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成长足迹

2012-04-29 00:44刘贞华
中华家教 2012年6期
关键词:女儿母亲孩子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子女家庭。父母不仅给了我宝贵的生命,还培养了我健康的身心、健全的智力以及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能力。

在身体健康方面

我的父母认为身体健康是生活和学习、工作的基础。母亲的手很巧,不管什么饭做得都好吃。父亲则会告诉我们什么食物有营养,督促我们不挑食、不偏食。当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我的母亲不管多忙、多累,都会变着花样做饭菜。春天,没有什么蔬菜,母亲就在咸菜上下功夫,炒的、煎的和凉拌的,即使凉拌也有好几种。冬天,容易感冒,母亲常常在傍晚做很好喝的“姜面汤”,这样我们就很少感冒。

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在父母不太忙的晚上,全家会围坐在饭桌周围。因为那时夜晚全家只点燃一盏煤油灯,父亲在看书或者看从学校拿回来的报纸,母亲做针线,我们兄弟姐妹们则在灯下写作业。偶尔,母亲会从柜子里拿出一个苹果,分成6份或者更多份给我们,尽管每人只吃到一小块,但那甘甜的滋味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里,从未远去。

等我自己做了母亲,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受父母的影响,我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格外重视,除了注意饮食的营养和花样,还有按时的儿科体检,密切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眼睛、牙齿、头发等方面的发育情况,现在女儿身心健康,性格开朗。

在培养业余爱好方面

我成长的那个时代,对艺术类的东西接触很少。记得三岁那年的中秋节晚上,父亲背着我走了五里路去看露天电影,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艺术”,若干年后,我还一直以为人要在布袋里演戏。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去参加诗朗诵节目,在《美丽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感叹词“啊”,我就是“啊”不出来,因此想不去朗诵了,父亲知道后就鼓励我说“:再试试。”在正式朗诵的头天晚上,母亲还从邻居家借来了漂亮的花衣裳,改了大半夜,第二天我就穿着上台了,结果我朗诵的还很成功。我上中学、大学、工作后上台发言都不慌,这与第一次父亲和母亲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

我自身没有什么文体特长,对此我深感遗憾。但我不会埋怨父母,因为那时的各种条件太有限了,我不能苛求自己的父母。

所以,在我有了女儿后,在她4岁多的时候,我就带着她学习捏泥人、表演、画画、拉小提琴。上小学后,我带孩子学习乒乓球、游泳、溜旱冰、吹长笛,还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到商场做售货员、到幼儿园做志愿者、到雍和宫做解说员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女儿有了自己的特长爱好,也锻炼了孩子的体魄,增长了她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组织才能,为女儿将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和做事方面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老师,他自己的字写得很好,过年的时候常写对联送给亲朋。因此他不仅要求我们学习要努力,字更要写得清楚、工整,而且间架结构要好。那个时候,家里地方再小,也有我们写作业的地方;家里钱再少,也有我们买作业本的钱;父母再忙再累,也不让我们耽误学习。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要写作文,不知怎么就是写不出来,结果就写到了半夜,但父亲就一直看书陪着我写。我高考前语文练习特别多,父亲就帮我查字典,核对拼音、词义,这些对我都是无声的鼓励。

父母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的时候,不能掉饭;吃菜要从自己面前下筷,等等。我们后来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表现得比较有教养、得体,这是父母早年教导的结果。

我女儿上小学时,我家住在单位筒子楼的一间房子里,但我们还是给她安排了一个光线合适的书桌。对女儿的学习,我们关注但不具体辅导,这使她养成了课堂上努力学习,自己负责的好习惯。女儿的小学时光还是比较愉快轻松的,写完作业就下楼玩,溜旱冰、跳绳、踢毽子,周末去逛美术馆、看木偶剧,或到郊外挖野菜、钓鱼。女儿每天都蹦蹦跳跳,满心高兴,但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

在为人和人际交往方面

父亲常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要乐于助人。父母对我们不偏心,不耍权威,不随便发火。我们兄弟姊妹小时候很少打架,长大了也互相帮助,对外人也是少有争执。我们与同学、同事、朋友都能友好相处。

父母都是善良忠厚的人,常帮助亲朋邻居。记得小时有一个很困难的邻居来借钱,当天我们家也没有,父亲就对他说:你明天来拿吧。父亲就把家里的豆子卖了一些,换了五十元钱借给了邻居。父母的身教言传,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女儿也是热心肠,帮老师擦黑板;放学后留在班里帮助同学学习;主动陪邻居上一年级的小妹妹上学。女儿从小到大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我还被她的班主任请去给别的家长谈:如何培养有爱心的孩子。

在理想和价值观方面

父亲母亲相伴生活了55年。从我记事起,他们有争论,但从未吵过架、动过手、摔过东西,他们合作一致,把六个孩子养育成人。他们从不讲使我们丧志的话。在吃饭的时候也不会唠叨教训我们,而是常常说一些比较正面的见解,那些道理都不知不觉地“种”到了我们的心里。

我的母亲几乎不识字,但是她以最朴素的生活道理教育我们,比如,她会说“家和万事兴”、“好人有好报”、“没有过不去的坎”。父亲则会给我们讲居里夫人、《颜氏家训》、《朱氏家训》,他希望孩子们有出息,他曾书写对联“风纪书苑,龙腾中华”。记得他说:你们几个要分别成为数学家、农业家、工业家……我的父母和天下父母一样,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在我们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没有责怪过我们,也从不勉强我们,他们这样的希望和鼓励,让我们能健康地成长。

我在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除了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父母的家教理念之外,还增加了新的教育内容,比如“过有意义的人生”、“做有价值的人”。我们对女儿的期望是“好好生活”、“做杰出的、服务社会的、幸福的好人”。女儿现在美国读研究生,正为她的人生理想努力着。

(刘贞华 教育学博士,德国积极心理治疗咨询师,国家认证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编后: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成长的综合教育,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对孩子进行心理、伦理道德、理想、爱心、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只有把各方面的教育融合在一起,不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项,才能真正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责编:王敬川

猜你喜欢
女儿母亲孩子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悲惨世界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