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入川陕

2012-04-29 20:31:51柯大全
红岩春秋 2012年6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根据地敌人

柯大全

1932年7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重创了国民党嫡系部队,歼敌1万多人。但是,由于未能粉碎“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蒋介石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的这次“围剿”,并未达到他消灭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目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和留下的红军,在处境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先后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坚持斗争。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老根据地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西征转战,铁流三千里,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又在川陕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于关键时刻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部队由入川时4个师15000人,发展到5个军80000余人;创建了23个县(市)的革命政权、500万人口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革命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曾如此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今年是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征和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80周年。翻开厚重的历史卷轴,当年红四方面军将士惊心动魄的经历犹在眼前——他们在极端艰难困苦中,高举革命红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他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今天,我们再次回首其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以纪念英勇的红四方面军和这段特别的峥嵘岁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

1931年4月,中共中央派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到鄂豫皖苏区,由张国焘任鄂豫皖苏区中央局书记兼军委主席,陈昌浩任鄂豫皖苏区少共中央局(即共青团中央局)书记,全权领导鄂豫皖苏区。11月7日,以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为基础组建的红四方面军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正式成立,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总兵力3万余人。成立不久的红四方面军很快投入战斗,1931年11月到1932年春夏,先后取得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的胜利,消灭了敌人6万余人,歼灭敌正规部队将近40个团。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由此遭到严重打击而破产。

同时,战争的胜利,促进了红军队伍和革命根据地迅速壮大。鄂豫皖主力红军迅速发展到2个军6个师;还组建了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二师、独立第三师、独立第四师(1932年2月,在商城县城关以商城独立团等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和1个少共国际团,总兵力达45000多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东起舒城附近,南至黄梅、广济,西抵京汉铁路附近,北临淮河,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根据地人口达350万余,拥有黄安(红安)、商城(赤城)、霍邱、英山、罗田、广济6座县城,建立了26个县级革命政权。

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向东可威逼南京、合肥,向南可威胁武汉,向西可钳制信阳,向北可逐鹿中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经国民党军队三次“围剿”而不断发展壮大,令国民党忧心忡忡、如鲠在喉。1932年5月22日,蒋介石亲自出马,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在庐山召开会议,确定第四次“围剿”计划。其整个战略步骤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消灭鄂豫皖、湘鄂西两区红军,然后全力进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企图以重点进攻、分区“围剿”的办法,达到各个击破红军的目的。

国民党这次对鄂豫皖的“围剿”,较之以往有几个不同之处:一是兵力强大,蒋介石在他亲自指挥的这次“围剿”中,动用了以其嫡系部队为主力的共计30余万人的庞大兵力;二是计划周密,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三是战术上有了重要的改变,特别是要求并列推进、稳扎稳打,极力克服以往此进彼退、易被各个击破的弱点。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设在武汉,下组左、中、右三路军。6月,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喧嚣如浪,准备从四面展开向根据地扑来。

艰难的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月,中共中央在《中央为反对敌人“围剿”给各苏区的军事训令》中给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任务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除以二十五军巩固皖西北新发展根据地外,主力应向西行动,扩大与巩固鄂东区,以一师以上的兵力过平汉路,配合红三军行动,消灭徐源泉、肖之楚等主力,造成平汉路两旁孝感、武胜关间比较巩固的新根据地,必要时可重新进攻黄陂、威吓武汉,调动敌人进攻湘鄂西力量,求得战争的解决,以造成包围武汉的形势。”

1932年6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已频繁向平汉路的信阳至武汉一线调动。面对敌人“围剿”在即,中央分局在夏店召开会议,会上,陈昌浩、徐向前都认为,自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剿”以来,红军一直在战斗,部队已极为疲惫,当务之急应是养精蓄锐、休整训练、停止外线进攻作战,把主力摆在鄂豫边界,一脚踏在根据地,一脚踏在白区,边休整部队,边掩护地方开辟工作,为粉碎敌人“围剿”作准备。会议在这一涉及全局行动的方针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张国焘支持沈泽民,决定按中央的指示办,要部队马上南下进攻麻城,实现威逼武汉的计划。徐向前后来回忆道:“我军经七、八个月的连续作战,十分疲劳,亟待休整。但张国焘却不顾部队实际情况,坚决令部队执行中央指示,西出平汉路,进逼罗山,向信阳、广水段出击,而后伺机南下,进逼武汉。”

