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印
二月的乡间,春意料峭,乍暖还寒。穿行于田间小路,放眼绿意盎然的麦田,本应心旷神怡。但是随着在河南汝南县调查的深入,该县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记者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2010年汝南县三桥乡项目区公示牌显示:该区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于2010年5月,结束于2011年3月,这说明该区开发项目竣工仅一年。但如今的事实是,项目区内没有“树成行,林成网”,到处耸立着已经干枯的树木。整个项目区内所有田间道路两侧配套绿化的树木成活率不到30%,有的树栽种不久就死掉了,有的地方当初根本没有按要求栽树绿化。项目区开发要求的“林木覆盖率达到16%”,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道路两侧成排死掉树木的干枯枝桠,和成片的碧绿麦田显得极不陪衬和协调。“这些死的树木让人看了就心疼,当时是只管种没人管理,去年夏天时就死掉了一大半,听说是国家拿钱种的,反正不是掏自己的腰包县里领导谁也不去操那闲心,管它活不活哩。”唐寺村的村民议论说。
项目区内所修的桥更是让人担忧。该项目区共修新桥369座,维修旧桥88座。在编号为“2010-131新建”新修的桥周边,记者随机查看了30座新桥,桥身中间出现裂缝、桥基出现下沉、桥拱两侧严重断裂等问题的新桥就达18座之多。当地村民形象地称这些桥是“用豆腐渣垒起的”。曾参与这些桥修建的村民告诉记者,新桥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施工队没有按照“砌石混凝土”和“砌石钢筋混凝土”要求使用,使用了标号不够的水泥和不符合要求的砂石。至于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原因,该村民向本刊记者透露:“为了拿到工程,承包方上下打点花了不少钱,再加上工程款发放又不及时,哪里出的就哪里找呗,这活不偷工减料根本就没法干。”
项目区内所修的一眼眼水井整齐的排列在田间地头,并且每个水井里面都储蓄着地下水。“这些水井修的还不错,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记者问围观的村民。“你真不懂,这些井表面看没啥问题,但是好多井按要求深度都不够,要求打30米的有的20米都不到。”“别看现在井里有点水,等真正天旱浇地时有些井根本就抽不出来水....”村民们七嘴八舌地数落着这些水井的问题。
提起综合开发所修的道路,村民们似乎也不买账。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调查了唐寺村、辛庄村和野猪岗村2010年修的一些田间道路,记者觉得总体上这些路修得还是说得过去。可村民们则不这么认为,指着已经露出土路面的一条砂石路,一村民满腹的牢骚:“这些路当时只是象征性的撒了一层石子,厚度连一公分都不到,一下雨照样是人车难行,修和没修没啥两样,都是领导们的面子活。”
整个项目区内暴露的种种问题让人不得不深思。随后记者调查了该县常兴乡、和孝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上乡镇的项目区同样是问题重重,不容乐观。
汝南县农开办花费国家巨资修建的项目究竟是“惠农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还是“面子工程”,问题工程?
在汝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采访时,办公室一姓郭的女同志称尹公平主任外出开会不在单位。随后一姓陈的副主任接受了记者采访。谈起以上问题陈副主任称:“这些情况我们也知道,基本上都是属实的。”
绿化树木的枯死问题,陈副主任解释,这在去年是个共性问题,不只汝南县整个河南省可能是气候原因,出现了大面积的新栽树木的死亡。陈副主任强调,绿化树木枯死“绝对不是人为原因”。
说到项目竣工不到一年,项目区内就出现的新桥开裂,以及村民们普遍反映的新打的水井和新修的路的问题时,陈副主任告诉本刊记者:“我刚调来分管这项工作不久,干的都是‘擦屁股活,这几个项目区都是前任领导留下的尾巴工程,因此好多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没法作出解释。”
采访结束时,陈副主任一再向记者强调,你们反映的问题我明天就给领导汇报,马上安排人进行落实整改。然而,在本刊记者2月进行深入调查之后的一个月,记者再次进行走访发现,该县对反映的上述问题并未做出任何整改。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问题。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关系密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专项用于各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特别是在一些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产粮大省,更是逐年增加投入力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开发改造。然而,有些地方却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项目把关,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凸现出了采诸多问题,造就了大量“问题工程”,严重浪费了国家的专项资金。
河南省作为国家主要产粮大省之一,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对于国家全局稳定尤为重要。而汝南县作为河南省级贫困县,合理科学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充分挖掘农业综合开发的潜能同样意义重大,但该县的多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暴露出的问题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都将带来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