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年
〔关键词〕 批评教育;方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25—01
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中,免不了要批评学生。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对不良行为的警觉,改正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努力。这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一切批评都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会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错误的效果,反而让其觉得可以瞒天过海,反复犯错,甚至是变本加厉。只有掌握了事实发展的前因后果,正面引导,以理服人,批评才会有针对性,其效果才会更好,学生也会心服口服。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也有部分学生是在单亲家庭里成长,为此,强烈的自尊心比以往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是强于其他学生。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帮助。因此,遇到这类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能大发雷霆,严厉责罚,而要讲究原则,注意方法。既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重策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在挨骂,而是在接受教育,他们会从内心感激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一、讲故事、打比方式的批评
小学生年龄较小,天真幼稚,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作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他们说,他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他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建议性批评
建议性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式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老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绝不能简单否定和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他们遇到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三、做好铺垫的批评
批评之前,要做好学生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如,利用早读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等,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
四、暗示性批评
暗示性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的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
五、表扬式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老师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
六、戴“功”折“罪”式的批评
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也乐意接受。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