1932年7月7日,红四方面军集中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及独一师南下,向麻城外围据点发起猛攻,以实现孤立和围困麻城,吸打黄陂、武汉方向的援敌的作战企图。7月18日中午,红十二师一举攻占黄陂以西距汉口仅五六十里的要点仓子埠,前锋进逼黄陂,武汉为之震动。这期间,红军的英勇战斗取得许多胜利,但是这些行动并未打乱敌人的“围剿”部署。

8月9日,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了全面进攻,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全面开始。

红军主力在麻城与南线敌军呈相持状态,敌人从东线、北线、西线大举进攻,如入无人之境。蒋介石见各路“进剿”军进入根据地后未遇有力抵抗,遂改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令主攻纵队迅速插入根据地中心区域,寻找红军主力决战。8月10日,陈继承纵队向七里坪急进,卫立煌纵队扑向黄安。张国焘发现情势严重,仓皇决定放弃围攻麻城计划,令红军主力星夜向黄安以西转移,迎击敌主力,试图一举打破敌人“围剿”。

随后,红军从麻城向黄安疾进。在冯寿二地区与卫立煌部遭遇,经激战与敌人形成相持状态。这时,敌陈继承纵队从宣化店向七里坪开进,红军后路有被敌抄击的危险,于是红军决定放弃黄安,转向七里坪打击敌人。红四方面军总部下大决心,想一鼓作气把西来之敌彻底摧垮。8月15日,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发起凌厉攻势,红军以劣势装备与敌拼搏。激战半日,红军利用时机,令5个师集中出击,战斗惨烈。傍晚时分,终于从正面突破敌人阵地,敌第二师被击垮,其6名团长悉数毙命,红军曾一度接近陈继承的司令部,令陈欲仓皇撤退,但由于红军4个主力师均已投入战斗,部队消耗巨大,因而无力给敌人以击溃性打击。

红四方面军总部考虑到天亮后敌方援军会赶来以及红军兵力不足等因素,决定向新集以北的胡山寨转移,主力暂撤至檀树岗地区进行短暂休整,准备打击北路之敌。红四方面军刚刚到达新集以北,敌军就从西面赶来了,红军便于胡山寨、四面山、金兰山一线迎头痛击。9月5日,敌陈继承、张钫、卫立煌纵队从西、北、南三面企图对四方面军进行合围。而红四方面军将士万众一心,在冯寿二、七里坪、胡山寨等战争中奋勇杀敌,共歼敌8000余人,打乱了蒋介石聚歼红四方面军的部署。即便如此,面对6倍于己的强大敌军,红军被动的处境仍未摆脱。红四方面军当机立断,一面令部队向东转移,一面成立鄂东北道委,留下领导地方武装斗争。鄂豫皖分局、省委及省工农民主政府机关相继撤出新集地区,随红四方面军主力经白雀园、徐家集、汤家汇,向皖西转移。很快,敌军于9日攻陷新集,14日攻陷商城。

9月中旬,红军在向皖西转移途中,致电党中央,报告了鄂豫皖红军的转战情况。9月27日,鄂豫皖分局在燕子河附近凉亭坳会议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经东、西界岭南下,欲以英山为立足点,与敌周旋,伺机恢复根据地。黄安县河口地区战斗后,红四方面军所处形势已万分危急,10月10日,鄂豫皖分局又在河口以北的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红军下步行动方针。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徐向前、徐宝珊、王平章、吴焕先等20人。会上,对于红军的下一步行动,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红军跳出根据地打,等歼敌后再返回根据地;一是主张红军留在根据地,分散游击。张国焘认为,只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外,才能保存革命力量,如果将红军主力分散,继续留在根据地游击,是毫无希望的,并提出去平汉路西与红三军会合。沈泽民等则认为,红军不应脱离根据地,可采取分散游击的办法,坚持游击战争。与会的绝大多数同志不同意后者意见,徐向前等赞成将红军主力暂时拉到外线,待调动和歼敌后重返根据地。最后,根据多数同志的意见,张国焘作出决定:留下七十四师、七十五师与各独立团,由沈泽民同志负责,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四方面军总部率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共两万余人跳出根据地,暂到平汉路以西外线活动,伺机打回根据地。

