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美 张江
从不知“五个W”为何物的新兵,到屡获全国、全军、军区、省市新闻奖的“老新闻人”;从上了一个“豆腐块”被领导赏识,到多次被领导点名参加重大军事行动的宣传报道工作;从为连队干部一次口头表扬激动不已,到荣立一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连续20多年被军区、集团军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的从容淡定。
蓦然回首,被官兵们誉为“泥腿记者”的南京军区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唐守伦坚守基层新闻工作一线,一干就是24年,采写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新闻佳作,推出了一个个引领时代的先进典型,成为新军事变革的传播者和记录者。
情系基层:痴心挖掘基层这座“新闻富矿”
身在基层一线的报道骨干,常会发出这样的抱怨:“基层不出新闻,身在基层难有作为。”但在军事新闻天地耕耘20多年的唐守伦常常感慨:“新闻的富矿在基层,最美的风景在一线,最有价值的线索在泥土里、在硝烟中、在官兵的心坎上。”从他那一本本厚厚的见报剪贴本中,人们不难发现,他的新闻作品总是充满清新的泥土气息,不少写基层官兵的新闻作品获得全国、全军新闻奖。
1996年3月的一个晚上,他到连队和战友聊天,无意中得知五连炊事员徐诚被请到新兵连,为新战士讲授外军兵器知识课。他顿时眼前一亮,找到徐诚,和他聊起学习外军知识的情况,很快得知他入伍一年多来,先后翻阅了近百万字的学习资料,写下了4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还在《兵器知识》《舰船知识》上发表学术文章,被团作训股聘为“兵参谋”。他和新闻单位反复沟通后,把主题定在一名炊事员刻苦钻研高科技知识上,与他人合写的人物消息《灶台边走出个“兵参谋”》被刊登在《人民前线》一版头条位置。随后,《人民前线》报在一版开辟了《兵参谋徐诚》专栏,对他钻研外军知识的事迹进行了追踪报道;《基层生活》杂志连续十二期在封三刊登徐诚提供的外军兵器图片,并每期提供一个整页的版面,让他介绍外军知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军内外报纸电台都对徐诚的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后来,《灶台边走出个“兵参谋”》分别获得军区军兵种报纸和江苏省年度好新闻三等奖。
某导弹团是高学历干部比较集中的地方,地方入伍大学生干部占全团干部总数将近一半,先后有74人出国深造。为了抓住“亮点”,他先后两次住到该团,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与人合写了《探访学生官的业余生活》一稿。此稿在第九届“五四新闻奖”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唐守伦的新闻作品还有很多:获得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的《“电脑高手”为何新装备训练低能?》及被《中国青年报》评为优秀作品的《24位老人同谢一个兵》《黄震舍身救战友》等文章,都融入了时代精神,洋溢着沁人心脾的基层泥土气息。
热情如火:让每一天都处在冲锋状态
20多年来,唐守伦这个名字,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他深有感触地说:“要想在新闻工作上有所作为,就要吃别人不愿吃的苦,每天处在冲锋状态。”
好一个冲锋状态!多年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每天工作再忙,都要雷打不动地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常常忙到深夜二三点,甚至宁愿通宵不睡觉,也不让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过夜。前几年的春节长假,他每年都有一篇重要稿件在《解放军报》一版报眼采用,有时连发三四篇。平时偶尔外出,也不忘带上相机捕捉新闻,就是回乡探亲、出差,也要准备几条待写的新闻线索,或将写好的初稿带在身边反复修改。在陪伴身患重病的父亲时,趁父亲休息完成了一组专题教育稿件的写作。
多年来,唐守伦的职务在变,岗位在变,但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丝毫不减。
导弹团是一支国防新锐。唐守伦从团队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关注团队的建设,及时报道团队建设新貌。去年,导弹团培养信息化人才的经验做法被全军推广后,他全程参与了这一重大典型的策划宣传工作。军区《人民前线》报两个波次的宣传,持续了全年。反映导弹团人才建设新气象的新闻调查《战场,不再隔行如隔山》一稿,配图片、短评推上了《解放军报》一版头条。随后,《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先后对导弹团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先进事迹作了宣传报道。这期间,经历了无法想象的曲折,他却乐呵呵地说:“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是快乐的。”
