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大战略大思路蕴藏着丰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也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创新性。它反映了时代大势,体现了历史自觉,回应了现实诉求,是党不断探索和自觉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重要标志。以此为契机和坐标,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政党运作机制,将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建设科学化;时代大势;历史自觉;现实诉求;现代政党运作机制
【作者简介】计会云(1964—)女,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党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政党比较等。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命题以来,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各地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则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总课题,论述了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今年7.23讲话胡锦涛再次强调了这一党建大思路下的战略布局和重点。党建科学化命题意蕴丰厚,对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研究把握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对于实现代际转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走向、布局和创新,具有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
“科学”是指反映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问,“科学化”则指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符合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一种的过程和状态。据此,党的建设科学化可以理解为:探索、遵循党的建设客观规律,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建设符合中国社会变革和政党政治运行规律的过程和状态。推进党建科学化的关键在于运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本质在于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人民的利益,目的在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党建科学化大思路的提出,是党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在反思总结党自身建设经验教训、客观分析党的领导和建设面临的现实压力后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反映了时代大势,体现了历史自觉,回应了现实诉求,是我们党不断探索、掌握和自觉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党建变革创新的重要坐标和现实路径。
1.反映了时代的大势
科学化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政党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变革以适应政治生态的需要,不断推动政党现代化,这是一切政党或自觉或被迫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政党和政治变革的潮流。西方政治家和学者针民众对政党政治冷漠、传统政党基础萎缩引发的“政党危机”现象,提出了“政党现代化”说,领导、助推了各国的政党变革,如社会化、民主化、世俗化、选举化……其要义在于顺应阶层分化、社会民主和选民诉求,调整政党理念、整合阶层结构、改革运行机制,扩大选举民主,以挽救传统大党老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架构。美国、欧洲一些传统政党借以焕发了生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潮流之下,前苏联东欧地区和拉美、亚洲一些国家和政党也开启了变革之门。但受西方国家价值输出、示范效应和战略挤压,这些国家的政党变革起伏很大,命运也各有不同。许多国家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虽努力变革,却因罔顾国情文化的复杂脆弱,或受制于西方牵引挤压而走人漩涡、低迷或失败。“阿拉伯之春”则折射了伊斯兰政党和政权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迷失。无论突尼斯、埃及,利比亚,还是叙利亚,执政党长期专注于与美以为首的西方对抗而忽视了自身文化思想的超越,其政治合法性被统治国家数十年之久的领导人以及僵化的体制损耗殆尽,这是政党和政治体制拒绝现代化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
近些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借用“政党现代化”、政党变革来思考我党的建设理论。针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多元化导致政党传统资源流失、社会基础变化、整合功能突出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党建转型”、“历史方位论”、“党建社会化”、“党建现代化”等概念。这些提法都反映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新的功能定位,需要新的变革。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反映了时代变革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更加全面也更加准确。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就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保持政治优势的基础上,更自觉地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世界发展潮流、政党执政规律的不断认识和科学把握融入其中,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路来研究党的建设现代化和科学化,来创新党自身建设的改革和部局。
2.体现了历史的自觉
倡导和推动党的建设规律化制度化科学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发展阶段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因为,在实践上,无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都有一个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认识和把握规律的问题,都有一个体现和实践科学化的问题,但也有一个从被迫到被动,再到自觉的过程。在理论上,我们党靠先进性立党,但缺乏现代政治文化传统,国情和党员成分也极为复杂,理论、制度和文化建设任务尤为繁重。正如刘少奇指出,“中国党的组织能力并不弱。中国党的英勇牺牲精神亦是很好的”。“这些表现,是除联共党外,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党所不及的。然而,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1]因此,我们党91年的奋斗史就是党的建设不断走向政治化规范化制度化亦即科学化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是推动党的建设政治化科学化的第一人。早在1929年他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2]他破除党内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从以农村为主要阵地、以农民为主力军、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党员队伍的大多数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出发,创立了独特的党建理论,如坚持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使党保持了思想上的先进性;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支部建在连上”的方法,建立了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使党保持了组织上的先进性;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中国革命伟大事业相结合,党的建设密切联系政治路线来进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创造了以整风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推进党内生活政治化、以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一系列科学方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反思左倾教训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思考党的建设规律问题,形成了制度建党的大思路。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要走一条制度建党而不是运动建党的路子”[3],他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多方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要求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政干部队伍等。
江泽民同志把党的领导与建设的科学化联系起来,“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4]他提出了历史方位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历史性课题。
胡锦涛同志把科学发展观提升到党的建设高度,提出了科学建党的大思路。他强调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大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重点的党建新格局,并特别注重抓好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断总结规律推进科学化的历史。随着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明确提出科学建党的大思路,体现了历史的自觉性。
3.回应了现实的诉求
作为唯一合法长期执政的党,我们没有短期选举的现实考量,但面临更大的执政责任、更深的执政风险。只有把党的建设纳入更科学的轨道,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实现长期执政。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而在带有危机性质的新形势倒逼之下,国家的科学发展和党的科学发展都必须加快推进。党建科学化的潜台词正是现实倒逼带来的忧患意识,也是两个伟大工程相结合,科学发展观在党建战略上的回应。
所谓带有危机性质的新形势表现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国际环境看,大国崛起面临挑战,要求执政党深化对大国崛起规律、内政外交互动规律、公共外交规律、现代传媒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提升大国崛起的软实力和战略韬略。国内环境看,发展转型面临困境,如当前发展粗放失衡、贫富差距悬殊、腐败现象蔓延、社会矛盾井喷,又如未来的社会转型,能否在西方战略挤压、价值观输出和阿拉伯之春效应冲击下平稳推进,充满了风险,要求执政党提高谋划发展、优化发展、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舆情引导、媒体运用等执政能力。而从党建状况看,尽管经过长期科学化的努力,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新形势下面临的危险也空前严峻,如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正如今年七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所指出,“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一些党员忽视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摇摆;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不够,有的软弱涣散;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奢靡享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作风不正,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有些领导干部原则性不强,热衷于搞“小圈子”,有的为政不廉,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5]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出于化解执政忧患的战略考量,又是解决党建现实矛盾的创新路径。从党的科学化视角审视党内存在的问题,根源主要有:或者理论建设和学习缺失导致信念动摇;或者制度机制不合理导致约束监督虚化;或者能力不足和方法错误导致效果相悖,这些正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要着力的主要方向。党建科学化总体要求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关键在于对党建规律的准确把握运用并予以制度化;而本质在于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人民的利益。
作为崭新的战略命题,党建科学化不仅蕴藏着丰厚的理论内涵和价值,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创新性。以此为契机和坐标,深入研究执政党建设理论,全面审视党的建设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其他政党有益经验,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制度方法,党的理论和实践必将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而借以建立的中国特色现代政党运作机制,将确保党在科学化的征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答宋亮同志,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3]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解放军报》200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