰相反,通用化战略也可以说是某种专业化发展战略,当然这里的专业不是指的技术,而指的是一些核心能力。比如解决问题,选择专业化发展战略的“专家”靠的是对于技术的把握、对于问题本身的深入理解,而选择通用化发展战略的“通才”靠的是深谙解决问题的基本路线图、激发他人参与的能力、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最后通过他人的努力与支持解决了问题,这些核心能力是不带有任何专业色彩的,也正是这些核心能力才可能让人成为“通才”。
选择通用化发展战略的人,通常还是从某一个专业起步,但他侧重的不是技术或者知识本身,而是如何运用知识和技术的基本方法、方法论、工具,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推动、激励、管理,并与组织的其他部门有效协调,也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心智锤炼。
通用化发展战略是否成功,一个标志是成功地拥有了哪些核心能力,并成功地将这些核心能力运用在另一个专业或者行业领域中。选择通用化发展战略,极大地拓展了职业发展道路,突破了行业、地域、工种的限制,这也是许多人选择这一战略的原因。
但通用化发展战略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很难对核心能力进行定量的确认与评估,甚至定性都很困难,不像专业知识或技术可以进行较科学的测定。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这种能力,但其实还没有,他们匆匆地跨出自己的专业,开始通用化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核心能力的缺乏,最后只能成为“三脚猫”。
三是差异化发展战略。专业化发展战略和通用化发展战略都对个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或者在专业知识上或者在核心能力上取得优异成绩,因此这种战略往往会另辟蹊径。
在现实环境中,很少人意识到这种战略,或者意识到这种战略,但不知道如何实施。我们可用一个笑话来形象地解释差异化发展战略,如一个相声演员说,自己是相声界唱歌唱得最好的,是演唱界相声说得最好的。他可能相声说得并不好,但他并不与其他在相声这个专业领域中的人比说相声,而是比唱歌;同样,他肯定不是演唱界歌唱得最好的,但他不与其他歌星比唱歌,而是比说相声。这种差异化的竞争方式,一下子就让他格外出众。
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由于教育经历、工作经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等而表现出独特的一面,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重要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分析并确认自己的“差异”,同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匹配自己的“差异”。这就有赖于前期做职场战略环境分析的深度了,自己要多了解这个市场,自己的竞争者是处于什么状态。同时,这也有赖于对于自己的了解,包括自己的知识、核心能力、动力、弹性、学习能力、竞争意愿,等等。
一旦选择了自己的职场竞争战略,接下来一步就是职场战略评估与控制,定期回顾自己的战略实施情况、审视职场的变化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一点要注意,评估一个战略的好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一些企业不停地改变自己的战略,最后注定要失败一样,个人的职场发展战略,也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定会遭遇职业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