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尊重和智慧创建友善课堂

2012-04-29 00:44武维民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智慧儿童同学

武维民

听过吴老师课的人经常会这样问:“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如此兴奋、主动?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思维活跃、思考深刻?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有那么专注的神态和原来如此的释然?”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吴老师经过40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学观、教学评价观、教师观。这些系统的数学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吴老师多年研究的成果,又在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实践检验,使吴老师的教学特色更加鲜明和生动。

一、吴正宪的儿童观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同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被尊重、理解、友善、宽容的需要;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既有潜力又尚未成熟,教师要注意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包容学生的错误,并利用错误作为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唯有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够获得深刻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因此,教师要设法调动儿童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启迪儿童的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二、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学观

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数学教学不仅仅是1+1=2这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的过程,它还是一种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吴老师认为数学教育要教人做真人,让学生懂得去伪存真;数学教育要教人守规则,让学生懂得自律;数学教育要教人敢承担,让学生懂得责任;数学教育要教人不怕困难,让学生拥有意志;数学教育要教人会自省,让学生懂得反思。

三、吴正宪的儿童数学课堂观

课堂教学中不仅有知识的交流,也有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获得,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课堂教学还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历程,课堂是师生用心对话、真情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人格影响学生。课堂应该是鲜活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儿童幸福成长的乐园。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吴老师找到了创造儿童喜爱的教学教育的途径——用心地读懂儿童,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数学。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走进吴老师的课堂,体会吴老师的教学思想与特色,感受吴老师的数学课堂的魅力与智慧。

四、吴老师的课堂体现着尊重

吴老师用尊重和欣赏营造着平等、安全的课堂氛围,她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每一位学生,她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有尊严的个体,看成一个个平等交流的伙伴。吴老师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胆怯的、不爱发言的学生,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和由衷的赞美,使这些平时受不到关注的学生在课堂中挺直腰板,自信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吴老师从骨子里发出的对学生的尊重,是友善课堂得以创建的重要原因。

还记得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一幅北京“五一”期间自然博物馆售出门票的统计图,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1000张”“1100张”“900张”“15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吴老师微笑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这时,吴老师拿着话筒来到估计1500张的那个小男孩面前:“请你下去问问,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的?”被问的是一个扎牛角辫的小女孩:“‘五一期间售出门票最多的是1300张,最少的是700张,所以平均数肯定在700~1300张之间。我又看到图中的数据大多和1000比较接近,所以我就估计是1000张。”吴老师转过身来,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憨厚的小男孩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人家估计的都在里边,我估计到外边去了。”吴老师充满感情地说:“我非常羡慕一开始就一次估计对的同学,你们很了不起;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男孩,虽然第一次他估计到‘外边去了(吴老师有意识地借用了儿童的语言),但是他能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接受大家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小男孩很激动,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出错而尴尬,反而在错误中获得了新的感悟。

真正做到读懂每一个学生并不容易,吴老师做到了;真正能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孩子更不容易,吴老师也做到了。因为她相信:“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她正是用这种爱和尊重,创建了一个师生、生生平等的氛围,这也是吴老师的课堂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吴老师的课堂荡漾着童趣

吴老师为什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这么好玩呢?那是因为吴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吴老师的数学课堂吸引学生的原因是因为她“读懂了学生、读懂了教学、读懂了课堂”。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一课时,吴老师安排了“猜数”的游戏:每个学生心中想好一个数,先隐藏起来,然后将这个数乘以3,再加上6,只把运算后的结果公布于众,看看谁能猜对隐藏起来的数。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算着,报数开始了。“我的运算结果是36,请大家猜猜我藏的数是几?”教室里鸦雀无声,吴老师像个大孩子,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来猜,这个数一定是10。”“对啦!”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第二位同学站起来了,用略带挑战的口吻说:“我的计算结果是165,谁来猜?”他不屑一顾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吴老师又一次把手高高举起:“我来猜,这个数一定是53。”他迷惑不解地望着吴老师,嘴里挤出两个字:“对啦。”同学们向吴老师投来敬佩的目光。善于挑战的孩子们,把数越报越大,“906、1509……”吴老师准确无误地回答着。“同学们,不是我的本事大,是数学知识的魅力大。”没等吴老师把下面的话讲完,同学们就开始议论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呀?”“老师别说了,让我们自己也试试。”

