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中的对比法则

2012-04-29 00:44:03张伟霍红耀
中国广播 2012年7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广播优势

张伟 霍红耀

摘要:对比法则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掌握规律的有效手段。广播节目中对比法则的研究,既是对广播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也是以人为本、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研究。对比法则是推进广播节目创新与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广播节目对比法则 创新工具受众需求

弗洛伊德曾说:“所谓愚蠢就是重复做同样的事,却期望每次有不同的结果。”对于中国广播人来说,突破同质化的重围、在创新中谋发展,是让自己和行业都变得更加“聪明”的紧迫课题。

创新发展,长路漫漫。在此过程中,有没有一种能够将“创新与发展”这个宏观概念转化为具体措施的方法呢?有,这就是朴素实用、行之有效的“对比法则”。

对比是人的天性,在对比中认识事物是人的本能。人类正是在对比中由白昼知黑夜、由日月知星辰、由近而知远、由恶而知善……所以,人类是在对比中从幼稚走向成熟;人类社会也是在对比中从幼年走向成年。对广播节目中对比法则的研究,既是对广播自身规律的研究,也是以人为本、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研究。实践证明,对比法则是推进广播节目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在对比中彰显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中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祖国各地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是构成灿烂优秀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其他媒体的横向对比中,在和其他地区的横向对比中彰显各自的地域文化,是各地广播媒体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需要。

1.彰显地域文化是地方广播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各地广播电台不能和本地的文化资源“接上地气”,没有地域文化的滋养,整个媒体就会失掉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成为“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各地广播要在对比中发现、发挥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优势,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而淋漓尽致地予以发扬光大。

以中国西部为例。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正是西部最早燃起的文明之火,铸就了华夏灿烂文化。与东部截然不同的人文环境、历史遗存以及独特的民族审美精神都是西部广播得天独厚的节目资源。在西部,绽放着53个民族异彩纷呈的民俗之花。古老的丝绸之路使西部成为华夏文明与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伊斯兰文化及草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对于西部各省的广播媒体来讲,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目资源。

遗憾的是西部许多广播媒体还没有把地方文化资源的对比优势转化为节目强势,仍然处在一个有优无势的阶段。一些广播媒体甚至在浮躁跟风、盲目克隆中迷失了自我的办台风格——守着“大江东去”,却要去追求“小桥流水”;守着“雄浑苍劲”,却硬要模仿“脂粉柔媚”。这些现象都是没有在对比中发现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或者对地域文化资源认识不足、缺乏自信的表现。

2.彰显地域文化是全国广播媒体进行东西部合作、南北方互补的战略需求——如果西部、北方的广播刻意模仿东部、南方的模式,不仅会失掉自己的个性特色,而且也会失掉与东部、南方的广播合作、交流的可能性,因为你做的是他的仿制品。只有拿出有自己特色的、别人没有的节目时,才能给彼此的合作与互补带来可能。所以,在对比中开掘、彰显地域文化也是使自己的广播节目“走出去”的资本,是和其他地区的广播进行对话与合作的资本。

3.彰显地域文化是避免节目被人复制的法宝。因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广播节目,也会具备较强的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在广播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中,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都可以通过引进来获得,只有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是不可移植的。它的独有性、不可替代性非常有利于各地广播节目在充分展示地域文化资源对比优势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4.彰显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促使地方广播媒体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文化产业开发做出贡献。这不仅会为当地引来更多的关注和投资,也可以使广播赢得更多层面的支持,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5.彰显地域文化是利用广播传媒特有的技术手段,抢救、纪录、保护、传承濒临消失的地方文化遗产的需要,是提高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确保地方广播事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在对比中凸显节目个性

在对比中凸显节目个性特色,是有效遏制广播节目同质化趋势蔓延的良药。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播媒体的改版及创优实践,可谓各有招数、五花八门。但是从各家采取的战略思路上来分析,不外乎两大类型:一类是实施“人有我优”战略;一类是实施“人无我有”战略。

实施“人有我优”战略的媒体在节目形态上都不可避免地进行着同类的重复——你有《轻风夜话》,我就有《星光夜话》;你有《娱乐二人转》,我就有《娱乐香饽饽》;你有《老歌回顾》、我就有《金曲回放》。更有甚者,在某省市电台的两家交通广播的节目表上,两个《汽车俱乐部》竟然一字不差!

