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二梅
摘要: 中学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原理枯燥、乏味,条文冗长,提不起兴趣。这使得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期望值与现实的教学效果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既积极吸取成功经验,又积极研究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尤其要注重把握政治教学的时代脉搏。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时代性生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教育,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反复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意识形态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基本的公民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根据政治课的教学反馈,政治课的学习,尤其是中学政治教学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原理枯燥、乏味,条文冗长。这使得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期望值与现实的教学效果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既积极吸取成功经验,又积极研究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尤其要注重把握政治教学的时代脉搏。
一、 教学内容要把握时代主题
1.在理论知识方面,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以事例教化人。
很多学生反映政治课是高、大、空的课,其原因就在于政治课的内容过于空洞,陈旧,缺乏新鲜的气息,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与此同时,很多政治课教师唯书本的观念很严重,在课堂上,对于现实问题隔靴搔痒式的解释,把复杂的教学变成对书本的简单复制,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僵化的局面。
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客观实际则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教材中有的观点和教师所掌握的理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使得学生对信息的反映异常敏感,对现象的解读也会因自身素质的不同而各异,这势必导致思想的混乱。此时教师若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时代性的解答,就会影响政治课的权威性。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师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课应该是高扬时代主旋律的课,政治教师只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贯通”,使书本知识与时代精神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更贴切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脉搏,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堂流淌着源头活水。因此,政治课老师一定要走出书本和课堂,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有所了解,并确立符合原则的解答,另一方面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教材与实际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榜样举例时,不宜过多地讲述很陈旧的案例,应该多罗列一些发生在现代的,生活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
2.在实践方面,要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走出教室,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印证课本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活生生的实例既是一切理论产生的客观根源,又是检验理论正误的试金石。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因此,随着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针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比如我们讲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课时,就可以请对改革开放前后变化有深刻感触的老前辈来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原因、实质及改革的目标和重要性。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畅谈自己眼中的改革开放,老师认真聆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给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既对改革开放抱有信心,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坚定他们的信念。
二、政治课堂教学方法要突出时代性和生活性
1.教学方法的时代性主要是指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应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利用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年以来,中学政治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将政治定义为死记硬背的学科,认为上课背背就行,使得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只是能够记忆25%,视听结合接受知识能够记忆65%。很多教师反映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上课前或在适当的时候,播放一段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或视频,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将学生思维引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使学生引发共鸣,启迪思维,给学生留下联想和思索,活跃课堂气氛。
(2)综合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优化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渗透性的教育,除此之外,政治课又是一门多学科渗透的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近年来,针对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情景教学、反思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不仅掌握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以应对政治课教学的挑战。
2.教学方法的生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俗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服传统权威说道的刻板模式,“放下架子,甘做小学生”。一方面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为主体性的地位,人作为时间和认识的主体,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存在的前提,并在与他人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只有承认双方的互主体性,才会在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和碰撞。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能积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不是认识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我在讲授《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先由同学们发言列举他们所认为的民族精神,并举出现代社会中体现民族精神的具体的事例,同时也列举了现今社会中诸多有违民族精神的案例。然后,由同学结合知识要点,采用课堂辩论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我们应该怎样做。在这一系列课堂活动中,学生既增加了知识,又对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教师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特点,具备人文主义情怀,加大政治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提供信息,创设情境的人,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人。师生情感融洽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亲和力的教师,他的课堂往往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他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往往更活跃。因此,在生活上,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观察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产生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以其自身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质树立课堂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教会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中得到体验、获取知识,学得更加主动,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年17号.
[2][5]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11]涂金云.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回归生活.西安: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11.
[6]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