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人
日前,一张立交桥下遍布水泥锥的图片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网友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反思和讨论。广州市有市民通过微博爆料反映,为了防止流浪者在高架桥底滞留,白云区、天河区等多处天桥和高架桥下,竟然用水泥浇筑了锥形的“坚牙利齿”。仅在机场高速黄石南出入口两边的高架桥底下,约400平方米的平整水泥地上就密密麻麻铺满了超过2000块呈“獠牙状”的水泥锥。
有媒体评论称,“水泥锥”尖锐锋利的棱角,放大了城市管理中的冷漠与简单。水泥锥暴露了城市对弱者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许多广州市民认为,水泥锥有违城市精神,令广州蒙羞。素以包容和开放著称的广州,这样做“不人性、不人道”。也有网民追问:我们管理城市,是否需要类似水泥锥的“冷暴力”?但是,也有市民认为,水泥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仅维护了市容市貌,并且扫除了一些安全隐患,例如阻止违章掉头、违章停车或者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
那么,水泥锥究竟该不该拆?如果该拆,应由谁来主拆?《中国青年报》记者为此咨询了广州市城管局、交通局、建设局等多个部门,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属我们管”、“不清楚”等,没有一个部门出来承认水泥锥的“创意”是其所为。广州市建委回应称,这些水泥锥建于十多年前,当时的目的确实是为了防止流浪汉在桥底露宿。但是,该负责人又表示,这些水泥锥由当时的市政园林局所建,大部制改革后,市政园林局市政方面的职能划归到了广州市建委。这些水泥锥变成了无主之物。现在仍然有一些天桥管养没有移交,所以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至于这些水泥锥是否会铲除,也需要明确责任单位后再作决定。
如何处置水泥锥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由哪个部门来处置存废,的确是需要商量的。它首先涉及民政部门如何对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服务,如何对待流浪汉等一系列问题。有的专家认为,随着城市多样化和复杂性进一步提高,需要以发展和包容的眼光来制定城市管理相关政策,包括在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加强对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服务;一定程度上允许多样化空间的存在,反对一刀切;对矛盾的处理采取协商和疏通的方式,避免暴力执法等。也有的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研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分类管理流浪人员,对有劳动能力的,应引导帮助其正常就业;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应实施积极救助。同时,寻找安置的过渡场所,让无家可归者有容身之所。这就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力所能及的了。
如水泥锥铲平,此后出现的空地将派什么用场,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立交桥底下和人行天桥底下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可以学习香港的经验,利用这些空间建设公交车总站,以方便乘客辨识,或设立垃圾二次分类站。还有网民建议,如果将天桥下直接绿化,既好看又安全,还能显出一座城市的人情味。在广州相邻的东莞,一些高架桥下面的空地种上了花草树木,不但可以达到避免流浪汉露宿的目的,而且可以净化空气。
水泥锥的铲平问题是势之所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得快一点、好一点。如何解决好水泥锥的铲平问题,需要各政府部门协力。这里,我也有一点建议:广州市的人大应当介入此事,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就水泥锥的存废问题组织一个专题调查组,通过专题调研,了解为政得失,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广州市人大倘若推动水泥锥问题的处置,并在短期内卓有成效,那么,这是彰显人大监督力量、展示人大监督作用和实效的一次重要的尝试。
我们且拭目以待。