为了使自己的节目在和同类节目的竞争中胜出,最常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加大投入,出高价请大腕、邀嘉宾,用高投入换取高回报。这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媒体并不难,他们可以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和同类节目的比拼中争得一席之地。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他们为了“人有我优”而强打硬拼,但节目的生产过程毕竟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它无法摆脱对物质基础的依赖。由于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实施“人有我优”战略的一些媒体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

而实施“人无我有”战略的媒体却是另一番风景:由于节目做到了“人无我有”,所以这种节目一问世就很容易吸引受众耳朵,因为它新颖、独特和稀缺。也正因为它是独此一家,所以它就没有要超越的同类目标,自然就节约了战胜同类节目时必须付出的那些费用。

所以,根据国内广播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从策略上不宜强调走“人有我优”的比拼道路,而应大力提倡在对比中走“人无我有”的个性化之路;并在动态的对比中,坚定不移地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三、在对比中创造新的形态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的广播节目都实现了频率化、栏目化播出,各频率、各栏目都有了相对应的收听群体,这对培育中国的广播产业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定期、定时、周期化播出的节目就要求广播节目的制作也像现代工业化生产一样——采取流程化、标准化、批量化的节目生产模式。它可以提高节目生产效率,但也会抑制节目生产者的创作个性。

现在,各地广播电台的制作力量都围绕着不同类别的节目、栏目的分类进行节目生产,各级广电学(协)会也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别进行评奖。可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广播题材也是千姿百态的,模式化的节目(栏目)种类再多、频率分得再细,也无法和大千世界里的各种题材对应起来。于是,这些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一些颇具才情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广播工作者,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栏目,或者无法参加按照类别划分的节目评奖,不得不一次次放弃那些很有价值的选题。这使许多很有创意、极有可能打响的节目,因为找不到相应的节目(栏目)归属而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广播节目的栏目化、模式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各地广播媒体要在和现有栏目模式化、节目程式化现象的鲜明对比中创造新的节目样式,在与新媒体的对比中研发、催生新的节目形态,在对比中探寻广播媒体高效、快速发展的新能源。

四、在对比中延伸产业链条

要在对广播媒体自身优势、劣势的对比中,用新的创意拓展广播资源的开掘空间,延伸产业链条,在对比中取长补短,推动广播节目资源的开发与经营从平面转向立体、从一元转向多元。

目前,各地对广播节目的开发大多数还处在平面化阶段,也就是仅仅在围绕着节目的生产、播出、交流、评奖作文章,缺少对广播产品的上游、下游中蕴涵的可经营的多种因素进行立体的、综合的开发,也没有对每部广播作品在生产过程中辐射出的、有可能派生新价值的因素进行放大、加工。其实,在媒体的节目生产、传播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都有一种联动、互动关系,而每一次联动、互动都给节目的立体开发提供了可能。如何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关键要在对广播自身的长处与短处的对比、权衡中,创新运作观念和手段。

2010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调举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军动漫,‘小喇叭动画形象全球大征集”活动就是在对广播媒体自身优势、劣势理性对比的基础上,用新的创意拓展广播资源的开掘空间,借船出海,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广播节目资源的开发与经营从平面转向立体、从一元转向多元的历史性突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栏目自1956年9月4日开播以来,伴随着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培养教育了几代中国人,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心。50多年的发展与辉煌使《小喇叭》积蓄了丰富的经验,保留了大量的优秀节目,为研究中国广播发展历程和中国儿童广播事业的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半个世纪以来,《小喇叭》一直生活在广播里,广大的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此次活动意味着中央电台将让陪伴了几代中国人快乐成长的《小喇叭》节目资源与动画艺术结合起来,以鲜活的视觉形象使这个中国儿童广播第一品牌登上视听综合的艺术殿堂。这为挖掘广播资源潜力,拓展广播产业链条、提升广播文化的影响力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可贵探索。

