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消费伦理是价值观的反映,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消费结构、产业导向甚至社会风气。因此,如何用健康的消费伦理观念引导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消费伦理观消费主义和谐消费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消费方式的影响,人们产生了迅速富裕、不断提高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心理,在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大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对商品无止境的追求,倾心于对现世的物欲满足和享乐,强调花销和占有,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的传统价值体系,浪费性消费、欲望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病态”消费行为蔓延,致使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失衡,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消费伦理观念重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历史新时期,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体系,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危害
(一)消费主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造成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污染物数量的剧增,导致局部区域的生态自净能力丧失。三废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均是人类活动大大超出生态承载力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一切又都是人类无节制的“欲望的消费”所刺激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结果。人们放纵着膨胀的物欲,崇尚着奢侈的最高价值。但最终,这种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和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会加速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使人类的家园遭到破坏,同时又会剥夺其他地球生物正常生存、享受自然的权利。
现代消费方式将人的消费游离于生态系统之外,将环境资源排斥于消费活动之外,违背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必将导致人的生存危机。追求自己的正当需要是可以的,但若人的消费超出正常的生活需要,超出生态所能承受的限度,那么这种消费就是不正当、不合理的。这种不正当、不合理的消费必将引发自然生态系统失衡、紊乱、崩溃,其结果是人类自身的毁灭。
(二)消费主义有损社会公平
公平是社会发展的伦理目标和核心问题。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是其必然的伦理要求。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程度直接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程度,并且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消费是现实利益分配状况的直接体现,因此,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也就直接决定着消费的公平性。在市场经济中,按贡献分配社会财富是实现公平的根本性原则和标准,固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允许财富拥有的差异,但是一旦财富的差异超过应有的限度,就不仅会带来人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平等,更会影响到人们政治权利的平等。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消费差距中折射出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消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3/4的资源,丢弃文化及高耗能的消费方式与亚非拉一些贫困国家形成尖锐对比。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也是造成当今世界恐怖主义行径肆虐、战争、全球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大多数社会成员并非反对消费差距,他们反对的是那些通过不当、不法方式获取消费资料却又在大肆挥霍、渲染自己消费方式的行为,或者自己过着富裕的物质消费生活,极力追求所谓高贵的奢侈生活方式,却对大多数贫困者的生活境遇报以冷漠甚至鄙夷,不耻与之为伍,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仇富情结。这些对消费资料的获取与享用态度中所折射出的消费差距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平的践踏,它是对守法敬业、诚实劳动、勤俭致富等美德的讽刺,伤害了大多数人的道德情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助长了某些成员投机、浮躁、奢侈、冷漠的不良心态。
(三)消费主义使人异化
消费是人的必需行为,但不是人生活的全部,人的需要是多维的,除物质需要之外还有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然而,消费主义使人类本质上的多维性简化为单一的物质性。
物本为人所创,服务于人,但在消费世界里,物包围人,困扰人,使人成为消费物品的机器,被物所异化。当消费本身成为人的目的,追求物质享受被还原为第一需要,就犹如浮士德不堪人性的重负,转而以灵魂去换取肉体的快乐,造成自我的迷失。人就会陷入一种对物的追求的恶的无限循环中,会逐渐地贫乏化、病态化,失去应有的深度、底蕴,他的消费或许会和“时尚”、“新潮”、“酷”、“潇洒”有关,会由于他者的注目而风光不已,但他的消费却始终与内心无关,对人的存在而言最可宝贵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认、自我实现的自由追求却渐渐地在他内心泯灭,他丧失了“人”的应有的充实、愉快、尊严、崇高之类生命本质,他想靠物来证实自己,但却始终不能证明。其结果,会使人类自由本性消失,使社会畸形发展——物质文明丰富而精神文明匮乏,突出表现在人们的责任心不足,进取心减退,幸福感下降,精神颓废,道德堕落,游戏人生,赌博、性乱、吸毒等社会问题频繁出现,体现出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严重失调。
二、和谐消费伦理观的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消费主义,显示出很强的消费主义倾向。如果我国消费主义盛行,那将重蹈美国社会的覆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的消费伦理观,引导人们科学、合理、适度消费,自觉抵制消费主义刻不容缓。
(一)何谓和谐消费伦理观
什么是和谐消费?笔者认为和谐消费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是对消费主义及其消费模式的批判和摒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性,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和谐消费:一是从消费者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说,和谐消费是消费的可持续性。二是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说,和谐消费是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差距的适度和合理;三是从消费者本身来说,和谐消费是消费者处理好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因此,和谐消费就是符合人本能的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本质要求,符合消费规律的客观要求的消费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
(二)新时期和谐消费伦理观的构建原则
1.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它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价值尺度体现在我们的消费理念之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重要道德价值原则,是要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自然界的权利和内在价值,尊重地球上生命形式的多样性,爱护各种动物和植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是当代人与地球世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我们的消费活动,必须符合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道德价值准则。
2.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崇高价值追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价值、原则,还是作为制度、规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消费是各项经济活动的最终归宿,消费行为要求较之其他经济活动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更为强烈。消费伦理的公平正义不仅包括消费者消费权利公平、消费机会公平、消费规则公平和消费环境公平等,而且包括代际消费公平和人类消费行为与自然界之间的公平。基于此,社会尤其是政府应在分配领域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辅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其维持基本的生存权与消费权利。这既是制度公正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3.“以人为本”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然而消费主义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以在消费主义那里,人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而是某种“消费机器”,人成了物品的奴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使人从消费异化中摆脱出来,在消费结构中放弃单一的物质消费,不断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改变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的不合理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们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当然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消费伦理原则,并非“人类中心主义”,它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友好和谐关系,而非人对自然的征服之欲。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绿色、文明、理性的消费观念的建立,对提升全民族的生活质量,提高全民族的消费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徐战.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和谐消费[J].江汉大学学报,2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青年科研项目当代中国的消费伦理研究(批准号:ACKYQ1117)研究成果,主持人: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