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晓慧
最近中国宽客果然热了起来。所谓宽客,就是用高深数学公式与计算机程序操纵金钱的疯子般的天才,他们通过对冲等方式实现收益,对大势依赖较小。如今,中国这批低调的群体,因为2011年出众的业绩,让人意识到了宽客在实现绝对收益上不可思议的力量。
据我所知,这个宽客圈子至少发展了4年时间。2008年5月,从华尔街回来的刘震,很快在中国成立了一个约有几十人规模的俱乐部——Q-club。这个Q就是“Quant”,宽客的意思,当时他成立了红色资本。
如今,随着2010年股指期货的推出,以及越来越多衍生产品市场的形成,这个群体开始不断壮大。也有人说,从2005年ETF套利开始,量化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2011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办了一场“中国量化投资高峰论坛”,当时约有100多名专家、领军人物,300多名证券、基金等专业人士出席。这一国内的神秘宽客群体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浮出水面。
虽然当前大部分宽客都在券商与基金公司,但私募在那次会议中也成为重要分支。当时主讲嘉宾中已有长青资本申毅,金中和投资量化投资研究总监张宇,艾方资产总裁蒋锴等人,参会者中有方咏投资、莫尼塔研究、博弘数君、骏胜资产等在私募中的量化先行者。
这部分群体的发展,我在此前的专栏《量化私募大扩容》也提过,但主要分析形成原因。现阶段看来,宽客主要经历了这么几个发展阶段:
2002年,原君安证券出身的康晓阳一直有量化的想法。他在美国接触了量化投资之后,回国就建立了首个分析师数据库,2006年9月11日,康晓阳成立了深圳天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产品深国投·天马就是当前有记录的最早一只阳光化量化私募产品。
2007年12月31日,此前身为《星岛日报》美国旧金山总部财经版编译出身的唐时晔,在IBM股票交易技术平台形成了量化投资系统后,在深圳大梅沙成立了合伙制基金信合东方,成为第一只有限合伙制的量化产品,该基金引入了全球资本市场交易中广泛使用的“在险价值法(Value-at-Risk,简称VAR)”量化风险模型。巧合的是,1949年,善于对股票短期波动下注,并将统计分析运用到风险管理中的澳大利亚《时代》杂志作家兼编辑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创建了第一只对冲基金——琼斯公司,记者出身的琼斯是对冲投资基金上最早的宽客。
2008年5月,华尔街派的刘震回国后,在2009年推出了“红色量化一号”阳光私募产品,给中国对冲基金的量化风格带来了新生活力。当时“红色量化一号”采用海外先进的定量模型对行业和个股的预期收益分别预测,从而保证获取超额市场收益。在行业权重配置上,“红色量化一号”采用基于Black-Litterman模型的改进型MVO系统(BLMVO)来确定股票配置比例,并在保障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严格控制风险。
宽客私募表现整体出众。据第一财经研究院统计,阳光化发行的私募量化产品共有26只,其中有10只是在2011年之前成立。进入2011年以来,私募量化产品迅速扩容,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16只产品。而据私募排排网统计,国内对冲与量化型私募基金共55只,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包括了QDII等。整体来说,这是所有创新产品中发行最快的品种。
从当前宽客型私募的风格上,大致有以下分类:从产品的模式上看,主要分为信托和有限合伙制两种模式,有限合伙制产品共有7只,信托产品中除了4只结构化产品之外,其余15只则均为非结构化的信托产品。从投资者风格来看,基本有海归派与本土派之分,除了以上提到的海归派之外,景良投资的廖黎晖、民森投资的蔡明、博弘数君的刘宏都是本土私募的出色代表。在交易模式上,大致可分为高频交易,计量化投资与对冲套利。
当前正值宽客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市场出现更多的套利化与金融创新产品,宽客的量化模型也将更有用武之地。我身边已不断出现有私募开始挖角宽客人才,时机真的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