一位将军了解唐守伦在新闻战线奋战20多年的动人事迹后,称赞说:“能在新闻工作岗位坚持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勇于担当:重大军事行动宣传的“突击队员”
熟悉唐守伦的人,都知道他是“只要有新闻就去现场”、“重大事件从不缺席”。
这些年来,他像一名“突击队员”,一次不漏地参加了所在部队的重大军事任务,多次受命参加军区、集团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不避难险、不辱使命,甚至不计个人安危。
1998年8月7日,江西九江市城防大堤决口,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云集九江,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新闻大战与生死攸关的抗洪大战同时在九江打响,而他作为赴九江抗洪的某集团军报道组的一名战士报道员,义不容辞地挑起了集团军抗洪新闻报道的重任。
“小卒过河当车用。”他白天在封堵大堤决口现场采访,晚上通宵达旦地写稿,从宏观着眼、小处落笔,展现了抗洪官兵与洪水殊死搏斗、与大堤共存亡的感人场面。5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被军内外报刊、电台采用新闻稿件150多篇,及时、全方位地讴歌了九江军民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壮举。抗洪归来,他荣立了三等功,并被破格提升为军官。
进入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唐守伦既忙于组织官兵抗击驻地雪灾,又做好抗雪灾的宣传报道工作,常常忙得连轴转。大年初四这天,他被集团军派往江西,参加军区电力抢修会战的宣传报道。他闻令而动,紧急赶往江西,与战友们会合。
一到电力抢修会战的战场,他一边与战友们一起翻山越岭搬运电塔的塔材,一边就地展开采访。尤其是集团军首长亲临抗灾一线,与官兵们一起运送重达一二吨的塔材上山的场面,让他激动不已。他一气呵成写出了《将军扛杆上高山》一稿,再现集团军王政委心系灾区,与官兵们一同奋战的场面,通过地方网络将稿件发往报社,第二天,就被《扶州日报》在一版头条采用,《江西日报》等报刊随后采用,被广大干群传为佳话。不到一星期,唐守伦就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江西日报》等报刊刊用稿件20余篇,并率先报道了被表彰为全国抗雪救灾先进个人的摩步某旅班长吴仁权从封堵九江决口的“抗洪勇士”到电力抢修会战“抗雪勇士”的感人事迹。
三个月后,汶川特大地震,唐守伦又飞往四川,参加集团军陆航某团的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他跟随直升机,记录下飞行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死亡峡谷”,转移被困群众,向灾区运送救援物资的感人场景,在热得像蒸笼似的帐篷里写出了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稿件。
一次次的重大军事行动,唐守伦总是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用热情和才华演绎了军旅新闻人不畏艰辛、敢于担当的豪情壮志。
授人以渔:深受基层官兵尊敬的“新闻老师”
这些年,唐守伦不仅发表了4000多篇新闻作品,还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军事记者》《基层通讯员》等报刊上发表了新闻论文和采写体会,在军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驻地院校、兄弟单位都慕名而来,他总是有求必应,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大家都喜欢叫他“唐老师”,既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更是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为了让老师的称号名副其实,唐守伦总是想方设法地当好报道骨干的引路人,他教报道骨干学会发现新闻、选取最佳报道角度、写作技巧,练好新闻写作内功。在每年定期举办新闻骨干培训班的基础上,唐守伦将网络培训作为新闻培训的“第二课堂”,对基层报道骨干不定期地进行网上集训,集中解答学习难题,分析研究报道线索。并在所在部队政工网上开设“新闻天地”专题网页,推出“新闻讲堂”“摄影天地”“名篇赏析”等栏目,为基层报道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发表稿件的园地。
为了更快地提高新闻报道骨干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唐守伦先后推荐了8名报道骨干到解放军报社、人民前线报社学习,接受系统的新闻培训。集中组织爱好新闻写作的官兵参加新闻函授,今年就有100多名官兵参加了《解放军报》的新闻函授。设立新闻工作日制度,唐守伦每周定期下基层,与基层官兵开展新闻小会战,面对面、手把手地传帮带。在他的倡议下,建立健全了新闻工作激励机制,每年都有报道骨干立功受奖、选改为士官。
身接地气,笔有灵气;眼晴向下,“活鱼”跃上。扎根基层,唐守伦的才情得以汩汩涌流,成为深受战士喜爱的“泥腿记者”,他也不断超越自我,一次次实现新闻工作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