被迫战略转移

红四方面军根据黄柴畈会议决定,计划第一步西越平汉路,先转到鄂豫边,伺机再杀个“回马枪”,转回根据地。在当时的情况下,东、南、北三面都去不得,而只有平汉路以西是红军较为理想的转移方向。不过,红四方面军在作出转移的决定时也很仓促,长远计划难以考虑周全,对可能出现的逆境更缺乏充分的估计。最终,敌人以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改变了红军转回鄂豫皖根据地的预想,而是被迫实行长途战略转移。

1932年10月11日黄昏,红四方面军主力在黄柴畈以北四姑墩地区稍事集结,即分左右两路纵队向西进发。12日拂晓到达京汉铁路附近,当夜西越平汉路时,红七十三师与尾追之敌激战3小时后将其击退,保证了全军的安全转移。红军从广水和卫家店车站之间越过了京汉铁路。13日,左右两纵队在平汉路西约50里的陈家巷地区汇合后,经洛阳店西进。16日,部队进至鲍家店,红四方面军总部召集师以上干部讨论行动方针,拟定在这一带伺机打回根据地。但到19日,敌人又追了上来,总部为摆脱危局,决定部队继续向西北,前往红三军活动地璩家湾。

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跳出了包围圈后,马上调兵遣将,企图将红军主力聚歼于襄阳、枣阳、宜城地区。

红四方面军昼夜疾进,奔向璩家湾。不料到了那里,只见墙上留下的标语,而红三军已经转移离开——这块根据地也已根本不存在了。正当连夜奔波的战士们准备做早饭吃时,突然发现敌军已占领新集西南十余里的乌头观,红军右翼暴露于敌威胁之下,且敌人企图从东、南、北三面开始对红军包围合击。红军不得不仓促临敌,急起应战。

张国焘在回忆此战时说:“敌人突进之敌进攻红军指挥部,最近时距我们只有50米,真是千钧一发!徐向前临危不乱,紧急组织身边的战斗人员、机关人员和警卫、通信人员300余人一起投入战斗。”十一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获悉总部被围的消息,马上率部驰援。经一番激战,终于击退敌人,扭转了总部的厄运。随后,疲惫不堪的红军在土桥铺地区又遇敌人围堵,且炮火更加猛烈。红军总部横下一条心——要率部队硬突出去,向西转移。

枣阳新集和土桥铺战斗,是红军转移中最艰险、最凶恶的一仗。当时红军初到,人马未歇,突然发现四面临敌,敌众我寡,红军浴血苦战,部队被迫向北转移。这样,红四方面军打破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襄阳、枣阳、宜城地区的计划,但红四方面军原本打算在外线寻机歼敌、打回鄂豫皖根据地的计划也已无法完成。10月下旬,红军走新野、过邓县,夺路向淅川前进。

在宋湾,分局向党中央报告了红四方面军从新集突围西进的情况:“我四方面军精锐英勇慷慨,以孤军大战数倍之敌,转战千里未曾一挫锐气。鄂豫皖赤区有近三万之游击队,必能在困难条件下斗争而有发展。红四方面军现已到鄂豫陕边,当以联合湘鄂西、鄂豫边、陕甘边苏区和红军为目的。”11月初,红军抵达鄂豫交界处的南化塘,部队在这里休整了3天,红四方面军准备在鄂豫陕边界重新建立根据地。但工作尚未展开,敌人又跟踪而来。11月5日,红十二师与敌四十四师于南化塘北之鲍鱼岭交手;十一师与敌六十五师在南化塘东之化山坪、太山庙一带激战;南面敌第一师进至距南化塘十余里之七柯树;而东南方向,敌五十一师已到达白桑、黄石坪。在敌军三面进逼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总部不得不放弃在南化塘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命令部队继续向西转移,决定经鄂陕边的漫川关入汉中。

