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张阿姨毕业于一所护士学校,60年代初分配到县级医院工作。她是个极要强的人,29岁时因患哮喘病离开了工作岗位,直到去世她再也没能回到工作岗位。她病休在家的37年里,为了自己能在他人面前可以挺起腰板走路,为了孩子们将来活得体面,她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四个孩子身上。她对孩子们采用了近乎于残暴的“教育”方式。最终,大女儿18岁时服毒自尽了;二女儿、三女儿没考上大学,都没有正式工作,并且都离婚了,自己带孩子靠打工维持生计,经常要靠父母接济。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儿子离家出走,至今已经10年了,杳无音信。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四个孩子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四个孩子的成长经历:
大女儿因妈妈在医院工作,经常值夜班,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奶奶家抚养。4岁时回到了父母身边,从那时起孩子就得帮父母做家务。开始是做早起倒便盆、掏炉灰、端煤、拿柴点火,给做饭的父亲拉风箱等家事。等她上学后,吃过早饭收拾完碗筷才能去上学。放学后,做完家务、照顾妈妈吃药睡下,她才能写作业,每天都很晚才睡,第二天还得早起。等长得更大些时,她就学着发面蒸馒头、炒菜、洗衣、打扫卫生,她虽然小小年纪却一直做的是成年人的活。就是这样,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张阿姨对她轻的是骂,孩子要是替自己辩解,那就得被煽嘴巴、掐、用尺板打,妈妈要是再不解气就是干完活后被罚跪。大女儿在妈妈面前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出错。试想孩子在这样的母亲跟前成长,身心能健康吗!张阿姨的打骂也没能让大女儿学习好和考上大学。几年后,长期生活在心理压力下的大女儿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因为有了大女儿的教训,她对二女儿和三女儿要求稍稍宽松了些。有时考试成绩不好,也不再打骂了。只是她虽然在别人面前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学习多好,在家多懂事,在学校表现多好。而回到家里后对孩子却是冷冰冰的面孔,没有夸奖、没有赞赏、没有和颜悦色……两个女儿就是这样在妈妈的两面性中长大了。这两个小女儿也没有考上大学,张阿姨也认了,她到处托人送礼给孩子们找工作。因为不是学校毕业分配的正式干部或工人,两个女儿也没有独立面对社会的应变能力,最终谁也没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结婚后,她们对自己的工作、爱人、孩子都沿用了母亲对她们的教育方式:挑剔、指责、抱怨……这样的性格使她们姐妹俩都过着艰难的生活。
有了儿子之后,张阿姨非常高兴,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从小就让儿子认字、写字、背诗、学算数、画画,总之不让他有一刻闲着的时候。到了上学时孩子已经严重厌学,成绩一天比一天差,怕回家挨打,就说谎。最后连说谎也不能过关时,就逃学离家出走,找回来再跑。就这样最后连高中都没念完。张阿姨不得不花钱托人给他在乡下找了个工作,不曾想他出走的毛病依然没改,在几次出走不上班之后,就彻底地消失了,至今,已10年没有音信了。
反思
张阿姨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求过高。她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强加给孩子,由于她过高的期望,使孩子们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她的要求;二是要求要严。张阿姨平时对孩子的态度过于严厉和残酷,当孩子们完不成她布置的任务,或没有达到她的要求时,就非打即骂,甚至罚跪不给饭吃;三是不信任。她不但不相信孩子们从学校带回来的信息,就连学校老师反映给她的关于孩子的情况也不信。她对孩子们惯用的方法是指责、怀疑、猜测。
一个家庭四个孩子悲惨的结局让我们认识到,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属于他们的天赋,而使他们的天赋能够得到好的发挥,能够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就需要家长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在鼓励、赞赏、信任、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反之像张阿姨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心灵的扭曲,最终以悲剧告终。
(薛艳 黑河市妇联儿童部部长)
责编: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