五、在对比中寻求合作共赢

俗话说“独行可以走得快,结伴才能走得远”!合作是提高媒体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而合作的前提就是合作各方在研判、决策时,要对合作的利弊得失、共赢基础等因素作出一系列对比、分析。

各地广播媒体要在对比中求同存异,在对比中寻找互利、互补的要素,在对比中选择、设计合作方式。在此基础上,发挥合作、协作团体的综合优势,在某一题材、某一资源领域进行深度开发或者集约化经营。这不仅能有效避免许多可以做大做强的选题在各自分散的经营之中被平庸化,而且能使分散在各地的广播之舟集合成广播航母,有利于应对多种媒体激烈竞争时代的市场风浪。中国广播联盟、环球旅游广播联盟的出现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中国广播联盟成立于2009年1月1日,是中国广播界专业性、非赢利性合作组织。目前正式成员台186家,包括中央电台和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省级电台和部分地市县级电台。该联盟在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展广播界的有效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举各台之力,联手打造“中国广播”这个品牌,这是富有远见的明智之举。中国广播联盟打造的交流、沟通、合作平台,为推动广播由原来的“自给自足”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与途径,是中国广播人应对新形势、新要求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必将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环球旅游广播联盟由28家省级电台及87家地市级电台组成。它以旅游资讯和旅游节目服务全国广播听众,在国内外旅游信息的传播和报道中具有重要影响。该联盟的品牌节目《环球旅行家》已覆盖28个省(市)的85个城市和地区。它打破了广播传播的区域局限性,成为向多地域听众传播旅游资讯、宣传旅游文化、提供旅游服务的专业媒体。2009年该联盟荣获“亚洲最具影响力旅游广播联盟”称号;2010年其品牌节目《环球旅行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十佳”称号,2011年度又荣获“全国广播栏目民生影响力60强”称号。这些成绩昭示了在对比中寻找合作共识、收获共赢的光明前景。

在现行的政策背景下,各地广播媒体还可以在题材异同的对比中,选择一些带有区域共性的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和集约化经营。例如“花儿”这种民间艺术资源,甘肃、宁夏、青海三省都有。近年来,各地广播电台围绕“花儿”所做的节目很多,但都是各自分散的小制作,影响力很有限。如果三省的广播工作者能联起手来,进行一次“花儿”的大策划、大开发、大制作,就一定会形成规模效应。古老的“花儿”不仅会走出西部,甚至还会走向世界。

六、在对比中放大广播优势

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使各种媒体的优势与劣势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所以,广播要在和其他媒体的不断对比中审视、把握自身当前最为突出的优势,并且在对比中不断放大、强化广播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亮出特色、独树一帜。目前应着重把握和放大以下几个优势。

1.“便捷”优势。广播在快速便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现场报道,记者只需一部手机,在现场边观察、边采访、边口述、边录音,采、编、播可在新闻现场同时完成,使新闻报道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进行。

2.“自由”优势。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其他媒体竞相争夺人们的眼球时,广播不仅给人们的眼睛以自由,而且获取广播信息的状态也相对自由。听众在视线和身体自由的情况下,能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满足人们“一心二用”的需求,这是广播独具的优势。

3.“隐形”优势。在一些谈话、倾诉、交流、咨询等互动类节目中,许多当事人是不愿被人看到的,尤其是谈话内容涉及投诉、监督、举报或个人隐私等问题时,当事人更希望能得到保护。广播主持人与听众交流时双方互不见面,播出去的也只是声音。所以,听众感觉比其他媒体要隐秘和安全。这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4.“节能”优势。广播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取得相对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报纸、电视、网络相比,广播产品的成本最低,受众的接收成本也最低。低成本优势可以有效抗衡其他媒体的竞争,也为节目不断推陈出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把广播的这些对比优势,在其他媒体无法独占的时空里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对比中扬己所长,制彼所短,就能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本文编辑:范国平)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广播优势
矮的优势
趣味(语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3:08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7
画与话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15:19:41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1:58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河北遥感(2014年4期)2014-07-10 1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