漫川关是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小镇,周围都是千米以上的大山,仅有几条羊肠小路,地形十分险要。11月11日黄昏,红军进至漫川关地区东康家坪、任岭,但敌陕军3个团的重兵已据关防守,挡住了红军西去的道路。敌四十四师占领了漫川关东北一线,对红军进行拦截,敌六十五、五十一两师也尾追至漫川关以东,隔断了红军的退路;敌四十二师由漫川关北向南压迫,敌一师两个旅则由漫川关南向北进逼,已基本完成了对红军的包围,企图将红军全歼于康家坪至任岭的十余里山谷之中。

敌众我寡,地势险恶,红军到了危险至极的境地,红军总部决定从漫川关敌人布防的薄弱环节北山垭口实行突围。总指挥徐向前当即命令十二师在七十三师的配合下夺路前进,坚决打开缺口;以十、十一师各一部坚决抵御南面和西面敌人。十二师受命后,以善打硬仗、恶仗的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正面突进。该团在七十三师二一九团(团长韩亮臣)的配合下,要在北山垭口敌四十四师两个旅的接合部打开一条通道,以保障全军通过。此战,徐向前、陈昌浩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红四方面军的命运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三十四团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个主力团,以善于攻坚素称,只要有战斗,战士们就会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忘我拼杀。而夺取垭口的战斗打响后,这种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战士们迎着密集而猛烈的枪林弹雨,勇猛地向垭口冲去,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又冲了上去,非常顽强。三十四团二营500多名战士,拼到最后只剩下100余人,二一九团团长韩亮臣也不幸牺牲。情况紧急,时不我待,许世友拔出驳壳枪,带着团部警卫连一口气冲上了垭口,机枪连和三营紧随其后。敌人的包围圈终于被红军撕开了一个口子。漫川关突围,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所幸红军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利用夜间成功突围。

时间就是胜利!为了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垭口旁的小路,部队将能精减的东西全部扔光了,行军锅都被砸成了碎片,山炮和迫击炮也被炸成了废铁。徐向前、陈昌浩站在最危险的小路边,亲自指挥部队迅速通过。在枪吼弹啸中,不时传来他们沉着而坚定的声音:“快!再快一点!……”

敌人深知丢失了垭口意味着什么,凭借其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又发狂地向红军冲来,想把缺口重新堵上。战斗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敌我双方都竭尽全力拼搏厮杀。当敌人的两个旅重新合拢时,红军已翻越野狐岭,抢占了竹林关,顺利地摆脱了险境,再次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军的企图。部队接着折向西北,在险峻的秦岭山脉中攀岩涉水,以两昼夜急行军200多里的速度,进抵商县西50余里的杨家斜。随后又南下北折,分左右纵队突然出现在关中大平原上。12月11日夜,红军全军共14400人渡过汉水,向镇巴、西乡转移。至此,陕军已对红军鞭长莫及,无力再追堵;胡宗南第一师被甩在关中;敌四十四、六十五师则在安康地区,对付转到鄂陕川边境的红军。这样,红四方面军经过80余日的艰苦转战,终于摆脱了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使敌人歼灭红四方面军的梦想彻底破灭。

创建川陕根据地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抵汉水以南地区,这个地区早在1926年就有党的活动。四方面军考虑到陕南地区北临汉水、南倚巴山,地方党有一定的基础,于是计划部队就地展开,建立根据地。恰在此时,红军从敌人报纸得知,四川各军阀为抢占地盘,正在成都一带混战,川北田颂尧防区空虚。红四方面军总部认为:以川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要比在陕南更有利,于是决定抓住有利时机立即进军川北,创建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钟家沟召开团以上的干部会议,传达和讨论了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决定立即翻越巴山,首先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

