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日前台湾联合报举办“为台湾经济开路高峰会”,讨论与诊断台湾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寻找台湾经济发展的出路。就在此时,台湾经济学者马凯教授却发表奇谈怪论,认为台湾最大危机不是在韩国,而是太过依赖大陆。他表示,台湾这十多年来中上游原料生产在台湾,但下游组装在大陆,出口市场在欧美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大陆5年前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严重冲击台湾经济命脉。他进一步表示,“台湾的经济成长率里,高达75%来自大陆的贡献。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这75%经济命脉被切断,台湾将面临灭亡。这个原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一个学者发表这种耸人听闻、不负责任的言论,实在令人遗憾,这是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伤害。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两岸产业分工的必然表现,也是两岸积极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有经贸往来,就有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就有市场与经济相互依赖问题。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必然会有相互依存与依赖,全球均是如此,没有例外。至于相互依赖程度,则取决于各经济体的经济资料、经济规模、经济竞争力甚至区位等多种因素,并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否则违背经济规律,只能伤害双方经济的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日益密切,如今大陆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台湾也推动了大陆经济发展,可谓互利双赢。然而,马凯教授等人却不乐见两岸经贸关系的紧密发展,而是表达了担忧,认为台湾经济太过依赖大陆,是台湾的最大危机。事实上恰恰相反,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高,说明台湾经济有竞争力,有更多的台湾产品出口大陆,在大陆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从大陆赚取更多的外汇,这是台湾至今外贸维持巨额顺差及外汇储备居世界前列的关键所在。如果按照马教授的逻辑,台湾经济不要对大陆过度依赖,就是不要再持续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如果是这样,才会要了台湾经济的命,会让台湾经济陷入更大困境。至于主张要台湾分散市场,还要看台湾有无这种能力与外部的条件。若台湾在其他市场没有竞争力或当地市场缺乏足够的购买力,台湾何以能够分散市场?因为产品根本卖不出去,企业无利可图,无钱可赚,只能关厂倒闭,最后只能拖跨经济。
事实上,两个经济体的相互依赖度的出现与形成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过程。马教授等人的这种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危机论的观点背后有更深的政治逻辑。过去台湾经济高度依赖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高达48%,远高于目前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目前只有30%多,加上香港合计也只有40%),为何没有人讲台湾经济过度依赖美国的问题?而且,过去台湾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并没有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危机,反而是台湾经济起飞与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即美国为台湾提供了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否则台湾经济很难在上世纪60、70年代实现高增长。如今在台湾岛内部分学者尤其是绿营,一直攻击或批评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显然在于政治思考。因为两岸经济关系越紧密,相互依赖越强,两岸经济越融合,当然不利“台湾独立”,这是他们担忧的根源所在。如果认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主张未来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两岸经济融合是最好的发展方向,自然不会担心台湾经济对大陆的高度依赖问题。显然,台湾的这种言论完全是一种政治思维逻辑在作怪。
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危机何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但绝对不是大陆,也不是韩国,而是台湾自己,是台湾内部的政治斗争与蓝绿恶斗,让台湾内耗空转。被认为是台湾经济设计师的前副领导人萧万长日前发表专文,提出台湾经济的三大关卡,核心就是内耗空转,揭示了台湾经济困境之根源,才会引起岛内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今天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不在大陆,不在两岸经济关系,不在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作为一个有素养的经济学家却将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危机归咎于大陆,完全是牵强附会,不符合实际。作为学者,我们应做有利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事情,少做伤害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