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最早意识到建立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后人们对于科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而管理学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繁荣。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但必须注意到管理研究是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的,它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即是管理理论的制造者使用各种办法让自己和他人相信管理技术能够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在现代社会,管理理论的生命周期也日益变小,大部分的管理理论都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科学理论也一直在进行着岁月更替,不同时间段所流行的管理理论也是不同的。
一、科学管理的发展
根据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结论,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周期的特征的:第一,管理理论的提出是一项新的学术发现;第二,科学管理理论逐渐演变为管理技能或技巧,并且被各种刊物发表;第三,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降低企业的成本或者解决管理的问题,管理的科学性出现,并被当作一项有效的新方法而被广泛提倡;第四,在实践当中,人们发现管理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达到当时宣称的效果,人们开始质疑科学管理发挥持续效用的困难性。管理理论存在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且管理理论的传播呈现一个波浪式的烟花过程。通过对“自我管理团队”这一管理的研究发现,学术界关于“自我管理团队”的研究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但是将“自我管理团队”运用于实践的企业的数目却是相对稳定的,学术界与理论界并不存在完全的协同进化关系。同时,他通过在两个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是存在差异的,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是这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的差异。
管理理论的传播过程可以归纳如下:首先,企业在社会-心理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需要发展与掌握先进的管理技巧与技能;其次,当其产生这个需求之后,管理权威、咨询公司、大众传媒以及商业学校这些管理理论的制造者立刻会根据具体的需求,将一些流行的管理技能和技巧通过一定的传播工具告知给企业;再其次,企业会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区别、选择、采用或者拒绝,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产生对更为新颖的管理技能或技巧的新的需求;最后,企业新的需求会导致新的管理技能的供给,管理理论的发展就在这样需求-供给的循环中形成了。Brickley(1997)指出,管理理论的生命周期曲线呈钟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且峰值也越来越高。Carson(2000)通过对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发现管理理论出现的年代与其生命周期紧密相关,而且越晚出现的管理理论的存在流行时间越短。任何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必定会走向结束,而其走向结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结束,即企业不愿继续采用;非自然结束,企业还在继续采用,但是大量的新管理理论已充斥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理论所包含的元素越来越复杂,也更加难以理解了,基于此企业对它们的钟爱也相对下降,它们的生命周期也逐渐缩短。基于管理的复杂性,它的执行需要管理者的身体力行,但是管理者在某一职位上待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而且他们也往往倾向于将管理的执行交给下属来完成,所以科学管理理论的失败是不言而喻的。
Abrahamson(1996)曾指出,管理理论演变的需求是由外来力量带来的,导致管理理论需求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类别。(1)由于同类企业都采用了某一流行管理理论,从而导致企业也开始模仿,由于咨询公司夸大了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为保险起见而采用管理实践,由于企业之前采取的管理时尚未取得成功,从而导致企业转向新的管理实践,由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制度的强行要求,从而导致企业不得不采用管理理论等等,这些因素即社会——心理因素,他们往往不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2)由于经济萧条、季节性需求变化等企业外部的经济周期的波动,由于企业技术落后、员工的素质低下、原材料供应不足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善,从而导致企业的绩效不佳,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企业开始寄希望于管理理论实践,这些因素即技术——经济因素,他们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绩效。
二、科学管理的运用