时值隆冬,冰雪封山,气候十分恶劣。为了战胜巴山的风雪,克服山道险阻,部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和可能做到的物质准备:方面军总部向广大指战员解释入川创建新根据地的重大意义;部队准备了数天的干粮和草鞋,每人还携带一捆稻草,以备途中防滑和露营之用。

12月17日,广大指战员冒着寒风大雪,互相鼓舞、彼此扶持,在陡窄溜滑的山路上英勇挺进。18日,先头部队七十三师二一七团终于胜利地翻越“天险巴山”,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川北,乘敌人兵力空虚之际,迅速展开了部队,控制了通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四方面军总部进驻的两河口,属军阀田颂尧的势力范围。这里不仅田赋已被军阀田颂尧预征到30年以后,而且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官匪军警地主恶霸总是想尽办法盘剥人民群众。鸦片、高利贷等害得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不少人因为缴不起捐税而只得典田当地,逃到陕甘一带。红军在这里看到衣不蔽体者、面黄肌瘦者比比皆是。老百姓跟红军谈到田颂尧时,无不义愤填膺。

在距两河口120里的苦草坝,红四方面军召开了西征后的第一次高级军政干部会议,研究决定红军今后行动的方针。根据红军对各方情况的判断,参会同志一致认为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新根据地,应抓住有利形势,积极备战;利用四川军阀间的矛盾,各个击破敌人。随后,红四方面军结合当地情况,首先发布了《红四方面军的入川纲领》,“约法三章”,即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保障人民安全,并很快展开创建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红四方面军有个好传统,走到哪里都能和群众融成一片。入川后,部队就陆续抽出数以千计的指战员,组成工作队,由师、团政治部主任带领,深入城乡,走家串户,宣传红军政策、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他们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风俗,注意工作方法,很自然地与当地老乡说到一块儿、干到一起,赢得了信任和拥护。而红军提出的“打倒土豪劣绅”、“平分土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等政策更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他们由衷地说:“红军来了,穷人才能吃上白米干饭!”红军还力主戒除大烟,在他们的宣传、鼓励和帮助下,绝大多数患者渐渐戒掉了抽鸦片的恶习,饭吃得香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老百姓看在眼里,对红军充满了感激。在红军的动员和组织下,许多青壮年纷纷加入到红军队伍中。

曾在红四方面军担任师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回忆道:“1932年12月29日,在通江县城成立以邝继勋为主席的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各师实行分片包干,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颁发土地问题布告,我们师政治部的石刻队还将布告刻在石壁上,广泛宣传;组织得到土地的贫苦农民,反对军阀地主豪绅,废除苛捐杂税,没收地主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号召群众拥护和参加红军。”

1933年2月7日,在建立了通南巴地区各县、区党组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受到广大群众的热切拥护。在南江县,红军与县城的人民群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粉碎川军“三路”围攻之后,10月,随着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红军和根据地得以迅猛发展。到10月底,红四方面军原来的4个师扩编为4个军,共12个师,35个团,约7万人。后川东游击军1万余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随即改编为第三十三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建制部队。至此,红方面军达5个军,共8万余人。根据地发展到东起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营山、达县,北至陕南之镇巴、宁强,总面积达420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余万,控制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宜汉、达县、万源等8座县城。这样,在川陕省委和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有22个县和1个市的各级革命政权的根据地,形成红四方面军发展史上的新的高峰。

从1933年11月至1935年春,四川军阀动员了他们绝大部分力量向川陕苏区进攻,仅动用的正规部队,先后即达140个团。红四方面军同川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击毙敌警备第三路副司令郝耀庭,毙伤其属下官兵6万余人,俘敌旅长张邦本及以下官兵2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百余门,击落敌机1架;基本恢复了宣达战役后的根据地辖区,并扩大了部分新区。

