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可
山西大学崔凡芝教授向我推荐了一本山西一位作者的新作《读史论政——史记汉书纵横谈》,要我谈一谈读后感。作者薛俊华同志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虽学文却又雅好历史,可以说是文史兼通,于是有这本《读史论政》的《史记汉书纵横谈》,三晋出版社2010年出版。在科举时代,不“为学”则不能“从政”,所以“从政”者都能“为学”,正如子夏所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与世界接轨,步入现代社会,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学校专业分门别类,培养各别人才。现代社会“从政”与“为学”难以兼任,鱼与熊掌不可得而兼。当然,任何时代都有特异人才,有通才大家,那毕竟是凤毛麟角。做到“从政”与“为学”两不误的人在当今社会是很不多见的。
作者学以致用,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也不是泛泛的以学养心,提高个人修养。作者是“从政”的干部,操心的是大众民生,读史是为了搞好工作,作者论史,抒发的是人生感悟,所以题其书曰《读史论政》,现实性、功利性十分强烈,这是该书的特点。
由作者的书名,感悟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换句话说:历史有什么价值?似乎人们的答案十分肯定:历史有借鉴的价值,宋人司马光写的一部古代编年体通史,宋神宗题名《资治通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一句古老的人生格言。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曾经有过一阵“史学危机”的讨论,起因于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不好分配,各高校历史系的招生大幅度萎缩。作者恰是在这一背景下“从政”而不放弃“为学”,而且还迷上了史学,读《资治通鉴》,读《史记》,读《汉书》,心得感悟,发于笔端,积篇成册,而成煌煌大著。《读史论政》对历史的价值和功能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概括其内容,具体说,历史的价值有四个方面:其一,历史知识,提高修养;其二,智慧谋略,增长才干;其三,经验教训,警世取谕;其四,惩恶劝善,做人准则。《读史论政》全书55篇文章,篇篇精彩,有的放矢,闪射着思想的光芒,兼之文辞优美,感情真挚,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下面试做具体分析。
1、传播历史知识。《读史论政》,顾名思义,写的是政论文,只是以史为载体。正因为是以史为裁体的政论,伴随论题传播了历史知识。作者用笔很活,有的论题像传记,如《项王悲歌》、《谈刘邦》;有的论题像纪事本末,如《长平之战遐想》;全书贯通,依时间顺序展开,像编年体。就全书总体风格,夹叙夹议,以叙为主,篇篇如同说书,用故事性展开,作者议论纵横驰骋,古今中外,全方位讲故事,说历史,落实在当今,读者仿佛是在听人讲身边的故事,潜移默化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修养。不须举例,篇篇都是故事。司马迁写《史记》,人物情节故事化,显然薛俊华同志是活用司马迁笔法,议论故事化,自然论从史出,不下大工夫,不能有此境界。
2、启迪智慧谋略。历史沉淀各个时代英杰伟人的智慧谋略,那些大政治家、军事家、哲人智者创世的智慧,取得事业成功的谋略,是通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司马迁为商人立传,明确宣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华殖列传》六十九。”《读史论政》一书,非常重视对沉淀于历史中人类智慧谋略的总结。《大禹精神》总结了大禹、李冰、郑国、潘季驯等中国历代治水专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升华为一种“精神”,作者称之为“大禹精神”,化为领导艺术。作者写道:“领导在群众遇到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身先士卒,沉着指挥,是一个领导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坎坷就叫人生》一文,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受宫刑发愤著书,作者从中体悟到“五彩斑斓的生活永远属于生活的强者,坎坷就是人生”。这人生就是:“困境中懂得坚持,困境中敢于拼搏,困境中看到光明,困境中能够苦中寻乐。”
3、警世取谕。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历史,最大的收益,最现实的效应,就是吸取经验教训。《领导学学秦穆公》,作者总结秦穆公治国有四大长处:第一,重用人才;第二,有国际头脑;第三,亲民爱民;第四,知过就改。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秦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贤君,他当国君,拓展秦国领土,并国十二,疆域扩大几倍,使秦国从一个偏远的西方小国一跃而成为逐鹿中原的大国。秦穆公有许多缺点,犯过许多错误,他死后用一百多活人殉葬,历来受到尖锐批评。薛俊华抓住主流,正面总结秦穆公成功治理秦国的经验,化为人人可以运用的领导艺术,可以说这是善学历史者也。作者不是评价秦穆公,而是总结历史经验。历史的教训更有警示意义。《谗言置人死地》、《明君也有遗憾》、《当官的冷暖和扭曲》、《掌权人易受蒙蔽》、《景帝感情用事》等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历史教训,一个领导者的视、听、言、动,都要处处小心,一不留神就要犯大错误。楚平王误听费无忌的媚言、谗言,夺了太子的媳妇,导致楚国差点灭亡,不仅赔了一个儿子,害死忠正的大臣,自己死后还遭鞭尸。战国时实行胡服骑射富国强兵的赵武灵王、一代明君唐太宗、文景盛世的汉景帝,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只因感情用事,乱了家法,危害国家。赵武灵王宠信惠后,废长立幼,导致长子作乱,自己饿死沙丘宫。汉景帝感情用事,说了一句讨好母亲的戏言“千秋之后传位梁王”,煽起弟弟梁王的嗣位野心,导致梁王僭越犯禁而忧死。在上位的领导者要慎言慎行,作者总结历史教训升华为哲理,以凝缩为文章标题:“掌权人易受蒙蔽”,说得何等之好!