吴老师的课堂上课伊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上来。吴老师用的猜谜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从疑问产生好奇,好奇又马上转化为强烈的探究欲望,开始了尝试和探索,在讨论实践中终于发现了解方程的奥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感受到数学思想的魅力,也经历了“疑问—探索—成功”的心理体验,更带着好奇、带着思考开始了对新知的学习。

六、吴老师的课堂凸显着对话

吴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对话的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在进行着对话,数学内容就流淌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生命对话之中。吴老师正是通过群体的对话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经验。

吴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很“家常”。当出现不同的计数单位直接累加的时候,吴老师曾经幽默地问学生:“1人加1狗,是2人呢,还是2狗呢?”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在笑声中明白了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吴老师在教学《估算》时,让学生根据估算方法的特点进行命名,“小估”“大估”“中估”“四下五上估”“凑整估”等引得学生开怀大笑的名字,使得学生对估算的方法更加清晰。

吴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的对话场很“开放”。她总是创造机会把学生推向前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生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课堂的常态。吴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同学们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学生产生了不同意见,一场辩论在学生之间悄然开始……

整个辩论过程,吴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同时又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一句句“接着问”,激发着提问方的热情,启发着被问方的思维。当辩论一方受阻时,吴老师不失时机地上前帮忙,或让他们向下边的同学发出救援信号,使辩论继续进行。在辩论达到高潮时,一句推波助澜的肯定,让同学们对问题的关键处恍然大悟。大家经常说:“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思维会那么活跃,辩论水平会那么高呢?”我想答案就在这里吧。

七、吴老师的课堂充满着问题

孙晓天教授这样评价吴老师的课:“‘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这是一个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的环境。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和路径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数学。”

这是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的一个插曲。在学生初步总结出规律后,吴老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性质对所有的除法算式都适用吗?你们有没有对其他算式进行过试验呢?”同学们开始验证、交流、讨论,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有一个问题,12÷6=2与8÷4=2这两道题之间符合这个规律吗?两道题的商没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的呢?”吴老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最后总结出这两道算式符合这个规律,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扩大了,只不过扩大的不是整数倍。这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我们刚才总结的规律中要把‘0除去,这样才严密呢。”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掌来。

周玉仁老师这样评价吴老师的课:“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情未尽……”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学过程成为孩子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八、吴老师的课堂流淌着智慧

在课堂中吴老师善于制造、把握、激发思维矛盾,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学直观形象的数学,学纵横连通的数学,学问题解决的数学……智慧的吴老师带着智慧走进课堂,又在课堂中播种智慧、催生智慧。

吴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式。由于有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孩子很快进入了自主探究之中。

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有的学生则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化成了不同的图形。

孩子们很有趣味地折着、画着、剪着……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在孩子的动手操作中产生了。在推导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同时思维也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智慧课堂是教师运用智慧的课堂,是激发学生智慧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共同成长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历程、享受数学快乐的课堂。回味吴老师的课堂,我们感受着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激发,感受着吴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适时的辩论、不失时机的激发冲突。我们在感受着吴老师教学智慧的同时,也感受着吴老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智慧成长的快乐。

九、吴老师的课堂彰显着责任

吴老师在她的数学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视把学生看做完整的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她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努力以数学的理性精神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这种教育理念远远超出了数学教学本身,完全是出于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出于把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载体价值的体现。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所追求的就不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招一式,而是在为学生成长负责这样一个大目标下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吴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她培养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认同、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她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课堂。

吴老师用尊重和智慧创造了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在吴老师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听到的是学生互动讨论的智慧心声,感受到的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涌动。吴老师正是把她对孩子们充满激情的爱和智慧化为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创建着“好吃又有营养”的友善课堂。

猜你喜欢
智慧儿童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