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北上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收到中央来电:“为选择优良条件,争取更大发展前途计,决定我野战军转入川西,拟从泸江上游渡江。约二月中旬即可渡江北上,预计沿途将有许多激烈战斗,这一战略方针实现,与你们的行动有密切关系。故你们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

徐向前后来回忆:“中央发出这个电报时,红一方面军已离开遵义,向川黔边的赤水方向前进。形势已不容四方面军犹豫不决。方面军总部立即在旺草坝举行紧急会议,讨论这一牵动全局的作战方针问题。中央要求红四方面军集中全力西渡嘉陵江,突入敌后,运动歼敌,策应红一方面军渡江北进。这就是说,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将离开川陕根据地,向嘉陵江以西发展。大家认为,如果不是中央红军处境相当困难,中央不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因而西进策应中央红军作战,是头等紧要的事。”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牵动着各个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命运。红四方面军兵力较多,又位于连接西南和西北地区桥梁地带,对正在向云贵川边和川西北转战的中央红军,无疑具有重要的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认为,第一方面军是全国红军的主干,中共中央和许多主要干部随一方面军行动,一方面军离开苏区后面临重重困难。因此,打破蒋介石的分割围剿,全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是红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四方面军的一切计划和部署都必须服从中央指示,不必死死守住川陕苏区。为此,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不惜放弃可以保卫的川陕苏区,放弃先前的作战计划,蹈险犯难,强渡嘉陵江以为应援。

2月26日,中央再次来电,放弃拟从泸江上游渡江北上的计划,但红四方面军已受中央1月22日作战方针的牵动进行了部署,全军行动已箭在弦上,非发不可。随后,红四方面军仍按计划强渡嘉陵江,一面密切注视中央红军的动向,及时用电台向他们提供情报;一面调整兵力部署,伺机进行有力策应。尽管因敌情变化,中央红军的行进线路曲折,但红四方面军全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方向和任务是明确的。

3月28日夜,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打响,整个渡江战役历时24天。至4月21日,总计歼敌12个团,1万余人;攻克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潼、青川、平武、彰明、北川等9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

蒋介石为防止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实行各个击破,调兵遣将,企图以江油、中坝为中心,对红军东西堵截、南北夹击。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5月12日,红四方面军派徐向前率九军、三十军主力,向北川西进,直抢土门。红军经过激烈的战斗,连续击溃邓锡侯部11个团和民团的防堵,夺取了土门险关。15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占茂县,四军、三十一军北进至松潘、平武以南的镇江关、片口等地,为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两军汇合,已指日可待。?

5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部一面命令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该军八十八师和九军二十五师、二十七师一部,由岷江地区兼程西进扫清残敌,接应一方面军;一面筹集慰问中央红军物质。6月8日,九军部队攻占懋功(今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歼灭守敌后,占领懋功东边要镇达维。此时,红一方面军已渡过天险大渡河,经天全、芦山向宝兴急进,两个方面军前锋业已接近。12日,总指挥徐向前代表红四方面军,在理县致电中共中央,报告了当前敌情和四方面军的位置,提出当前作战的意见请中央决定。并表示:四方面军全体同志,正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征军”。13日,红一方面军第二师第四团和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在夹金山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0月撤离鄂豫皖到进川北立脚,历时两个多月,转战3000余里,在没有根据地依托的条件下,流动作战,屡历险境。但红四方面军将士在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歼敌近万人,保存了革命力量。在川陕开辟了苏区后,坚持战斗2年零4个月,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壮大了革命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革命斗争。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留少量部队坚持根据地斗争,迅即集结主力于3月28日强渡嘉陵江,全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粉碎了敌人的“川陕会剿”计划,直接威胁到四川军阀反动统治的中心成都。红四方面军的行动先后共吸引敌200个团以上兵力,关键时刻减轻了中央红军长征军事上的危险,为策应、迎接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为促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打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根据地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红广角(2021年4期)2021-10-11 02:39:17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敌人派(下)
学生天地(2018年18期)2018-07-05 01:51:34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49
足够是够的敌人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8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最后一个敌人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7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4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