4、做人准则。历史实录,善恶必书,目的是惩恶劝善,学习历史,提高修养,端正做人准则。孔子写《春秋》,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司马迁效法《春秋》作《史记》,明确宣称《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史记》每一篇传记都突出一个主题,写什么人像什么人,全方位展现社会各色人物的角色,为全社会各色人物树榜样,立训诫。读了《史记》,君知道怎样做君,臣知道怎样做臣,父知道怎样当父亲,做儿子的知道怎样做儿子,社会就和谐了。《读史论政》阐释做人准则,每篇有每一篇的主题,指导人们怎样为人处世,端正做人准则,思想鲜明,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都能体悟出新意。所有历史人物的言与行,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可以做镜子。《周公的忠心》、《领导学学秦穆公》、《他们是成功者》、《文帝的自律》、《群星璀璨的时代》等文,作者讲述周公、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汉文帝、平民出身的抗匈大将卫青等历史人物的功绩、自律、奋斗,他们是作者学习的楷模,导人向上的镜子。《妲己、褒姒也有责任》,从反面人物引出正面教训,翻新出警世自律的镜子。传统史学观点,对殷纣王、周幽王也予以斥责鞭挞,但更多的是谴责妲己、褒姒误国,说她们是女孽,亡国祸水。作者批评这种观点不只是在为殷纣王、周幽王两位昏主开脱,也是“男尊女卑”的表现。这是比较中肯的评议。但作者并未止步,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妲己、褒姒并非“全无干系”。据史书记载,商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如果妲己尽一点劝谏的责任,纣王能不听吗?褒拟也无政治头脑,幽王为了博得自己一笑,招致破家亡国的后果。作者由此联想到现在的领导,绝大多数的领导配偶是“贤内助”,“领导政绩的一半应该归功于配偶”,但是也有少数领导的配偶效法妲己、褒拟,不仅没有阻止贪污受贿,“而且参与其中,致使双双锒铛入狱”,当引以为戒。
《读史论政》是一本使人开卷有益的书,谈工作,谈学习,讲人生,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做人道理,寓于史事故事中,不仅阅读轻松,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得益于学习历史,更得益于笔耕写作。作者把他的读书、写作融入生活之中。作者在《文帝的自律》一文中是这样总结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我把读书当作休息、当作娱乐、当作享受、当作生活的调节。就像别人在业余时间打扑克,下象棋那样,完全是一种休闲活动。”作者说得这样轻松,因为读书、学习、写作,已经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当今中国的所有领导都有这样一种学习态度,这样一种精神境界,那么影响所及,将是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景线,让我们期待着。
《读史论政》是作者解读《史记》、《汉书》的人生体悟,不着眼于学术研究,而是联系从政实践的纵横谈,有宏观,也有微观,从群众到个人,从国家到民族,从这朝到那朝,从古代到当今,从国内到国外,天南地北,任意驰骋,但绝不是信口开河,漫无边际,纵观全书极有章法,前面提到,55篇史论,按时间顺序排列,仿佛是一部古代记事的编年体。借用刘向评价《史记》的话来概括《读史论政》的文风和特点:“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政谓之实录。” 《读史论政》是作者人生体悟的实录,写的是真情实感,所以读来亲切,引人入胜。作者现已退休,有更多的时间来写他的人生感悟,我们期待着作者新的佳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