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该“等”还是该修炼“不等而得”的功夫?等来的作品,固然在光线、构图、气候等方面都合意,但太合意的作品恰恰会因为人为的完美而缺少一种意境,意境能等来吗?难!这组“蓝调”作品带我们走进李少白用色彩营造的唯美世界,同时也了解了他对摄影本体语言的思考与见地。
刚过去不久的6月,忙碌而充实,结束奥地利、巴黎的行程,又去了澳门,一路行走、拍摄、思考,乐在其中。
这次受邀出席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的评选现场,去了“奥赛”总部林茨市,还去了萨尔斯堡、维也纳。“奥赛”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毕竟有那么多国家参与评选。我这次去了以后有一个感受:国内有些观点认为,欧美重纪实,根本就不把风光放到摄影艺术范畴之内,他们感兴趣的是社会题材。但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不够全面。就以“奥赛”为例,这个比赛有这么多的欧美国家参与评选,入选作品应该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我觉得沙龙味儿还挺重,有很多可能遭到嘲讽的糖水片,恰恰在奥赛获奖。可见在摄影艺术领域里,评判标准还是很多样化的,但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大自然的美、唯美的东西,都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国内摄影爱好者不应该受到一些观点的导向,其实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审美倾向也有相通之处,我们喜欢的他们也喜欢。
具体到作品欣赏,一般人首先都会先看作品表达了什么寓意,但我不赞同这种思维,我的摄影作品与思想无关,我拍每张照片并没有提前构思,也并没有刻意表达什么宏大的想法。
这张作品我只用了光影魔术手软件,而且就用了数码补光、数码减光两个键,动用后期还是必要的,否则这张照片的反差会比较大。弱光摄影的难度就在于光线,一天24小时,弱光占相当大的比例,傍晚到凌晨都是弱光,即使在白天,也不乏弱光环境,弱光世界是一个丰富、神秘的世界,有待于摄影爱好者去破解它。
对于色彩,我的观点是:世界之所以美,就是因为色彩的和谐、冲突营造出世界的多彩,在具象世界里,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同时,色彩本身也有语言。马蒂斯说过:“色彩本身会说话”。不同色彩会传递不同的视觉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偏好的色彩。摄影人要善于利用色彩,一方面是色彩的组合,另一方面是色彩传递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没有色彩,光有线条构成是不行的。《澳门夜色》这张是在一天的拍摄结束后,当地有一个宴会,在一个类似于渔村的地方,但我觉得这是拍摄的好时候,所以在宴会开始之前就溜达出来了。当时正好是傍晚,色温偏高,我试拍了一下,出现了非常有诗意的景象。旁边有落花,诗意阑珊的,很唯美。
我的这组作品很多用到弱光,过去的相机感光度达不到,只有延长曝光时间。曝光时间不够长的话,就达不到要求,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用三脚架了,三脚架虽然能解决弱光的问题,但其局限是不够灵活,而且有些题材即使有三脚架也不行。例如运动题材,别说拍车了,就是人和动物,就几秒钟也会虚,这是弱光摄影最大的难度。现在数码摄影技术发展了,佳能EOS 5D Mark Ⅲ的高感能达到上万,ISO 6400噪点还是可以接受的,高感达到这样的程度,弱光就不需要三脚架,所以现在的弱光摄影比过去容易多了。
对摄影而言,特别是数码摄影,后期也很重要,但根据拍摄题材不同,要有清醒认识,要慎用,尤其是新闻、科技摄影,要求真实。比如拍摄一幅画、一尊雕像,一定要忠于原来的色彩、结构。风光摄影,如果不是像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要传递准确的知识、信息的话,还是可以动用后期的。例如通过色阶、明暗亮度对比等技术来调整,甚至可以挪用一些东西,但必须是忠于现实的,例如天空中的一只飞鸟,这是不违背现实的。《巴黎协和广场》这张,虽然动用了后期技术,但出来的效果跟我的眼睛看到的是一样的。
有的人认为,黑白摄影更高级,更抽象,更能表达丰富内容。我觉得,彩色摄影的难度要高于黑白摄影,艺术非常重要的本质之一,就是要跟具象世界有间离感。任何作品,不论是摄影还是美术,都不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制,一定是有所提炼,这才能是艺术。黑白摄影天生就有间离感,把彩色转为黑白灰。有的人面对彩色世界无能为力的时候,开始转向黑白,其实真正能把彩色世界在艺术上提升,这是更难的,因为彩色世界本来就很正式,要提炼并使其产生间离感,这是有难度的。
影友们应该重视彩色摄影,并研究彩色摄影,研究色彩的性质、关系,并在现实世界中发现、提炼、组合色彩,利用色温的改变,达到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色彩世界是丰富、神秘的,彩色摄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认识、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