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领域,正向的力量在生长

2012-04-29 08:33从玉华
党员文摘 2012年7期
关键词:仁人医患力量

从玉华

2012年4月13日,一个蒙着口罩的人冲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刺伤了耳鼻喉科教授邢志敏。九个小时后,他又冲进北京航天总医院急诊科,拿刀刺向从沒给自己看过病的赵立众,正在填写病历的赵医生甚至来不及抬起头来,就倒在了血泊中。他们之间并沒有一对一的医患纠纷,赵立众只是“随机”地成了不幸者。与其说他倒在患者的尖刀下,不如说他倒在医患关系的极端对立情绪下。

刺医暴力事件是对文明社会的冒犯,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暴行,必须予以谴责。但我们有必要拓宽视野,看到医患领域仍有一些正向的力量在生长。

事实上,在这两起事件发生之前,沟通与和解的尝试已悄然开始。

医生们在努力。发生“哈医大323”事件的同一天,北京协和医院41名医生装扮成病人,大半夜起来排队,与号贩子周旋,体验患者的种种不易。医院力图自省、纠错,弥合那越来越大的医患关系裂痕。

媒体人在努力。多家媒体反思数月前一些报纸头版头条报道“八毛门”、“缝肛门”的“辉煌”,反省媒体的职业道德出了哪些问题。甚至有一批媒体记者直接去体验当医生,写体验式报道。

患者队伍里有了医生“演员”,医生队伍里有了“体验记者”。两支队伍里的两个群体,在触碰、试探、融合……大家都尝试往对方“靠近一步”,期待更深的理解。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期盼很久的正向的力量。

试图打开医患关系死结的医改,正在深水区,改革成功尚需时日。但医生、患者都可以从微小的自我行为改变开始,向理解对方“更靠近一步”。

比如,医生可以更尊重患者一些,从多说“请”、“别客气”开始。长久以来,我们的医学教育和实践都是技术至上,我们瘸了人文这条腿。

说到底,医生是一种职业,但是核心却在“人道”。区分一个人是医生还是医匠的关键点是,真正的医生有慈悲的心,看的是生病的人,而在医匠的眼中,病人只是消费者,看的是填病历的表。所以,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可见,医生与患者本是“人道”关系,而当下这些惨案正是“反人道”行为。

再比如患者,多一点理解医生的繁忙、艰辛,把医生当“人”而不是当“神”看,理解医术的局限,理解“医学有度”,医患关系就不至于那么紧张。

有了这些正向的力量,我们坚信:医患关系的阴影终会过去。

(摘自《博客天下》 2012年第11期 )

猜你喜欢
仁人医患力量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仁心、仁人至仁政
怀疑一切的力量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