一项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步骤:第一,企业里有少部分人在详细研究之后发现该管理理论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并且开始向其他公司人员介绍;第二,随着人们的推荐,企业里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该管理理论;第三,企业里将该理论在小范围内进行实施;第四,随着管理高层、重要客户等企业内外力量的推动,该管理理论被企业完全接受;第五,随着该管理理论的实施,其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不断凸显;第六,随着该管理理论在企业里的全面应用,它已经与企业日常的运作密不可分了。由此可知,企业对管理理论的接受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将那些从崇尚一种管理实践改为崇尚另一种管理实践的企业形象地比喻为“开碰碰车”。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的六个原则来避免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困惑:正视自己以及自身存在的缺点、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即要注重务实;要认识到即使在工作中会犯错误也要好过于无所作为,即要采取行动;要认识到真实言论与行为的重要性,即要坦诚对话;要明确企业的价值、目标及使命,使得在激励员工时言之有物;要追求实现两全的机遇,而拒绝两难困局的思维方式;要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培养企业内部的信任感等,注重领导的重要性。
三、科学管理的评价
有很多学者对于科学管理有很多评价,其中褒贬不一。对于科学管理来说,其主要思想体系表现出如下特点。
1.侧重现场作业管理而非管理体系的建立。科学管理原理主要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侧重作业和现场的管理,较少涉及管理体系的建立,这与泰勒长期直接观察生产现场的经历不无关系,属于公司运作微观层面的研究。而参加过大企业管理的法约尔则更侧重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为研究内容,提出了经营的六项职能、管理的五种因素和十四条原则,属于公司运作宏观层面的研究。这两者不是孰优孰劣的比较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宏观面的成功需要微观面的支撑,微观面的成功有赖于宏观面的引导。
2.混淆了分析的原则和行动的原则。科学管理原理认为工作分析应将工作分解为最简单的各个基本动作,即工作就是由一连串个别动作的组合,如果可能,应该由一位员工执行一个动作,这是分析的原则。应该肯定,把工作分解、通过改善个别员工的作业方式会提高工作绩效,但在行动中,如果认为越局限于个别精准的操作,员工的工作绩效就会越好,这就不对了,且不论人有情感、意志、个性的考虑,作为生产资源的人区别于机器的优点和特殊贡献是人具有整合、平衡、控制和判断的能力,因此行动的原则应该着眼于发挥人的特质,通过工作的整合和重组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分解和组合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把分析的原则和行动的原则混为一谈毫不科学。
3.割裂了计划和执行的联系。计划应该由受过专门训练的管理部门的人员来完成,而执行则是基层员工和部门完成。这种假设认为工作规划的越周全,执行就会越简单、越有效,生产力也会越高,这一见解对工业发展和整个现代管理的结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区分计划和执行职能并不意味着计划者和执行者必然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相反,计划和执行是同一工作的不同部分,两者必须兼顾才能有效完成工作。在实证中可以看到当企业赋予员工自行规划工作职责时,生产力不仅会大增,而且员工态度和荣誉感也得到大大改善。在区分计划和执行职能的同时能够让计划者和执行者尽可能合二为一的效率远远高于计划者和执行者各自为政、关心局部的效率。
四、科学管理的现代意义
20世纪的工业之所以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泰勒的贡献。即使泰罗被人轻视,但他的理性思想,天赋冲劲将会永存。对科学管理原理,我们更应该看到自实行泰勒科学管理以来,生产力以每年3.5%至4%的比率提高,所有先进国家的生产力提高了大约50倍,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了提高。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泰勒科学原理对我们依然有诸多启示。笔者的观点是管理不是一门精确的学科,也绝不能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因为人有判断、认识和感官,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对组织有所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因此对人的管理要艺术化,尤其是在管理知识性员工时,尤其在对失业的恐惧已经不再是员工主要工作动机的今天。在管理其他管理对象时,规范化、最优化的科学管理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此时科学管理原则显得似乎不适用,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管理对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彻底。时代的发展使员工日益成为知识性员工,随着工作内容不断扩大和丰富化,员工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协调能力,越来越倾向于对自己的成果负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又回到了以前手工操作的年代而是更应该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分析每一项作业,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作业,将必需的作业整合成工作。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组织要求员工必须有能力从事规划的工作,而不只是俯首听命。能做的规划的越多,意味着计划和执行的区别渐进模糊,意味着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生产力也会越高。的确,如果不能看清科学管理的盲点,就无法真正受惠于科学管理的真知灼见。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管理的基本见解同时,也必须结合当代特征超越其传统的方式,看清科学管理的盲点,继续发挥科学观念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